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作品品鉴丨字如其人 有道有法有义
王少波 王双双 蔡雷 | 2017-03-14
收藏
摘要: 张志和的书法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其对书法艺术创作的坚守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可谓当代楷书创作的典范、标杆。


在“2017年张志和书法艺术品鉴·中国书法艺术市场流向沙龙”上,与会嘉宾认为,张志和的书法遒劲俊雅、严谨精致,整体布局有排兵布阵的气势,点画之间承载的都是正气,章法之中见灵动。而且,张志和的书法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其对书法艺术创作的坚守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可谓当代楷书创作的典范、标杆。

书法艺术学无止境

张志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就书法艺术而言,当代书法爱好者非常之多,包括业余爱好者和中小学生有几百万不止。但艺术发展到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娱乐项目增多、写字工具改变,使得书法艺术要在繁荣基础上得到真正有高度的提升,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这样的时代,我觉得自己算是幸运的。

书法学习五十载的三个阶段

截止到今年,我写了50年的字。我出生于1958年,1967年,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里开了大字课,从那以后,我开始了写字的生涯,到2017年。这5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67—1992年见到启功先生之前的25年时间。那25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67—1977年:这十年的时间完全在萌动地学习,但爱好引领着我,在中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在中小学得好名声。1978年,我考上南阳师范学院后,开始了15年比较理性地研究和学习书法。在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有大量关于古代字体的图书,我将这些书籍借出来研究和学习。在偏远中学教书时,我也不断借书和买书滋养自己,了解关于书法艺术的知识。后来因为启功先生的吸引,我开始追梦一般向他的身边靠拢。从我知道启功先生的名字,到看到他的书法,再到走到他门下,整整花了12年的时间。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2005年,我在启功先生门下学习书法整整13年。启功先生让我开悟,2005年先生去世后,我写了一本书《启功谈忆录》,这是启功先生跟我的谈话文字记录。该书是将当年启功先生为我批改书法时的笔记。该书出版后,没有想到至今已经再版了4次,有4万人买到这本书,很多人看着很感动。因为看书的时候没有任何添油加醋的事,启功先生的音容笑貌都浮现在眼前。启功先生作为我的恩师对我的教诲一生受用不尽。

2005年7月先生去世,到现在又12年时间,这12年里我仍然在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创作。我永远在学习的状态里,学无止境,古人讲得很好:“学者”就是学习的人。很幸运的是,我写的很多东西不自觉被社会认可,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幸福。

2002年,教育部的工作人员找到我,让我给小学生写了楷书的教材,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还在连续出版。书法教材成为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进入课堂。人民大会堂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邀我写了《中华颂》,这是一个巨大的作品,18米长、3.72米高。

现在北京协和医院也有我写的字,人民大会堂现在还有我的6幅作品挂在那里。温家宝总理退休后,跟我谈了一个半小时的中国文化、教育及书法,我写了20个字送给温总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总理给我写了四个字:知行合一。

书法提供了追求艺术的天地

书法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是不可割舍的一种爱,是中国人的心意。为什么所有读书人都喜欢写字?也许是因为读书人对字的审美有深刻的感受。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过去读的是文学,后来研究文化,2010年调到故宫博物院,专门研究书法艺术。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我成立了书法研究所。我在前年出版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这本书我写得很辛苦,在网上没有差评。我不愿意说别人重复的话,不写过时的书,如果书今年写了明年被人放在纸篓里是不行的。

在研究书法史过程中,希望可以把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文字演变到艺术提升的过程梳理清楚。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的爱好不是盲目的,而是因为书法本身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对人提出精神和体力上的挑战,人追求的是艺术的高度和精神境界,书法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的天地。

书法艺术三境界:得法、得劲、得势

在我书法生涯的30多年,我都在写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五体书法中最难的一体。楷书像是篆书和隶书的深化,篆书的难度不到楷书的十分之一,隶书的难度是楷书的十分之三。唐朝400年间出了很多钻研书法的人,还出了王羲之和王献之这样的人。在隋朝37年,南北合流分裂的中国统一以后,南北文化艺术交流让书法艺术提升,才出现大唐盛世的楷书。大唐盛世时只有6个人会写楷书,可见楷书的难度。如果把楷书攻破,就可以知道书中有道、有法、有义。

