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纵论出版深改与文化服务十大话题
柳斌杰 | 2017-01-10
收藏
摘要: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联合采访,从北京图书订货会30年看出版未来

伴随着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创办于1987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它是出版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是出版业改革创新的成果展示,是出版发行业年度风向标。在2017北京图书订货会启幕之际,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联合采访,以北京图书订货会30年成就总结与未来展望为切入点,纵论出版业使命担当、文化自信、全民阅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平交易规则、数字出版、公共文化服务、“走出去”等2017年乃至“十三五”期间热点议题。可谓纵横捭阖,视野宽广,沿见深刻,商报特采撷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从北京图书订货会30年看出版未来

  在党政领导和出版业同仁的坚持努力下,北京图书订货会30年不忘初心、风雨兼程、奋力前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跻身中国三大全国性的书展书市,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其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办会的方针和大规模、高层次、多功能的专业特色吸引了书业精英、知识分子和广大读者,是人民精神文化的盛宴,国际华文出版的荟萃。

  她是出版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经历了从书荒到书海、从5万种到50万种图书的大跨越,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印装精美的各类图书,展示了出版强国的新形象。

  她是出版业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示,当年国有书业摆展台、民营书业只能“地下”交易的情况一去不复返,改革打破了体制障碍,融合发展解放了出版生产力,国、民合作打造出了不少精品力作,创造了出版奇迹。

  她也是出版行业年度的风向标,从各出版机构展示的货样即可知年度书业的方向、动态和热点,引导行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读书导向。

  回顾走过的路,我们豪情满怀,这是我们这一代出版人亲自奋斗的光荣历程,创造了比几千年总和还要多的精品力作,成为世界上出书最多的国家,更加显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力和文化魅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基因,她给了人类无穷的智慧、永恒的记忆和文明的力量,而维系这一血脉的恰恰是出版和图书,有了图书你就找到千古兴替的历史画卷,有了图书你就找到安放心灵的神圣家园,有了图书你就找到了成才立业的看家本领,有了图书你就找到了不断前进的光明大道。做出版,是大爱大善之事,值得我们奉献一生。

  展望未来30年,我们更加坚定自信,因为这是我们国家实现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30年,必定是中国出版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建设世界第一的出版强国,引领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潮流。

  未来的出版业是面向全面小康的出版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最大限度满足新时代读者的需要。继续办好订货会,让当年的好书与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校馆配送、读者选读直接见面,把更多的新书好书及时送到读者手里,让人民享受精神盛宴。

  未来的出版业是市场竞争的出版业,必须要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资源配置、价格调控、人力竞争、版权贸易等方面,都要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提高水平、提高整体实力。竞争力是市场上出奇制胜的法宝,中国出版业也要具备参与竞争的基本功。

  未来的出版业是大众阅读的出版业,必须要把对象化、分众化、个性化当作出版细分的依据,以使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修养、不同专业的读者都能找到喜爱的好书,少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路书”。各出版机构应以市场调查为基础,精准策划、出版各具特色的优秀图书,为大众服务。

  未来的出版业也是国际交融的出版业,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跨文化交流将是新常态。必须要以国际眼光审视中国出版,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中国故事外国讲法、中国文化全球开花的新发展思路,让中国的图书走进外国人的阅读生活中。同时,也要把一切人类优秀精神产品介绍到中国来,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让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精神的制高点和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看得更远些,走得更快些,做得更好些。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为十九大做理论思想准备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对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给我们创造了大的政治环境和政策环境。我们坚信,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出版业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的事。

  从整个出版业来说,首先要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并将其贯穿于出版物策划编辑的整个过程,这是今年的重要任务。二是以治国理政为核心,加强政治性出版物出版,宣传中央的决策精神,维护中央权威,推动中央各项决策在各条战线落实。三是进一步落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四是围绕主题,总结十八大以来各方面的经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往前大大推进一步。五是组织出版好围绕十九大的主题出版物,为十九大做理论思想上的准备,特别要做好十九大文件的出版和对外翻译、介绍。这些都要体现在整个的图书出版和出版物的宣传上,要营造好的环境,以行业的专业特色体现六中全会精神。

  数字出版首入“十三五”规划,融合发展前景可期

  “十三五”规划兼顾了两个方面:传统出版和高新技术下的新兴出版。

  新兴出版业态列入“十三五”规划,一是标志着中国出版发展进入新阶段,即融合发展;二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兴出版业态,必然要发展起来,所以要重视出版的新业态;三是中国出版整体上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要加快数字化;四是出版领域也要万众创新,如果不创新,在内容上只能是翻腾老东西,在形式上也就没有新进步。

