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首批成果发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倩 | 2017-02-24
收藏
摘要: 2月24日,由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首批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224日,由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首批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出席发布会。

中国是欧亚大陆上的重要国家,也是向太平洋开放的海洋大国。该丛书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通过挖掘中华民族海洋文化基因,探索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经济、文化的关联,建设具有中国气质的海洋文化理论知识体系。目前该丛书首批13种图书已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分别是《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华人》《沉船、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19世纪槟城华商五大姓的崛起与没落》《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国际法新命题: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东海海域移民与汉文化的传播——以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为中心》《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海上看中国》《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环苏门答腊岛的海洋贸易与华商网络》《人民币区域化法律问题研究》。

《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华人》由新西兰社会史学者李海蓉与摄影史学者约翰·特纳联袂打造。两位作者查阅了大量传统历史研究者通常无法看到或无意以新视角审视的影像,通过运用100余幅兼具史学与美学价值的精选照片,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视觉性介绍,展现175年间新西兰华人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记者了解到,书中照片的专门展览正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进行,展览时间持续到20173月。

《海上看中国》选取12个独具特色的视角,从“海上”看“中国”,将中国海洋文明与海洋族群的故事娓娓道来;书中指出,了解中国的海洋文明,了解中国海洋族群经略海洋的历史,是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的诉求。

《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从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环境入手,梳理东南沿海的海洋族群以及他们与其他地区海洋族群的关系,并且在数千年的长时段历史发展中观察该族群的变化:他们在国家号召“下海”的时候形成自己的族群个性;在主流文化阻止出海的时刻,依然以海洋个性“冒险”出海;这是中华民族中最具海洋个性的群体。中国海洋文化是一种和平的,发展的,与人类共荣的文化。

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和重要的商品,瓷器随着我国海洋文明的进程持续向海外输出,因其特有的物理性能,至今依旧广泛分布在海上航路的各个遗址点,成为揭示我国古代海洋文明历程的最明确的证据。《沉船、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广泛搜集国内外沉船资料,对照各类陆地遗址出土的陶瓷器遗存,图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古代陶瓷经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销的历程及阶段特征,揭示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变迁的历史及不同阶段中国在世界海洋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窑址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中国古代外销瓷业生产变迁的脉络,并以个案的形式讨论了以陶瓷贸易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动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缺少了槟城五大家族(邱、谢、杨、林、陈)的故事,槟城的历史将不完整。槟城五大家族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不仅仅将19世纪的槟城转型成一个区域的自由港口及经济金融基地,更重要地,它重塑了当时周围区域的海洋贸易模式与商业特色。19世纪槟城华商五大姓的崛起与没落》跳脱了从上而下的殖民视角,从地方社会的视野出发,深入地检视了五大家族主导槟城及其周边地区贸易网络的机制,并窥探了槟城福建五大家族如何引领19世纪槟城及周边地区的经济风潮,及其后来的衰弱过程。

“龙牙门”是新加坡的古称。从“龙牙门”到“新加坡”,说明了新加坡历史发展的轨迹,也说明了这岛国从一个荒凉的渔村,发展成国际大港的历程。《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从历史的角度剖析新加坡的发展、人物及地名变迁。这是自1923年出版的英文巨著《新加坡华人百年史》后,近百年来首部以华文撰写的新加坡华人通史,意义非凡。

国际法新命题: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指出,现代国际法奉行的是一种丛林式的“先占先得”价值理念,先占先得之所以能成为现代国际法中的一个基本价值,是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此后的对外扩张密切相关的。

《东海海域移民与汉文化的传播——以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为中心》指出,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充分显示了明政府对琉球的特殊优待。闽人三十六姓居住地久米村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及生产技术、手工技艺向琉球传播的中心,对琉球王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指出,中西方对待海外贸易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不同的海上力量发展模式。。中国的海上力量始终是防御式的,一旦没有违反官方规定的海外贸易,海防便陷于衰败的境地。西方国家为了扩展海外贸易,海上力量一直是攻击式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这样,当19世纪英国决定使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倾销其工业品的时候,中国已经毫无还手之力。

《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指出,中国商人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是通过平等的市场竞争手段取得的,而西方国家则是通过仗剑经商的方式从中国商人手中夺得市场地位。在亚洲国际贸易的历史中,不遵守市场原则、违反自由竞争精神、实行原始的、残酷的剥削制度的正是西方商人。他们用武力占居贸易据点,并乘机控制商路;他们采取一切措施排挤他国商人,在商船上配备了齐全的战争武器,抢夺、武力征讨与鸦片等是常用的手段;他们丝毫不顾市场比较优势,建立起强制性经济,强行将东南亚纳入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分工体系,但他们在百年后却自诩自己是靠自由竞争才走向强盛。

《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指出,早于中国现代银行业出现的侨批业,是中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先行者;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吸取具有海洋文明属性的侨批业所遗存的记忆财富与文化精髓。海外华人的个人钱财(物质流、资金流)以及情感信息(信息流)借助侨批业渠道实现跨国的转移,一方面反哺祖国和亲人,另一方面这种转移有赖于侨批业的运作,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华人参与全球化进程;侨批业也因此成为中国连接海外世界的民间主渠道。

《环苏门答腊岛的海洋贸易与华商网络》指出,苏门答腊岛及其周边地域的经济价值与战略地位应得到中国重视。该书聚焦于印度尼西亚所属苏门答腊岛及其周边区域的港口变迁、商品要素变化、海洋贸易及华商网络建构四大主题,梳理了历史上中国官方与民间围绕该区域开展海洋拓展与海洋经略活动,力图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历史支撑。

《人民币区域化法律问题研究——基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同时,也面临不断增加的跨境货币流通问题。中国的崛起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促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进行转变,并进而对既有利益格局提出新的挑战,客观上对区域货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