大学微信如何打通“任督二脉”
李丽萍 | 2016-09-23
收藏
摘要: 大学社该如何“守正出新”,打通微信公号定位模糊的“任督二脉”,走近读者、服务读者呢?


一直以来,背靠大学都是大学社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微信运营上,这个优势似乎难以发挥,校内功能齐全、分类完善的公众号经常能甩大学社微信号几条街,加之大学社出版的图书多为教材、专著,市场图书相对少,话题不足,吸引的用户更是有限。于是,诸多大学社要么尚未开通微信,要么即使开通也逐渐“弃养”。大学社该如何“守正出新”,打通微信公号定位模糊的“任督二脉”,走近读者、服务读者呢?

  8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广西师大出版社”推送了《此刻,他们在全国30家书店等你》一文,线上线下同步开启了“八小时书店店员体验计划”,当天,不少业内人士的朋友圈都被该文“刷屏”。凭借自身品牌的号召力以及对新媒体用户需求的洞察,在“互联网+”时代,广西师大社借助微信等新媒体迅速拉近了与作者、读者的距离,实现了线下影响力的线上延伸。

  反观当下,微信公号的价值似乎被很多大学出版社低估了。根据大学社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名校类出版社,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其母体大学本身就有强大的话题性,作者力量也为微信提供了充足的内容保证;二是特色品牌类出版社,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了一系列子品牌,其影响力若是能转移到线上,人气不容小觑;三是地方性、中小型出版社,尽管内容资源有限,但地方特色或专业特色突出。

  据了解,不少大学出版社都组建了专职的新媒体团队,负责“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运营,也有一些大学出版社的微信运营由市场部、营销部负责。记者在与多家大学社微信运营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中发现,用户定位模糊仍是大学社微信运营的盲区。正因为定位模糊,且不说内文排版精良、互动性强这些标准,不少大学社公号就连内容推送连贯性都不能保证,随意性强,影响力难以提升。事实上,在“服务至上”时代,微信公号完全能够让大学社在多个维度上为作者、读者提供精准服务,低成本与用户连接。

  术业有专攻

  “线上+线下”满足师生需求

  教师服务历来是大学社的重头,是大学社图书质量的保障。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教师资源的争夺更为激烈,大学社纷纷加大了对教师团队的服务力度,不少大学社还专门设置了教学服务中心等部门。

  谈及教师服务的变化,有业内人士表示,“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已经是标配,线上服务甚至更加重要。借助公号,大学社可以轻松地为教师提供样书申请、选题申报、课件资源、在线教育、库存查询等服务,还能够定期召集教师进行交流互动,随时获取一线反馈。

  在教师服务上,非大学社的机械工业出版社所运营的“机工教育”或许可供借鉴。除了常规的教材服务,“机工教育”会时常发布高校教师关注的话题,解答教师多方面的疑惑,在教师节期间还举办了“我的教师节摄影大赛”,将服务从教材拓展到学习生活,密切与教师的互动。2015年年底,北京大学出版社教学服务中心也开通了“北大博雅教研”公号,不仅提供样书和课件服务,还可第一时间发布会议培训信息,将“博雅大学堂”也搬到线上,多渠道与教师进行互动。

  为学生提供专业资讯服务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口。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运营的“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会定期发布与大学生相关的英语考试资讯、外研社开展的英语竞赛及英语培训,如连续推出“第十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专题预告”等信息。

  隶属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旅游教育出版社微信号“我是导游”,也将订阅号功能定位于“集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考试辅导资源、线上线下活动发布和旅游图书推介于一体的平台”,后期还将实现在公众号上做题、看视频辅导课等功能,为有志成为导游的学生提供考学服务。

  不过,从目前来看,多个大学社运营的学生考培类微信公号并没有真正深挖考试、培训等领域,甚至内容都很少更新,显然,在大而全的考教资讯服务上,大学社并无优势。因此,从自身资源出发,结合当下考培变化,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持续提供深度资讯才是大学社考培类公号的竞争力所在。

  挖掘兴奋点

  矩阵运营开拓大众服务

  除了为出版社高黏性读者提供常态化信息服务外,大部分人气高的微信公号都有一个共性,即通过挖掘社会热点、兴奋点,精心设置话题、策划活动,开拓面向大众的服务。

  北大社官方微信推送内容多为名家文章、讲坛实录、微信课堂、书单荐读和读书活动预告等,涉及文学、哲学、历史、职场等多个领域。该社微信运营负责人王薇表示,北京大学有众多顶级专家学者,同时拥有大批热爱读书、热爱思考的青年学子,出版社微信平台很多文章都来自这些身边的“大家”。“虽然我们的公号由市场部负责,但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宣传的意味,而是注重话题性,每一篇微信的内容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运营者常常需要去考虑即将推送的这篇文章读者到底愿不愿意看、愿不愿意分享。为此,我们不断尝试提高用户的体验感,不仅在标题、排版上,还在与用户的互动上。”

  在广西师大社营销编辑李迪斐看来,新媒体运营就是要制造更多有价值的连接,“制作、推送每一条微信的过程,就是制造人与信息产生连接的过程,而如何让这种连接发生得更有效率、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要考虑的。”为此,该社公号发起了“100位普通读者用一张照片讲述自己的2015年”“普通人的过年影像记忆征集”“在七夕给陌生人写一封信”“60位读者和书店的故事”等有趣的互动,拉进了读者与出版社的距离。

  对于一些中小型大学社来说,在专业服务上或许难以崭露头角,就要另辟蹊径,发现潜在服务空间。

  在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赵丹看来,除了特色学科服务,高校师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也就意味着公号运营还有很多空间。经过摸索与试错,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最终决定运营“青春同文馆”服务号,将目标用户定位为爱学习、有思想、爱创作的新青年,并将商业模式定位为在线教育和文学创作两大板块。其中,“青春微课堂”是原创在线学习栏目,旨在弥补当前高校课堂教育的不足,围绕着“紧跟热点,雅俗共赏,巧妙互动,寓教于乐”的原则,向目标用户传递先进文化;文学创作板块则意欲打通校园文学从投稿、出版、阅读、推广运营产业链,挖掘校内有潜力的青年作家。

  赵丹认为,微信运营从宣传平台向数字平台的转变,要求运营者结合盈利模式确定核心栏目,持续不断地推送相应内容,“即使是微信运营,若是缺少商业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出版社都会缺乏持续更新的动力。”

  随着微信矩阵运营已成常态,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实力较强、品牌特色鲜明的出版社也积极开设多个微信公号,与出版社品牌打造相呼应。当然,公号数量与影响力并非成正比,是否开设微信公号仍须充分考虑潜在用户数量和运营能力,以避免不了了之。

  定位、盈利模式的模糊与出版社尚未认识到微信所能实现的价值有关,运营团队缺乏、考核机制不明确、部门支持断层等都使得微信号运营者一筹莫展。对于大学社来说,更是如此。大学社若想更加接近终端,更好地实现“从教育内容提供者向教育服务提供者转型”,更需要“守正出新”,获取更多“点赞”“转发”和“评论”。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