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艺术金融的新风向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 2016-12-30
收藏
摘要: 艺术市场不是孤立的市场,其大系统、小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判断艺术金融,首先从大背景说起。总体而言,艺术市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全球艺术市场趋势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发展朝着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前进,近5年以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越来越大,2016年占比达50%以上,服务业的总体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文化产业最近10年的增速远远大于宏观经济的增速。而宏观经济则是不可逆的增速下行,我认为宏观经济总体增速不可能再回到7%以上。无论从经济发展规律性、能源资源约束、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等方面,还是从国家战略选择的角度,我们不能走超高速、非常危险的发展道路。中央强调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维持适度增速的健康发展,而所谓适度增速就是能达到中高速,而不追求高速;一旦追求高速,难免会失速失控。

1.jpg

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宏观条件非常有利,但也存在很大挑战。文化产业的增速比GDP增速高,一方面与基准起点有关,一方面与文化市场的快速释放有关。但现在正在收敛。从2016年前三季度数据看,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营利收入总体增长7%。按照“十三五”规划,文化产业在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占比达到5%甚至更高。一般而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

原本官方期望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时期的年均增速能达到15%左右,现在看来,文化产业发展增速不太理想,2015年只有11%,而2016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只有7%。但如果我们细看一下的话就可以发现,尽管增速不如人意,但中国的文化产业结构却在向好的方向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优化。

2016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拖累整体增速的是传统文化产业,而新兴文化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势头。文化用品的生产占总收入比重38.3%,增长6.3%;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涉及到制造业相关的领域,它的增幅只有1.3%;增幅较大的是现代文化产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同比增幅30.8%。我们要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困难,但文化产业在进行深度的结构调整,势头不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向好。

但人们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例很低。2013年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比只有4.4%,2014年为4.6%,2015年为4.8%。虽然在增长,但仍缓慢,意味着中国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没有有效地释放,有待于在大文化产业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结构性的改革,才有可能激发出潜力无比巨大的国内文化消费。

3月9日是2016年度TEFAF艺术市场报告(TEFAF Art Market Report 2016)发布之日。每年,这份来自都柏林、由文化经济学者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 McAndrew)创建的调研机构艺术经济(Arts Economics)发布的报告,都被认为是能够体现市场整体状况的最高行业标杆。据这份报告显示,中国艺术市场规模下滑到第三,第一是美国、第二是英国、第三是中国。从这两年来看全球艺术市场总体下滑,美国是特例国家,除了美国在增长,其它的都在下行。2005~2015年全球艺术拍卖市场规模增长缺少动力。

可见,中国艺术市场的调整情况不是孤立的,既和宏观经济调整有关,也和文化产业的调整有关,也与全球的调整有关。中国的艺术市场不应孤立来看,好也不应该片面地妄自尊大,坏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艺术金融是“新常态下的新风向”,是2016年的亮点,也是未来最有潜力的增长点。这主要表现在5方面。

艺术品投资趋于保守。2015年的调研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投资偏好比较,艺术品投资在高净值人群的理财里面排序在中间偏下的位置。而且2014年的投资偏好还低于2013年。未来预期分析,艺术品在2014年比较低的实际持有情况下,2015年的预期更偏低。无论整体印象还是专业机构做的分析,艺术品投资总体在2016年趋于保守,这也是最近5年的延续。这与大的经济环境相关,也与文化产业发展结构性调整有关。

艺术品资产化交易需要控制风险。资产化的方面有尝试,但也有风险存在。如大量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出现,2016年2月证监会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点名批评邮币卡的问题,认为违背了2012年37号文件;艺术品资产包也在发酵,只不过是在间接地做,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击鼓传花甚至有点旁氏骗局的艺术资产交易,它的风险很大,尽管比邮币卡好一些,但也是值得关注的。因此,一定要引导艺术金融健康发展,需要适度的创新,产权交易的机制在中国基本处于灰色状态,一旦走得过激就会出现问题。现在有一些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利用类似于众筹和合伙制的方式来间接地绕开制度,风险很大。如果继续放任风险,2017年会非常危险。

艺术金融的互联网生态渐露生机。全球传统艺术品交易机构95%以上都已经建立网站,而且逐步在这方面发力,如艺术众筹的艺术众包设计、艺术消费众筹等等。2016年,战马舞台剧的消费众筹做得很成功,但因为系统不配套,后续做得不顺畅,但已经显示出优势。与之相比,传统艺术金融的风险很大。

从艺术投资的角度来看,预期不是特别好,2017年同样不是太好。按照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重点还是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艺术金融相关的有两方面,一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货币政策的表述是“松紧适度”,2016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货币政策表述是“灵活适度”,这次是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中性,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二是防范金融风险,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

那么,邮币卡等会不会成为下决心处置的风险点呢?中国艺术品市场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情况整体呈正比,政府给货币放水,市场就水涨船高;一旦收紧,艺术市场跟着回落,这有相关性。2017年艺术市场从成交规模方面看,很难有真正的起色,得做好调整和过严冬的准备。

“产业+艺术+金融”风生水起。这是实现艺术价值效益的更好办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一方面是直接贡献,一方面是间接的溢出贡献。想真正把艺术品的价值激发出来,孤立的小艺术市场绝对不够,一定要和更大的产业融合。现在其它行业也在关注文化和艺术领域,试图做一些融合,我认为这会是比较好的趋势。

2016年7月,美国证监会的资料显示,泰康人寿连续增值苏富比股份,成为苏富比第一大股东,这是跨界并购的案例。7月26日,南京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公布,民营企业三胞集团收购南京文交所30%的股权。12月6日,宏图高科宣布22亿元收购匡时。传统的3C企业和艺术领域结合,共同在金融方面发力,这是比较好的架构。跨界结合,即艺术融入产业利用资本市场融通艺术价值和更加广泛的产业价值,这是2016年的亮点,也是未来非常好的趋势。

艺术金融的对冲模式值得探讨。文化艺术市场潜力毫无疑问是有的,这是基于人的特性,人的消费最终有可能由非物质性消费占主导。

但这一市场增长的弹性大,下跌的弹性也大,具有显著的高风险特征。从金融方面来讲,风险也是机遇,可以通过“产业+艺术+金融”形成对冲。英国美术投资咨询公司推出艺术交易基金,就是应用对冲机制,将艺术品市场和股票市场做对冲。购买艺术品相关上市企业股票的看跌期权,对冲艺术品投资的风险。随着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日益完善以及艺术金融的日益成熟,对冲模式实现空间将越来越大。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