一个人会不会写字,要看其写的字要否“得法”,就是“法度”:点划该怎么写、结构内部有什么规律体现出来。把这两个掌握以后是“得法”。“得劲”,一个人写的字通常可以被评价说“有劲”或“没劲”,知道了“法”是什么,功夫不到,仍然写不好字,就是不“得劲”。此外,还要“得势”:势就是形势。“势”是字的姿势,汉字的每一个字的姿势怎样把控?每个字怎样可以活起来?唐朝有张怀瓘,写 了书品,把书法分为三品:“能品”是得法,算是会写字,能品分上中下三等看是否得劲;“妙品”,懂得字千变万化之中又能够合理的取势,表现出它的美,达到一种巧妙的境界,这就是艺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到“神品”,得法、得劲、得势之后,写书时有意无意出手就好,这是出神入化之妙。中国历史上这种作品有几件,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些都属于神笔的作品,达到这些作品的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

书法不需要创新需要不断追求古人艺术境界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写书法的人要把写字当成专业做好,心无旁鹜。我每天都要写字,练功的过程伴随终生。这是启功先生的教导。启功先生当年讲过一句话:“字什么时候能写好,等你老了写不动,胡乱写的时候算是你写好了。你有气力写的时候要向古人学习。”当下,书法界有两种声音:“向经典致敬”和“创新”。创新的声音大过了向经典致敬的声音。但我认为,书法不需要创新,先把古人的好东西学到了就可以。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修炼”,什么时候可以创新?启功先生说,因为不需要创新,书法艺术的特点就像每个人一样,自己不会知道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的,但你就是你,这就是创新。对于书法而言,我们追求的是符合古人的艺术要求与境界,但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和修养决定了每个人把字写成什么样子,从而形成自己的体。

业界声音

理论功底深厚 创作严谨

品鉴人:赵学敏(书法家、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

赵学敏.png

张志和先生比我小十几岁,但我一直很尊敬甚至是崇拜张志和的师品和人品。我平日工作和书法创作并行。我小时候开始学习写字,过去都是在学校的大字课写,工作后,即使再忙每天晚上也要写一篇字,退休后,写字成为日常的主要工作。

张志和的作品进入我的视线后,我常常以他为书法创作的楷模。张志和是具备书法理论教育和书法创作的大家。他的书法艺术根植于深厚的书法理论,根深才能叶茂,我经常向他学习,他每次都会讲点划理论的来源。

张志和的《启功谈忆录》显示出他的书法理论功底。前年,我又读完了张志和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书中的很多艺术理论非常独到。如今,书法界出版的书法史书籍大概有十多本,但张志和的这本书法史精髓在于书法艺术理论。该书对书法艺术理论做详尽串联,谈了其独到的见解,如对近代书法和北宋书法的特色,张志和把这些都讲得很清楚。汉字到书法有个性发展的特点,但张志和把书法发展的来龙去脉,汉字书法的发展与每个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特别是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众欣赏水平趋向联系起来。

张志和对于书法,不仅注重自己书写,同时,还注重传承给学生。张志和很早就介入书法教育,他编辑了10本中小学书法书籍,也参与了很多书法教育活动。可以说,张志和对书法确实做到了严格规范,他对书法教育有很多贡献。

此外,张志和能够对繁多的古典书法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说明他对这些作品非常熟悉。在楷书的功底方面,张志和在中国书法界是一流的。张志和书法创作最大的特点是严谨,我看过他很多书法作品,其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学习。他拿出的书法作品,点划和字的结构都有根据且十分到位。张志和虽然最主要写楷书,但看他的行书和草书也写得很好。由于有了楷书的功底,张志和先生的行草书字形结构是开放式的,讲究气韵流畅。

坚守艺术方向 布道书法艺术

品鉴人:王 平(书法家、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

王平.png

张志和是央视书画频道的特聘教授,他跟随着书画频道参与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所到之处都是以公益活动的形式来布书法艺术的道。张志和非常有书法艺术造诣,是有时代担当的书法家。他几十年坚守楷书,这样的书法家在国内并不多见。他是启功先生的博士,有深厚的书法艺术、书法史、中国文字史功底,他是研究文献的专家型书法家。他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从理论到实践有深刻造诣,一直坚守着楷书。去年,张志和在北京举办了张志和楷书展,展览没有笔墨丹青和道法自然这些修饰词,有的只是简约而不加装饰地面向大众。张志和对楷书的坚守,让大众能够真正从本质上了解中国汉字艺术,他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一直坚守自己的艺术方向。