  传统出版不会终结。从欧美出版市场近两年表现来看,传统出版回升,数字出版增速下降。传统出版要积极与新技术、新的传播方式结合,增加数字技术传播的渠道。

  下一步,一要利用现有平台,扩大出版业影响力;二要与网商合作,创造融合业态;三要推进出版业自建平台,改变目前由技术商主导平台的局面,要逐步通过融合发展、依法管理打造舆论引导新格局。要适应当前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以多样、便捷的阅读方式,加快创新,与时俱进,赶上世界出版的新潮流。

  我对出版业实施“十三五”规划有几点建议:

  一是以新的发展理念解放思想。互联网的共享理念改变了整个生活生产方式。要以读者为导向、以服务为重点;提供共享服务。

  二是深化改革打破障碍,现在改革不到位,一讲融合发展就碰到很大问题,国有与民营、传统与现代分割的体制,不能互相进入,要改革就要首先打破这些障碍。

  三是传统出版传媒单位要强优势、补短板。传统出版业要继续发挥优势资源、人才优势,同时也要补短板——解决市场、创新、技术弱势,学习民营在市场上、在新媒体上的优势,把新媒体企业、民营企业的长处学到手,把两个优势都利用起来。

  四是加快运用新技术。一些出版机构生产力低下,对现代出版的技术装备舍不得投入,一定要看到技术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要注重用新技术,改造落后生产方式。

  五是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各个环节都要创新。目前出版界大量是无版权出版,缺少原创作品,低水平重复。要从内容、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

  六是出版业要按照互联网产业方式延长自己的产业链,要发展衍生服务。读者找不到好书,好书找不到读者,根源就是链条没有打通,加上部门所有制、条块分割,产业没有形成统一竞争的市场。只有打通产业链,才能适应“十三五”规划要求的新业态、新的发展方向,提高有效的出版供给。

  全民阅读将进入蓬勃发展新十年

  全民阅读整整十年,今年开始第二个十年。提倡全民阅读,实际上是全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战略工程。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和血脉传承,主要靠优秀的图书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人,使全民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迈进,追求新的文明。

  十年来,为倡导全民阅读从上到下开展了不少配套工作,一是实施国民阅读调查;二是创造全民阅读的条件,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职工书屋工程、军营书屋工程等,为基层群众阅读创造条件。下一个十年,我认为全民阅读会更加蓬勃发展,原因如下:

  一是国家立法保障全民阅读。作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全民阅读得到了各级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市长、书记亲自挂帅。

  二是基础条件越来越好,从村到省各级阅读空间的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阅读。健全了保障机制,政府图书采购财政拨款专列预算并逐渐加大力度。基层图书的采购由工人、农民主导,进一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三是书香中国建设蓬勃开展,一大批书香之家、书香之镇、书香之县、书香之市建设成为热潮,各地层层表彰书香中国建设的优秀代表,推动力很大。

  四是服务机制越来越完善,如北京建设了全民阅读六大平台,动员老教师、老干部、作家、艺术家进社区,带动全民阅读效果显著。深圳等许多城市每年都有长效阅读活动的新机制。

  五是中国出版业呈现稳定发展的好局面,出版物越来越丰富,现在每年的图书品种达到40~45万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分层次、差异化、分众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政府还将实施一系列工程,家庭读书工程、儿童读书计划等已进入试点,这些推动力势必带动全民阅读进入一个新阶段。

  文化自信是根本

  “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一条。中华民族几千年历久弥新,其核心是什么?是文化。文化认同,是最重要的价值。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淘汰、更新,融合、发展成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我们血脉相通,精神相连,找到我们共同的价值体系,凝聚起来就是靠文化。肉体可以被消灭,但文化不能被消灭,四书五经、汉赋、晋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这些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寿命比国家政权、比武力更永恒。

  现在我们提倡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建设,增进文化自信,这是出版业最根本的任务。中华民族凝聚在文化的血脉里,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复兴最原始的动力,比任何动力都重要。我们出版业要有这个自信和自觉做好文化建设,更好地巩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出版业而言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出版发展也是进入新常态。“三去一减一补”对出版业也是适用的,供给侧层面的核心是增加有效供给,提供更好的服务。

  出版业的供给侧改革,首先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使之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要满足社会真实消费的需求,而不是生产那么多没有市场的过剩产品,浪费资源。

  二是要落实“三去”要求。要压缩库存,减少重复生产的产能,使有效的出版资源用来生产更加适应当前消费需求的产品。这是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是转变服务观念。出版策划要从市场开始,要深入进行市场调查,按照读者的需要去策划、出版、生产有效的产品。提倡互联网思维,首先是服务,在服务中实现价值。现在国内一些书店大力开辟新型阅读空间,提供多功能服务的文化殿堂,文化品位高,经营效果好。我们就要多提供这种服务和良好环境。

