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大师研判2017工美市场 潜心艺美 光大品牌
王双双 王少波 蔡 雷 | 2017-02-05
收藏
摘要: 2016年,艺术市场依旧处于低迷状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看来,无论是2016年还是2017年,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艺术市场的发展都围绕着“持续深度洗牌”进行。这一观点在采访中得到印证。

1.jpeg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与成泉资本联合举办的2016~2017年度中国书画·工美艺术市场年度研判与发布峰会邀请8位工艺美术大师,在行业闭环中,多维度对2017年的工艺美术市场趋势进行了研判;同时,《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社长伍旭升与6位书画界专家、从业者探讨2017年书画艺术作品及市场方向。本期专题(第19版~第20版)特将其中精萃观点呈现。

  在他们看来,一方面,低谷期为工美和书画市场提供了一个深度思考的时间,大浪淘沙,艺术家只有静下心来加强技艺,创作更多的好作品才能在未来赢得市场;另一方面,大众的个性化文化艺术需求催生了以民间手工艺术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普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点燃了书画艺术市场的热度。2017年,工美和书画市场虽将回暖,但仍需艺术家潜心创作。(链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年12月30日第29版《2016年度艺术领域3大榜单发布:媒体与金融携手打通艺术评论市场价值链》)

  变商品为艺术品提升牙雕传承文化内涵

  □李春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象牙雕刻传承人)

  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一出,使中国古老传统的象牙雕刻技艺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当前全球加大野生动物保护的整体环境下,我国政府既要顺应国际环境及相关公约所需,同时又要考虑如何使象牙雕刻技艺得到合法、有效、有序地优质传承,使这一在中华民族传承了千年的手工艺得以保护并发扬其文化价值。通知是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经过谨慎研究及深思熟虑后所发布,同时为所有从事象牙雕刻技艺工作的有关人员指明了方向。通知明确了两项主旨,一是有序停止所有商业性活动,但非营利性团体在不开展相关商业性活动的前提下依然可以从事象牙雕刻技艺研究及传承工作。二是积极引导象牙雕刻技艺转型,鼓励象牙雕刻传承人使用替代材料发展其它牙雕、骨雕等技艺。以上两点,既解释了象牙雕刻行业整体环境乱象之根源,同时又对保护象牙雕刻技艺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一个拥有53年象牙雕刻经验的从业人员,本人认为,对于手艺人,尤其是做造型艺术的人而言,尽管每种材料都有独立的思想及表达语言,但其展现方式及方法实乃大同小异、本同末离。拥有象牙雕刻技艺人员本身就不会拘泥于材质所限,竹木牙角、石泥珍宝,可使用材质之广泛,乃长期造型训练及文化积淀所至,未敢高声语。手艺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勤奋踏实、菲言厚行、韬光养晦,不断提升自身技艺及文化修养,无论哪个行业,哪个工种,人们拼到最后拼的一定是文化。对于转型下的象牙雕刻技艺之发展,从业者更有责任将其传承且发扬光大,使得绚丽多姿的中华文明延续下去。

  刺绣市场亟需解决伪品和分化问题

  □李宏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我从事刺绣研究十几年,一个人跑遍了全国汉族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刺绣生产地。全国从事刺绣的人很多,可能除了陶瓷行业之外从业人数最多的工美艺术就是刺绣行业了。目前,全国从业人员有近15万人。就绣品的分类而言,80%都是挂在墙上的作品,15%是服饰类如围巾、旗袍、包等,还有一部分是宗教类的作品。

  可以说,每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妇女都在做绣品,但刺绣的主要生产地有以下几个地区:一是江苏省的苏州市镇湖、通安、浒关等乡镇,以及无锡、扬州宝应县、常州等地,这些地方主要为苏绣的技法,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中国刺绣工艺,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作品。二是广东省的潮州市,以潮绣为主,它们分为装饰画礼品、婚纱、宗教用品三类,目前从业人员不到500人。三是四川,包括成都、郫县、汶川等,郫县,成都以蜀绣为主,蜀绣中的锦鲤、芙蓉花最具特色。四是湖南省,主要集中在长沙和益阳,据我所知,益阳有个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校湘绣艺术学院,开设的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到各个绣庄工作。五是湖北省,如武汉地区的汉绣,及红安、黄梅等地则以地方特色为主。六是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中苗绣的皱皱绣最具特点,是编制成带子以后钉在衣服上的一种工艺。七是云南省,主要为石林、楚雄的彝族,她们的刺绣产品基本为服饰。