环境浮躁 坚守更显可贵

品鉴人:李培元(书法家、中国传媒大学原党委书记)

李培元.png

研究张志和现象,要放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现在社会环境浮躁,追求流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志和可以静下心来坚持数十年进行书法创作,实属不易。

张志和的书法作品从外行看,字体非常漂亮,而且看得非常舒服;内行看,其书法作品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也凝聚着其50年来在启功先生指导下的书法功底,体现了张志和老师在为人方面的深厚修养。

张志和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可以达到如此的水平?除了书法艺术本身,他坚守了很多书法之外的东西。张志和是央视书画频道的好朋友,频道有两次大的活动都是由他策划的。例如,2014年,书画频道走进三军仪仗队,每到国庆和“八一”建军节,书画频道就播放相关视频,80岁的军人看了都感觉有激情,这是振国威和军威。2016年12月,张志和又提议组织书法家在年底之前慰问国旗班,寻找军旅书法家,并在国旗班与战士一起体验生活,书画家现场进行创作。通过这两个案例,可以感受到张志和强烈的大局观和家国意识。

书法中充盈着担当、使命和精气神

品鉴人:卿建中(书法家、解放军304医院原政委)

卿建中.png

怎样把自己的人品和作品完美统一、把人生追求和价值追求完美统一、把室内功夫和室外功夫完美统一、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完美统一,这是书法家应该思考的事情。我认为目前在我国的书法家中,张志和做得非常好。

张志和坚持几十年写楷书,在中国楷书的书法家中我认为他是第一。他的字为什么有魅力?为什么好看?为什么耐看?因为字里承载着很多东西。他的作品是深层次的,存在一种担当和使命以及正气,有一种精气神,这是历史的传承。买书法作品更多是挂在办公室和会议室,作品如果有正气,藏家肯定愿意挂;但如果字是斜的、歪的,挂起来反而不好。

功底深厚 点画间承载正气

品鉴人:王景山(书画评论家)

王景山.png

平时,我经常给书法爱好者介绍书法家,并带他们参观、欣赏书法作品。我最初接触张志和的作品,是在人民大会堂里看见他的《中华颂》。那次我看了《中华颂》之后,就找到了解相关情况的人问:“这幅作品的作者是不是启功的学生?”得到肯定的答复。

将那时看到的字和如今看到的字相对比,我有两个强烈的感受:一是张志和的书法作品十分严谨,整体布局有排兵布阵的气势,点画之间承载的是一股正气,看了以后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实际上,在看过很多书法作品之后,能够带给人这种感觉、传递给人这种信息的作品并不多了。二是张志和的作品可用“遒劲俊雅”来形容。“遒劲”指的是笔力,“俊雅”说的是风度。其书法内涵跟字形的结合非常完美,使人看了以后犹如听到悦耳的音乐,能够拨动观赏者的心弦,让人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我们平时看了那么多作品,但它们是否有这种吸引人的感觉呢?书法内涵与字形的完美结合,要靠经历和学养一点一滴积累而成。所以,从张志和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根基深厚。这不仅是对“二王”楷书的继承,也是对启功精神的传承。虽然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也是启功的学生,但那是和许多同学一起在大班上课。而张志和显然更得亲传。

张志和的楷书在他写的《毛泽东诗词》中,我发现其中“柳体”的风格更加强烈一些,但最后也演变为他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仿佛在春天看到巍峨山峰上初落的一点绿色。其实绘画和写字有很多相通之处。绘画最难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春天的那股绿,并非所有画家都可以表现出来。有的即使画出了绿,但那种绿色是否是春天特有的绿还需另说。张志和的字能够给人那种真实的感觉:如同春天刚刚来到,巍峨山峰呈现出点点绿色。这是别人所模仿不到的功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很难做到。

咬定青山不放松

品鉴人:吴川淮(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书画评论家)

吴川淮.png

我和张志和老师的相识,是因为一起去日本。其实,很早就听过张志和的大名,也欣赏过他的字,在日本相处几天,才见到真人。现在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很多都是朝前跑,被欲望驱使。但对此,张志和是回避的,不向时风妥协。他虽然是书协的理事,但他安心写字、安心读书、安心创作。