  四是开拓新的市场。供给侧改革要做到基层、做到群众中去,满足群众需求,市场就能打开,人民群众就能得到实惠。

  供给侧改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在物质相当过剩的情况下一项长期的工作。出版业要认真做好供给侧改革,就要了解市场、了解读者。编辑坐在屋里想选题不行,靠自己的兴趣出书也不行,要真正了解读者和市场需求,多出精品力作,增加有效出版供给。

  公平交易规则有望迎来“豁免”拐点

  公平交易规则是出版业一直希望出台的规范性文件。2010年,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联合制定并发布《图书公平交易规则》,规定“出版一年内的新书(以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进入零售市场时,须按图书标定实价销售,网上书店或会员制销售时,最多享受不低于8.5折的优惠幅度”。业内对此非常赞同,但与国家的反垄断规定有些不相一致,发改委要求版协进一步考虑。在修改后的《图书交易规则》中,出版一年内新书销售不得低于8.5折的“限折令”内容的“促销”章节全部删除。这引起出版社强烈的不满,呼吁政府部门参照外国惯例,关注特殊的图书市场规则。

  之后,版协申请反垄断机构重新考虑图书这种商品的特殊性:一是先发货后结账;二是运输不论远近,全国统一定价;三是图书一出库就收税,而其他商品是在交易中间收税。发改委调研后认可图书这种商品的特殊性,2016年5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垄断协议豁免一般性条件和程序的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一些领域的商品可以申请垄断协议豁免。图书就属于可申请豁免的产品,问题有望解决。

  另一方面,反垄断与反倾销应结合起来,低于成本销售即属于倾销,要通过全面贯彻相关法律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正在协商,发改委一旦出台豁免指导意见,图书商品在价格交易方面就将出台保护性规定,全行业可以申请反垄断豁免。

  双效统一下的改革重点

  两个效益统一,这是我们对文化产业的一贯要求,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出版产品的社会效益就相当于药品的疗效、食品的营养,始终要放在核心位置。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在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打破体制性障碍,为融合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必须要解决的,因为目前的体制障碍阻碍了融合发展。

  二是深化机制改革。文化企业机制不活,重要原因是现代文化企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把文化企业推向社会,成为公众监督的文化公司。

  三是人事制度改革。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流失,现有人事制度不适应行业发展,不能有效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要加快建立优秀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竞争制度,使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留下来并实现相应价值。 企业不养无用的人。

  四是准入制度改革,比如过去的企业准入、产品准入、市场准入、岗位准入等都比较严格,这些政策要调整,不调整就会与中央文化改革的底线相矛盾。准入制度限制了深化改革。如果社会资本、社会人才不能进入,又如何打造出版竞争的高地?又如何能做大做强呢?

  五是股权制度改革。要通过股权改革,使国有文化企业的员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应加快职工持股试点,调动大家把精力投入企业,真正做到以社为家。目前主要是上市公司在试行,应当加快向所有股份制企业推广。

  出版业公共文化服务大有可为

  3月1日起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出版方面讲得比较全面,一是出版业必须保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如书报刊、电子产品等;二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三是出版业可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如全民阅读、家庭读书计划、儿童读书计划等基础性文化活动。通过好的作品、好的服务、好的活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实现。这是出版业用武之地。

  不管政府还是社会、公民提供的文化产品、活动,都将一视同仁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由基层人民群众享用和评价,国务院定期公布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是否达到标准由群众评议,由社会第三方来评估,依法保障出版文化设施、产品、活动建好、用好、管好,保障法律规定落实到位。

  中国版协加入国际版协有利于“走出去”

  加入国际版协,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出版业实力增强的体现。最近,国际版协主席访华,高度评价中国出版,认为“出版的中国世纪”已经到来。他也高度评价中国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建设等推进工作,认为应在全球推广。

  中国出版“走出去”要用新思路新办法:一是要加强创新,创造更多的版权“走出去”。现在版权贸易的规模上去了,但质量还要进一步提高,要创造更多传播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中国方案的版权产品,并注重多样性。因为版权输出是真正进入外国市场,这比卖产品更重要。

  二是要吸引外国读者,走向国际的书,要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人类的故事,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使人家愿意看、愿意读。

  三是要让企业走出去兼并重组,壮大并依靠市场的力量,主导国际出版市场。希望有更多像阿里、腾讯这样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出版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打造穿洋过海的中国出版航空母舰。

  四是要开拓国际市场渠道。进军国际市场不是花钱去展示,也要看准两个效益。要用好国际上大的图书销售网,24小时推广我们的中国图书。要开拓国际采购、馆配、零售市场,做好197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图书供给工作,多语种产品的比例要提升,做名副其实的出版强国。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