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掌门新观察:观出版动向,话出版情缘
李丽萍 | 2017-05-26
收藏
摘要: 2017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已经连续两次推出“新社长新观察”专题,以社长视角观测出版动向。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李丽萍

2017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已经连续两次推出“新社长新观察”专题,以社长视角观测出版动向。在本期人情报告中,我们继续以近两年来新任的社长总编领衔,邀约他们谈谈与出版的情缘,聊聊出版新动态。这些社长有的是出版业“新人”,带着其他行业的视角重新审视出版行业的动态、谋划出版社的新发展;有的虽是“新社长”但却是出版“老人”,在新的岗位上带领团队向更深、更专的领域拓进;还有的已在任多年,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他们直面挑战,继续带领团队为争取一本本好书、一个个项目而努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相关链接:2017年1月3日第2297期10、11版《10位新社长2017新观察》,2017年2月7日第2304、2305期合刊3版《新社长论道2017出版新动态》)


使命神圣,任重道远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今年2月15日,是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任职的日子。因为此前一直在出版社就职,有过多次工作调动,在辽宁人民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以及现代出版社等多个单位都曾工作过。所从事的工作也与文学出版紧密相关,所以对我来说,到人文社之后并没有特别的职业转换感受。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人文社是一个殿堂级的出版社,来这里工作既有自豪感也有着更大的责任感。

当下,很多出版人都在谈改革,但我到人文社不是来改革的。人文社作为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出版社,有着非常好的传统和独特的运营体系,我所要做的就是带领团队让人文社的发展与今天的现实更好地对接,会为了发展而改变,但是不会为了改变而改变。人文社一直有个说法——“新中国的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这个说法绝不夸张,可以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几乎都在人文社出过书,而大部分的中国读者都看过人文社的图书。人文社与作家一起成长,人文社的图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与其他出版社相比,人文社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说得高一点,甚至是国家使命。很少有人会紧盯人文社一年创造了多少利润,但绝对会关注人文社一年出版了多少好书,而且对人文社发现和培育作家也寄予更多期望。当然,作为一个出版机构,人文社也会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经营绩效,让每个员工更有职业荣誉感,分享劳动成果。

从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看,文艺类图书出版秩序已经越来越规范,原创文学出版处于上升的态势,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受到读者的欢迎,中国阅读需求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最为明显的是,在10年前甚至5年前,一本纯文学小说要发行到20万册以上是很难想象的,而现在却并不少见。如今,读者越来越会欣赏、眼光也越来越挑剔。出版社有责任有义务把最好的图书提供给读者,引领阅读,提高阅读层次。

与其他出版类型有很大的区别,文学出版更依赖于作家的创作,而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个体行为,出版社很难提前干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出版社只能被动地等待作品,相反,出版社要积极地“参与”到作家的创作中,跟作者一起打磨作品。这是人文社编辑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至今我们仍在坚持这样的习惯。当下的文学出版显得有些浮躁和急功近利。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一些商业目的很强的舆论传播让文学的界限变得模糊,很多非文学写作也被贴上文学标签,这将会对读者形成误导。

在今后的发展中,人文社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之一就是抓资源。一直以来,人文社都以资源见长,保护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开发新资源是人文社未来的工作重心。另外,我们还将重视衍生权利开发。《白鹿原》在几年前就已经改编成电影,改编的电视剧近期也在上映,好评如潮。严歌苓最新长篇小说《芳华》刚上市就受到读者的热捧,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也即将在国庆节期间上映。因而,在我看来,人文社的IP是真IP,是IP中的奢侈品,人文社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形态转化,多次开发,其中,影视版权开发是眼下就可以做的事。

在体制机制上,人文社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实行分社制,与旗下出版机构建立发行、营销联盟,聚拢、分享营销资源。人文社旗下有天天出版社、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争取市场博弈权,做大规模、做足影响,这是迫切需要探索的。