  当下,刺绣的发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目前市场上看到的绣屏,90%都是朝鲜绣,但都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市场上,外来的加工刺绣作品很多。自1999年开始,丹东和朝鲜联合组织合作社进行刺绣,由镇湖的绣娘到那里教学。只用了10年的时间,市场上的绣屏就几乎都是朝鲜绣了。这些作品在苏州镇湖刺绣一条街明确地标明是朝鲜绣,但批发到各地之后,却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刺绣,比如到了广州就是粤绣、到了湖南就是湘绣,到了四川就是蜀绣等等。我甚至在一些博物馆的文创商店、刺绣研究所的商场里,也发现了这种情况。

  二是对于刺绣的扶持,导致这个行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分化。曾经,刺绣的市场火热,不需要扶持也能生存很好。但现在市场情况不好,有些地方开始对刺绣进行扶持。这是好事,但是否真的需要呢?有的受资助的大师,除了刺绣还在做其它生意;而有的绣娘,甚至已经是市级的非遗传承人,却拿不到资助。所以,我在田野调研时跟绣娘们说,一个人只能绣一个小的作品,大家应该联合起来,绣一幅大的作品。这样的话,几年以后,市场上能出现一份值得回忆的精品。但绣娘的实力有限,谁来组织也是个问题;同时,作品的图案如果能跨界请优秀的画家来创作设计画稿,这样的作品市场增值空间会很大。

  工艺美术不仅有技术还要突破历史

  □柳朝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玉雕项目传承人)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反腐力度的加大,高端艺术品市场从2012年就开始呈现下滑趋势。玉雕行业虽然比其他行业慢两三拍,但也无法“独善其身”,从2015年开始,玉雕业逐渐感觉到市场的冷清。

  分析玉雕行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玉雕和制造业类似,出现了“产能过剩”,市场的膨胀带来了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生产出的产品以配饰等小挂件为主,且良莠不齐。二是机械化生产。智能机床雕玉效率高,是人工雕刻效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有时一个作坊会有十几乃至几十台设备,这样的结果是造成产品单一、复制性高,而且没有技艺传承。因此,玉雕行业发展,既要减产,又要创新;既要从技术上突破历史,还要在创作上不断赋予作品新的内涵与时尚。

  中国宫廷薄胎玉器的发展,自元代以来遭几次中断,直到清代,因乾隆皇帝偏爱这种风格的玉器,专门成立了“薄胎西番作”,才得以发展。薄胎玉器的制作十分复杂,耗时耗工,费钱费料,成功率较低,有着“三七开”的说法,即十件出三件作品就算成功。尤其到了市场经济的当下,敢做薄胎玉器的人就更少了。由于原材料的高涨和短缺,一般人宁愿把白玉料化整为零做牌子和手把件,也不做薄胎玉器,如果做砸了,可能要赔上全部身家。因此做不做薄胎玉器也是对一个从事玉器的人在技术上和精神上的考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玉雕项目传承人,我有义务和责任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首先,1毫米薄胎技艺从技术上突破历史。以玉雕精品白玉《簋》为例,作品是一套餐具,一个带盖盆配一勺,作品壁厚1毫米,采用透雕、浮雕等多种手法。制作承继宫廷玉雕技艺的精髓、贯通民族精神的魂魄,并赋予崭新的时代审美风尚。

  其次,在造型上创新,追求创作特性。玉雕艺术的内在精神常与玉雕艺术家的精神相暗合,作品所寄寓的内涵固然离不开社会背景的意念,但其也是艺术家个性情感外化的载体,自身的愿望同样或显或晦的寄寓在玉雕艺术作品中。玉雕有造形,人要有担当。做艺术需要与人的品质结合,在设计和制作的理念方面,要体现对品德的追求。我做的器皿都有收缩和张弛的地方,线条变化比较大,而且外部的线条怎么变化,里面同样会有相应变化,做到“表里如一”,这是我在艺术上追求的最高境界。

