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人的鲍勃·迪伦
国 华 | 2017-04-07
收藏

据媒体报道,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终于在2017年4月1日于瑞典斯德歌尔摩低调地领取了他的这一奖项。数月前,他因缺席颁奖典礼以及长时间对此保持沉默,被外界质疑拒绝这一荣誉。

  回溯到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开奖,这一顶举世公认的文坛桂冠,花落75岁的美国歌手鲍勃·迪伦。瑞典文学院认为其“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赋予了新的诗意表达方式”。但评选结果一经公布即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赞美和争议纷至沓来。不过,该授奖辞的玄机就在于,迪伦的歌词满足了欧洲评委对文学性的要求。

  在人们印象中,迪伦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乐坛举足轻重的民谣和摇滚歌手,是杰出的音乐唱作人,是伟大的艺术家,唯独想不到的是,在2016年10月后,他成为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曲作者。他与包括托马斯·曼、塞缪尔·贝克特、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多丽丝·莱辛等在内的作家一道,共同成为诺奖文学奖得主。

  迪伦有着传奇一生,他是一位在过去50年里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扮演了很多种角色:伍迪·格思的精神传人,广为人知的民谣歌手,著名的摇滚明星,孩子们可靠的父亲,孤独的吟游诗人……在这些身份之外,也许,我们往往忽略,迪伦还是一位诗人,他是500多首歌曲的作者。他写下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像一块滚石》《荒芜之街》,或朴实无华,或充满隐喻,但每首都足以震撼听者。迪伦曾经谈到自己的歌曲《爱的子弹》时说过:音乐的目的在于提升和启发灵魂。而好的歌词一定是优秀的诗歌。歌词,抽离了旋律,其实就是文学。当诗以歌的方式吟唱,并给了全人类灵魂的战栗,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在音乐上、在文学上,迪伦曾说自己是受到“召唤”的。但他亦说过,为什么要“我”来做你们的代言人呢?你们去做你们自己,而我要做我自己。十八岁就开始做音乐,二十出头就崭露头角,然后开始享誉无数,迪伦正是应了张爱玲的经典名句“出名要趁早”。他是一个天才,而这个天才一生致力做的事情就是摆脱别人给他强加的标签,要做自己。

  譬如由湖南文艺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由法国记者、传记作家让-多米尼克·布里埃书写的《诗人之歌》,便讲述了作为诗人的迪伦的一生,他用他的笔尖与歌喉吟诵与歌唱,那是关乎自由、生命、爱与美的诗人之歌。作家截取迪伦的电影、歌曲、诗歌和演讲及与其相关的人生片段,以时间和主题为双重线索,涵盖了他的感情经历、电影情结、宗教信仰和人生中的重要场景,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迪伦。迪伦本人虽撰写过自传,但《编年史》一书并未写完,只有涵盖他从童年至青年经历的第一卷问世。这本书选取迪伦一生当中的重要场景和经历,丰富而全面地展现了他的人生,使读者能够更加了解这位传奇人物。可以说,诗人迪伦有一种角色始终代表着自己: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幽默与颠覆的支持者。而作为天才的词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对这些歌词的艺术成就所作的最重要肯定。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