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相关主题图书升温
 ■郑 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 2016-12-20
收藏
摘要: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经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经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图书出版也掀起一股热潮,可谓品种丰富、形式多样,为读者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便捷的路径。

  那么到底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哪些特征?对中国人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和影响?二十四节气对当代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二十四节气主题图书出版和策划有什么样的趋势?为孩子们策划这类图书又该注意些什么?有哪些二十四节气主题图书值得阅读?这些问题都是读者所关注的。记者采访了出版界专业人士,同时也为读者梳理了近期出版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图书,将其中文图俱美并具有思想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由于它相当准确地反映了时令、气候、物候在一年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自秦汉时代定型之后,2000多年来就一直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当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关注二十四节气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自从工业文明从欧洲诞生以后,人类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城市化更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化日趋加快。二十四节气虽然作为惯性依然存在于日历表中,但大多数中国人已经不再按此时间节点安排自己的生活。忙碌的都市人日益埋首于自己的个人世界,甚至呈现出物化状态。这其实是一种作茧自缚的状态。社会的发展,既需推动力,又需要制动力,二十四节气就是一种可以提供制动作用的文化,它的存在,会让中国人重新思索现代生活。二十四节气可以提醒现代人注意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合理化解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矛盾和冲突,还可以增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仪式感。人的生活,不仅需要饱满的健康的内容,也需要程序、仪式。如果注入了类似二十四节气的这种文化,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可以因之落到实处,这是文化的载体作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丢。

  海豚出版社策划总监眉睫认为,随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会进一步促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热潮。出版界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开拓选题,一是着眼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研究,包括历史的、文献的、文学的等等方面;二是着眼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普及,告诉普通公民二十四节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可以做哪些文化活动,提供生活指导范畴的书;策划给孩子看的书,应该更接地气,让小读者能够真正触摸到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的美好、温馨。同时也建议家长带着孩子们根据图书的建议,走出书本,回到自然,进行实践。

  名家散文:解读文化内涵

  90后新锐作者沈善书希望用温润沉静的文字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他的《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9月版)以二十四节气诗词为针,为线,串起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民俗之美。读者跟着他赏李白吟过的月光,在杜甫草堂中歇脚,品陶渊明南山之菊。书中的民俗故事、花神典故、日常琐细组成一幅幅幽美的光阴画卷。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认为二十四节气维系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并一代代不断贡献着文明的成果,他的《微读节气》(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一书用优美的文笔写了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那些生活: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等等,这些随季节变化而发展出的一整套诗意化的生活方式让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吟花弄月,使一个个日子都变得有滋有味,支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生生不息。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版)作者申赋渔通过对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专题书写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以及对哲学和美学的理解,该书入选总局2016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书目,曾获“2015腾讯·商报华文好书”“2015凤凰好书”等称号。书稿由书籍装帧艺术家朱赢椿设计,新版图书还在旧版基础上增加了著名篆刻家孙少斌先生的二十四节气印章,使得图文内容搭配更有传统气息。《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年1月版)对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都详细介绍,从中国的历史切入,讲述中国的习俗和生存之道。作者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阐释的比较清晰,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在日历变易之际,有人们生存的规律。书中每个节气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诗意而富有哲理。

  镜头与绘画:重拾静好时光

  夏小鲟原名李夏如,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专业,喜欢清新治愈的画和小故事。《岁时歌》(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版)是她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绘本。作者将传统节气相关的风俗习惯与幻想故事结合起来,详细地描绘了二十四节气还有七十二物候以及对应的时令花卉和风俗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美妙的中国风情画卷。清新优美的水彩风插画结合精巧的故事,不仅表现了悠久的风土民情,同时还给不太熟悉传统物候的读者们普及了知识。夏小鲟说她创作这本书就是想以绘本漫画的形式告诉更多的人那些似乎早已被人遗忘的文化知识,让读者为中国自己的文化而骄傲。

  《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九州出版社2016年6月版)是人文摄影师林帝浣用富有感情的镜头为读者记录下一个不一样的视觉“节气歌”。从“立春”的料峭到“夏至”的蝉鸣,从“秋分”的收获到“大寒”的霜雪,唯美的画面为读者留住曾经走过的美好时光。城市人,疏离大自然已经很久,人们每天在高大的建筑物里生活,不知今夕何夕。专栏作家周华诚在每个节气更替的时候去西湖边漫步,拍下季节变幻的风景,写下悠闲的文字。 坚持一年,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写下8万多字笔记。于是就有了这本《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3月版)。作者在与大自然的持续对话中,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据记者了解,目前周华诚回到老家耕种劳作,亲身体验土地上的生活。他的另一本《大地上的劳作:亲子节气书》也即将出版。《节气手帖 蔓玫的花花朵朵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植物手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1月版)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植物手记。作者蔓玫用清新的手绘图画和知性的散文随笔记录了关于节气与植物的故事,深入挖掘了植物的文化内涵。

  养生图书:实用好读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与四季更替相应的24节气和养生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温梦霞教授所著的《24节气怎么吃怎么补》(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7月版)揭示了24节气的养生奥秘,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阐述了相应的饮食养生、强身进补和防病治病食疗等内容,将食补和药补统一起来,帮助读者顺应天时,吃出健康。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徐峰著的《老中医教你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年5月版)根据每个节气的特点详细讲解了应季的饮食宜忌,且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图片精美,十分适合大众读者阅读。李志敏著的《藏在节气里的养生智慧:二十四节气养生经》(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3月版)认为人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存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七窍四肢、筋骨皮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无不受节气变化的影响。观察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顺应天时,调理膳食,调整活动方式,对人的精气神的恢复与涵养有很大的益处。看来,这些养生专家们都十分注重节气养生,并把“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作为不违天时、顺道而行的重要法则。

  儿童绘本:生动有趣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海豚出版社2015年9月版)是由高春香、邵敏、许明振、李婧四位中国本土作者创作的自然科普图画书。该书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小村落为例,讲述二十四节气这项古老发明的历史由来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响和启示。这套书为小读者设计了记录节气变化的观察互动内容。每个节气还为孩子甄选出适合读诵记忆的节气诗词和谚语。小读者们可以参照知识板块图文并茂的演示,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好玩的手工技艺、传统游戏,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掘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该书曾获得文津图书奖。《四季的韵脚——中华二十四节气儿童诗》(新世纪出版社2016年3月版)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每个节气前有一小段关于该节气的介绍,相应的配上该节气的一首儿童诗和插图。每首诗清明、明快、朗朗上口,音韵悠远,具有可读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达到教育和审美相结合的双重效果。《给孩子的日历》(中信出版社2016年11月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核心。意境悠远的古诗、意象美妙的古画、神奇的汉字故事,让孩子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中,沉浸并感受其间的优雅、含蓄。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节气,都有与之相配的诗、画、字,还原古人的生活韵味与精神世界,在濡染熏陶间,留给孩子人生成长中一段柔软、绵长的时光。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