  成功作品三要素:有文化、与生活相关、坚持真善美

  □王建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

  当下,不仅工艺美术界,市场资本和销售者,各方面人士都应该冷静地思考中国工艺和文化将来如何发展。2012年以后,工艺美术市场包括整体的艺术品市场趋于冷静。近几年,市场虚浮的东西也很多。目前,大众还没有理解收藏的概念,大家还是在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一种思考:工艺美术界的市场与资本。近两年有一个现象,即工美从业者现在接受的培训特别多,参与的展览特别多。当下的工美市场处于调整期,这是重新反思认识自己创作艺术,探究工艺美术文化发展非常好的时期。近些年很多工美从业者争做“大师”的现象值得反思。因为成为大师之后,作品的价格会翻几倍,所以驱使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对于“大师”头衔趋之若鹜。正如这样一种说法:当看自行车的老太太都在谈股票的时候,市场一定是有问题的。工艺美术界同样如此,近几年市场热度有所降温,需要从业者从正面思考,冷静分析市场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更好地引导市场和资本,如何让产品更具文化意义。

  一个坚持:真善美。本人在艺术创作中,几十年只坚持一点:真善美。这是艺术界和工艺美术界共同的话题。很好地思考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这是工艺美术创造,特别是手工艺文化需要坚持的宗旨。基础知识的宽厚是创新的源泉,学科交叉和审美意识的通达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胸怀美好理想,秉承包容、豁达的态度和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运用不同材质,历经炉火淬炼,大气、灵动、有韵味的艺术作品使人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陶瓷与生活紧密相关,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体会美好的东西、文化,这是对工艺美术从业者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大的成功。

  一个展望:抛除附加内容,重新树立文化走向。文化艺术品市场是国家的战略发展支柱,有上千万的手工艺人在这个行业里生存,这个市场不可能永远死气沉沉。刨除附加内容、坚守文化的传承,新的市场和新的文化走向就会重新树立起来。因为有文化、与生活紧密相关、坚持真善美的工艺美术作品,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

  景泰蓝将成为最具活力工艺品

  □王秀珍(高级工艺美术师)

  景泰蓝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它的发展紧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周期性、波浪式前行。近几年,景泰蓝市场逐步转暖。无论从体制上还是从技术上,都有力推动了景泰蓝的发展进程,使景泰蓝在品种、花色、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创作手法上更为多样、表现形式上更为丰富,为景泰蓝高品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景泰蓝将成为当下最具活力的工艺品。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景泰蓝历史悠久,其发展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代代手工匠人的辛苦接力,才会有当下如此好的传承。第二,景泰蓝是皇家御用品,具有正统的“皇家血源”,无论是“燕京八绝”还是北京的“四大名旦”,都有景泰蓝的一席之地。第三,景泰蓝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一定的盛誉。第四,景泰蓝品相美观,具有造型丰富、色彩斑斓、金碧辉煌的特点。第五,景泰蓝 “价廉”,这个“价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价廉”,而是与其他工艺品相比较而言。由于景泰蓝还未过度炒作,所还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另外,景泰蓝的自身优势显而易见,它是铜、釉、火三者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目前,景泰蓝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可以为多种形式的良好创意提供技术支持,使作品能够紧随市场的节奏。

  面对市场的需求,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如何引导市场?如何将原汁原味的景泰蓝特色保留下来又不失现代元素?如何摆脱媚俗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国礼《和平尊》和《友谊船》便是比较好的范例。好的作品往往简洁,有内在张力,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对于任何一个艺术门类来讲,都不能一直停留在某个时代点上,而缺少当代的特点与活力。因此,在景泰蓝的创作中,设计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设计人员应该更多地关注景泰蓝设计背后的文化思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握景泰蓝发展趋势,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繁荣市场,做市场的引领者。

  工艺美术发展重在人才培养

  □牟晓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从2014年开始招收二年制的传统技艺艺术硕士,聘请24位国家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来教艺术硕士。他们在工艺美术创作和发展上具有满腔热情,有内在坚守的精神。这种坚守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充分了解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规律上的坚守,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引领的工艺美术创作和发展会越来越好,中国工艺美术市场发展也会越来越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文人的风尚,风尚传承会对工艺美术未来发展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

