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中国诗词大会》 这样的“清流”节目又何妨?
■青 芒(编辑) | 2017-02-15
收藏

     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被称作综艺清流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无论是00后代表、16岁节目冠军武亦姝,还是有相当诗词和文化积累的主持人董卿,以及那些颇有故事的参赛者,甚至到底怎么看待背诵诗词……这些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形式并不复杂,就是以填空选择和“飞花令”等各种方式考选手的古诗词储备量。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竞赛诗词题目耳熟能详,却又角度巧妙,据说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却又涵盖诗歌的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节目以清新养眼的中国风舞台为背景,大家斯斯文文地以诗会友,又兼有竞赛的紧张之感。与同期诸多插科打诨的娱乐节目相比,这档诗词知识竞技真人秀节目可以看作是一档合家欢益智节目,以知识性和文化趣味性在春节档脱颖而出,刷爆朋友圈。

  虽然有不少针对节目是关于诗词背诵或考记忆力的质疑,乃至有刻薄者认为是另一种文化快餐,但人们喜欢的,不只是诗词知识竞技真人秀,更是在古诗词中延续千年的诗意。节目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它能带动全家老少或寻找或重温那深藏时光深处的古诗词诗意。就像节目主办方一直主张的“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古诗词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唐诗三百首更是中华儿童启蒙必读诗。而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句诗能在人生微时抚慰心灵。

  电视节目有竞技才好看,但在比拼诗词知识这一形式之外,要发动尽可能广阔的人群赏析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才是栏目组之用意。诸如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不分年龄、不分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若单纯考记忆,中文系高材生便能完成,但只有百样人生,才能激发一个节目最大的文化价值。譬如感动很多人的参赛者、癌症患者白茹云,她因病住院期间,靠读诗歌汲取精神力量。别人看她以不幸的眼光,但她觉得自己幸运:“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满腹才华的大诗人,他们的人生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都会成为过眼烟云。”可以说,若能在困境中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才是现代人对古诗词的正确应用。

  《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诸多推荐读诗书单层出不穷。书单中既有王力《诗词格律》、吴丈蜀《词学概说》、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等大家之作,亦有从辞章之美和韵律之美推荐给孩子首选阅读的诗人如白居易、陆游、苏东坡、李白等。此外,依节目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与节目一脉传承的是,同名图书更注意对诗词所蕴含文化意蕴的诠释,注重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以引发读者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

  正如节目点评嘉宾康震所言,中国人爱诗词的心从来没有消亡过。中国热爱诗词的群众基础从来没有消亡过,不但是存在着,而且是一直兴旺发达着。节目只不过是借助央视激活了藏在人们心中的热爱诗词的心。反观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育,不是为了应试,不是因为考什么教什么,更不是光背诵不理解;而应从理解、审美教育上下功夫。让我们在吟诵中,与古人在诗句中相会,体会人生的百般滋味,这才是对一档电视节目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