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诵读库”更要开展诵读教育
■针未尖(书评人) | 2016-12-20
收藏

  ■针未尖(书评人)

  12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签署合作备忘录,全面展开“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建设,有8套教材的3000余篇课文将被纳入其中。未来伴随语文课本一起发放的,还有来自国家电台的著名播音艺术家录制的示范朗读。全国1.2亿中小学生和900万教师将由此得到“正确诵读”和“正确说话”的范本。(12月2日央广网)

  国家语委和央广合作建设“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意义不可小视。一则,那些优秀播音员、主持人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如狂风暴雨、时而如涓涓细流的诵读,能让中小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文的内涵,这是让语文课文由“入眼”到“入耳”、“入心”的关键一步。二则,为全国中小学生和教师提供语文课文标准的普通话诵读示范,能提高他们的语音素养,能让中小学生乃至于落后地区的教师学会正确朗读,进而学会正确说话,有利于实现“十三五”期间全国普通话基本普及的目标。

  建设“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其实也是在拯救、挽留濒临消失的诵读艺术。诵读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始自先秦。彼时,我们的先祖就以长短高低各不同的吟诵方式,创作、熟记、理解、传授古诗文。据说直到一百多年前,中国读书人还热衷于以吟诵为创作和欣赏方法。只不过后来,以吟咏和诵读相结合的吟诵,变成了以诵读为主。诵读之美在于,通过咬文嚼字、吐字归音达到声声传情的目的,使所读诗文多了一层直抵心灵的美感和感动,能让听者充分感受到母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行色匆匆的我们在很多时候抛弃了读书,即使愿意读书也逐渐抛弃了认为有些迂腐的诵读方式,诵读几乎成了极少数人的“圈子艺术”。正因缺少诵读氛围和锻炼,国人的诵读能力整体下降,一些本应具有诵读能力的演讲者、主持人、语文教师等不识其要,不懂其法,在进行演讲、主持节目或示范课文阅读时往往是毫无情感和美感。

  因而,我们需要通过建设“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抢救和传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诵读艺术。当然,最关键的是要让诵读艺术教育回归中小学课堂。在应试教育排挤下,诵读艺术这类“美的教育”和“情感教育”沦为“无用”的艺术、“无用”的美和“无用”的教育,语文课上充斥着繁琐的讲析。即使有空让学生阅读,也只有叽里呱啦的背诵和悄无声息的默读。这应该改变。有人粗略估计,全国会吟诵的只有几千人,大多已八九十岁,且散布在各地,很难找到,再不抢救、传承和培育,那些声音就会永久消失。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