  人才是工美行业的传承与希望。中国艺术研究院从2014年开始招收到现在已经有3届学生,这些年轻人在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导下,确实在兢兢业业地学习手艺,大师的传承也尽心尽力。这些年轻人里不乏很优秀、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比如现在的艺术硕士中,有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学生,还有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学生。很多优秀的学生一方面跟着大师学到了精湛的手艺,一方面在比较好的文化功底和艺术研究院的理论指导下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全面发展肯定对这些学生的未来的艺术创作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在推广中国工艺美术市场值得投资的作品时,应推荐传统技艺艺术硕士学生的作品,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潜力股。

   当代性和小型化是雕漆的未来方向

  □文乾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漆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雕漆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首先需要更正,雕漆不叫漆雕,只是由于近20年来仿造的雕漆越来越多,为了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影响,就叫作漆雕。

  工艺美术品不能离开生活,雕漆作品也要与生活相关,创作物质使用功能和文化欣赏功能同时具备的作品。回顾雕漆历史,在明代和元代以盒子、盘子以及家具为主,清代开始出现一些装饰性的东西,到了乾隆年间,制作了大量有明确实用性的家具,可以说,雕漆是典型的实用和欣赏合一的品类。但到现在为止,雕漆被列为生存困难的品类,显著特征是手艺人很少,制作量很小。怎样才能让优秀的技艺和文化被大家所需求?一方面,不能忽视雕漆的物质实用功能,另一方面,还要加上当代人需要的文化功能。

  因此,雕漆需要设计出一种当代的造型和方式,其图案和表达的思想都应该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如今的各种大型会议或公共场合,屏风往往不可缺少。因此,我的雕漆作品以屏风为主。比如我曾创作了一幅为政府定制的作品,高2.6米,宽4.5米。当时对方提出的要求是要反映出代表北京市的题材,最后确定的主题是北京园林。中国园林发展的最高成就,基本保存完整的就是颐和园,因此,这件作品采用了颐和园这一主题,屏风的主画面把颐和园的全景囊括在里面。此外,中国园林的艺术文字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颐和园屏风的时候没有忘记这点,从颐和园400多幅书法作品里选择了8幅,都是描写风景的,有一半是乾隆皇帝写的。

  目前,屏风的体积太大,下一步应向小体积的方向发展。这更加切合现在收藏者的需要。雕漆的品类要更加亲民。比如我曾创作的一件小型中长挂屏,其中间是画,两边是对联。对联是“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我把这个对联放大,中间呈现一只老鹤和一只小鹤。这件作品是2003年做完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工匠通过市场维持生计 但又要逃离市场

  □张福文(北京工业大学金工首饰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工作者,文化使命是什么,创作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才更有价值和意义。早期做雕塑深有体会,雕塑体量大,将雕塑设计稿实现为实际作品,需要工人和助手一起完成,但最后的完成效果和最初的设计想法会有较大出入。在工艺美术创作中,我的理念是“以用为上”,没有任何功能的工艺品即使工艺技巧再好,也不会产生美感。在我看来,任何一件工艺品的最终目的是使大众用得更加舒心,在精神上能得到更好的抚慰,以作品《酒勺》为例,这是一位朋友近90岁的老父亲需要的一件产品,因为自己酿酒的坛子很深,市面上的勺子不能满足需求,这才有了《酒勺》这一作品。既满足了需求,又是一件创作性产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价值。

  艺术市场需要保护原汁原味的手艺人。当前,中国优秀的手艺人很多,但大多都默默无闻。现实中没有土壤或机制来让这些传统手艺人发挥作用。例如在云南,很多手艺人做的器皿只能销往藏区,内地早已经没有这些产品消费习惯。有限的消费市场使得他们能保留一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手艺。但是他们仅仅是为生存所需,卖的价格很低,也没法在闲暇之际研究提高工艺水平来与工业大生产相抗衡,生存条件依然困难。与之对应,近几年由于社会对工艺美术的重视,市场也培养了很多工艺大师,他们看到市场需求,雇佣工人或徒弟,将作品不断复制售卖,获得较大经济收益。这就使得工艺美术发展出现一种现象:借助大师的名头不停复制的产品价格卖得很高,还能得到政府商人的扶持赞助;那些默默无闻真正的手艺人,却只能沦为雇佣工人,为生计发愁。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政府或行业组织的努力,需要市场的重新洗牌。工匠需要市场来维持生计,但又要逃离市场。匠人的价值与工匠精神需要有能力的机构来发掘,对工艺美术的扶持,需要保护的恰恰是这些手艺人,他们才是艺术的创造者。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