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千元的“稿酬高地”能坚守多久?
针未尖 | 2016-09-27
收藏
摘要: 纯文学迎来了春天?


近期,上海作家协会旗下两大文学期刊《上海文学》《收获》将最高稿酬标准提升至千字千元,一跃成为国内的“稿酬高地”。这是上海纯文学杂志自2011年将稿酬提高至每千字500元后的又一次突破。这使得《上海文学》单期的稿酬预算也从原来的8万元一举升至17万元。(9月2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原创纯文学稿酬过低,引发不少“码字人”心生怨言:现在什么都在涨,就是“丢人”的稿酬多年不涨。稿酬过低已成为阻碍纯文学创作发展的一大因素,据说因此离开文坛的人不在少数。而《上海文学》《收获》千字千元、一字一元的最高稿酬标准,在国内纯文学界确实算是处于领先水平。如此高的稿酬才是对纯文学的尊重,对文学创作的尊重,对作家劳动的尊重。若真能兑现,应该可以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不过,千字千元的稿酬到底能有多少可持续性?换言之,到底能走多远?

产生如此疑问,是因为《上海文学》《收获》之所以能在2011年将稿酬标准提至千字500元,是基于上海相关部门提供了“文学发展基金”的专项资助,今年稿酬得以再次提高,同样是基于上海相关部门的专项资助,也就是说,是公共财政在对文学期刊进行“大输血”。财政“大输血”如果是短期行为,则千字千元的“稿酬高地”固守不了多久;如果是常态化行为,则有用纳税人的钱支撑“稿酬高地”的嫌疑,在文学及文学期刊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势必增加公共财政与纳税人的负担。

有业界人士还给千字千元的文学期刊算了一笔亏损账。执行最高稿酬标准后,《上海文学》单期稿酬预算升至17万元。而在印刷、纸张成本方面,据《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2013年底透露,《上海文学》单期销量1万册左右,按每本杂志的印刷、纸张成本不会低于5元,按每期卖出1万本来算,印刷、纸张成本则为5万元,与稿酬合计支出23万元。而《上海文学》售价为每本20元,若一期卖出1万本,销售额为20万元,在不包含编辑与销售人员工资福利、水电办公等成本的情况下,就已出现亏损。

故面对千字千元的稿酬标准,我们不必欣喜于色,否则,极可能沦为“空欢喜”,更不能言称“纯文学迎来了春天”,这一切要建立在主管方有意愿、有能力扶持文学期刊的基础之上。或许正因最高稿酬具有不可持续性,据说《上海文学》千字千元的稿费开列是十分谨慎的,务必是佳作力作才行。文学期刊要想提高稿酬,除了公共财政大力扶持,划拨专项资金之外,还得依靠喜欢纯文学的读者大量增加,期刊销量大量增长。可是,在传统文学早已式微、读者队伍早已萎靡的情形下,这可能吗?

不过,促进文学稿酬提高或变相提高,也不是没有第三条路径。比如,在文学期刊基本只能售卖给高等院校、图书馆、文化馆、书店的情况下,削减文学期刊数量,把有限稿费集中开给高质量稿件。像上海作协旗下的《上海文学》《收获》不妨合并,很多省级作协都有两家以上文学期刊。再如,大大提高稿酬个税起征点,让作家象征性地交税,也可通过建立文学免税区、保税区以及退税的方式来保障作家权益。800元的稿酬个税起征点36年保持不变,容易浇灭文学的火焰。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