唐楷是书法初学者必须学习的部分,张志和编写的书法类图书,初学者同样适用。当下,写唐楷的人非常少,所以写唐楷是一件寂寞的事情。几年前,就有人说要激活唐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咬定青山不放松,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稳,我认为形容张志和写的楷书非常准确到位。张志和写的字,我的感觉就是清新如水,一眼可以看到底,但很深,五十年如一日,不能说深不可测,也是深难见底。书法难就难在一个人修身文化于一体,张志和的书法和人是浑然一体。

学术底蕴深厚 含蓄富有变化

品鉴人:张筱曼(书画家、央视网书画频道总监)

张莜漫.png

张志和作为学者书法家,在1970年代是师从启功的博士,如今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出版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等著作。他的书法来源于传统,气质和人格非常正宗。他的书法结体严正,含蓄富有变化。由于师从启功,得大师指导多年,50年的功力成就了这样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从众多的楷书家中脱颖而出,风格雄健,学如其人,他的字大家很喜欢,因为他的书法背后有深深的学术文化支撑。

作为学者,张志和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用18年时间、66万字,填补了书法艺术史研究的空白,体现出作者的独到见解。虽然书法史类的作品很多,但可以讲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却很少。曾经,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我有幸听张志和讲三国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我也曾请教他有关中国古代书法史的问题和人物,听他对书法史上许多问题的独到见解。我的感觉是,他为人谦和,但在学术观点上非常坚持,从不妥协,听他的评论让人很痛快。如今,他到故宫博物院做研究工作,可以人尽其才,期待他不断地再创高峰。

历史很苛刻,只会留下开宗创派、有自己独特风格和文史价值的书法家的名字,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张志和习“柳体”。如果将“颜体”比喻为内家拳,那么“柳体”就是外家拳。“柳体”与“颜体”有些相近之处,但有的笔画与“颜体”相比有些夸大。张志和不仅书法写得好,而且还是学者和理论家。如果未来用书法将自己的书法理论写下来,应该可以像书谱一样传世。

与时代保持适当距离的书法家

品鉴人:舒 鸣(中国人民大学书法博士生)

舒明.png

张志和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着明确的思考。他曾经和我说过他学过八种楷书,这让我十分震惊,对于常人而言一生学像一家就已经十分吃力。众所周知,赵体妍媚、欧体险绝、柳体劲健、颜体宽博、褚体痩润、虞世南则显得太平和天真。在张志和的笔下,这些审美意象已经融化到了每一个点画当中,一笔之中包含有极大的信息量,每一笔既是欧阳询,也是柳公权,也是颜真卿,也是赵孟頫,还是虞世南;但是每一笔既不全是欧阳询,也不全是柳公权,也不全是颜真卿,也不全是赵孟頫或者虞世南。这说明在每一体上他都能彻底地吃透,并且下过海量的功夫。很多人认为书法就是临帖,把字写得和古人一样不就可以了吗?实际上,写像一个帖真没那么简单。但是张志和不光能吃透8种楷书,并且做到融合,这是具有学术意义的。

从时代书风的角度来看,张志和是一位和时代保持了适当距离的人。他以楷书为基点,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稳定的路径,并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体系。他对于自身道路的坚持,40年如一日,完全不向时风妥协的态度,这才是我认为他值得被时代记住的最重要的原因。另外,他从来都没有投过展览,也不屑于投展。虽然展览对于当代书法确实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如果这个时代再多一些像张志和一样有坚持的学者型的书法家,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艺术大繁荣的愿景才能实现。

书法与意志、情感和智慧结盟有较高经济价值

品鉴人:杜 军(丰泽企业集团董事长)

杜军.png

以前,有这样一种说法:丹青笔墨谁都可以玩,但要想把书法写好却十分困难。现在社会,对于笔的使用越来越少。未来和书法艺术疏远的程度越来越大,从事书法艺术的人或许会越来越少,但人类不能摆脱符号和文字,因为这是我们文化的根源,它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空间。当中国人的心智模式需要艺术的滋养时,那时,书法的艺术符号将登上人类的顶峰。怎样评价书法的未来?书法越来越难,书法在东方文化里是最能够代表东方艺术的符号。我认为书法和绘画匹敌,其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超过绘画的艺术。日本人和韩国人都玩书法,东南亚地区也有人喜欢与书法相关的产品,书法会不会走向西方,一旦被西方社会承认能量有多大呢?西方文化崇尚契约,基督教立足于意志,中国立足情感,希腊立足于智慧。如果人类三个板块,意志、情感和智慧与艺术结盟将不可限量,我认为,张志和的书法会达到很高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