此外,人文社还会加强畅销书的运作,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就在5月17日,经过多轮角逐,央视《朗读者》同名图书决定授权人文社出版,人文社将组建专门团队负责图书的编辑、装帧和营销工作,初步计划于2017年8月推出该书。当然,在参与竞争时,人文社绝不会破坏行业生态,不会通过不合理的高价去赢得竞争,这是人文社一如既往坚持的原则。


围绕“工”字做特色、品牌、服务

芮宗金(中国工人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

到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作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跨界,用跨界思维来审视出版社的发展,有很多新的体悟。工人社是一个有着68年历史的老社,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何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同时又让“老树发新芽”,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必须要需要思考的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工人社要实现新的发展,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4个方面。

首先,要打造工人社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出版社,工人社的立社宗旨是为“三工”(工会、工厂、工人)服务,这其实是我们发展的“根”,不能忘记、不能丢掉。工人社也只有深深扎根于工会、企业和职工之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这体现在发展战略上,就是要紧紧围绕“工”字做特色、做品牌、做服务。在选题上,围绕工会创新理论和重点工作,出版工会与劳动关系类图书;围绕企业文化发展需求,出版各类企业文化和职工教育图书;围绕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更多职工喜闻乐见的大众社科类读物。在阅读服务上,大力推动全国工会职工书屋工程建设,让更多职工能享受到优质的阅读服务,全方位、多层面地打造工人社的文化品牌。

其次,转变观念,强化市场营销意识。尽管出版社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但是市场化程度与其他行业依然有差距,市场营销的意识也非常薄弱。工人社在市场和渠道方面有它的特殊性,面对的是两个大的市场——一个是工会专业图书市场,主要服务的是工会干部和企业职工;另一个是大众图书市场,主要服务的是大众读者。针对这两个大市场的不同特点,我们分别发力,制定了营销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在工会专业市场方面,深耕细作,实行点对点的直销,利用工会系统的优势,建立专业的市场网络,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直接为工会干部和企业职工提供图书出版文化服务。在大众市场方面,强化网络营销,成立工人社天猫旗舰店,进一步与京东、当当、亚马逊等电商推进战略合作。

第三,加强管理,提高出版效率。我是做企业出身,企业是最重视效率的。高效率的实现来自于有效的管理。接手出版社的工作之后,我首先抓的就是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与一般的工商财务管理有很大不同,出版企业产品种类非常多,市场销售环节独特,财务核算的管理变数多。针对这样一个特点,我们探索建立了有效的财务预算制度,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加以重视,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在图书生产管理上,加强编辑的生产进度管理,强化行政管理岗的服务意识,提高编辑发行管理等岗位的协同工作能力,让出版社的活力得到释放。

第四,重视人才,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出版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它的核心是创意,而创意的源头是人才,所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核心竞争力。当前,出版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的创新创造能力必须不断加强。为此,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管理和人才使用的科学性,下大力气在人才的培训、引进上不断提升,完善出版社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培养适合工人社自身发展需要和特点的专业人才,让每一个来工人社工作的人都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为了读者有一本喜爱的图书

张得意(江西人民出版社社长)

2015年11月,恰时序三秋,我到具有64年光荣历史的江西人民出版社担任总经理、社长、书记。这是一分信任、一分嘱托,也是一分期盼和要求。

江西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经过一代代出版人的不懈奋斗,已经成为全国百佳出版社、精神文明单位,一家在全国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综合性社科出版社。来到这家出版社任职,犹如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极目青山关万重,长河奔流千帆发。

掐指算来,我已经在出版岗位工作了26个春秋,从一名学生成为部门负责人、编审、多家学会协会的成员,先后在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出版集团、上市公司等历练,从事过出版历史研究、行政管理、业务管理、服务协调、版权贸易等工作。虽然有一定的经验积累,面对这个全新的岗位和要求,要创造出新的、更大的业绩,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员工的期盼,仍然感到能力的不足、准备的不足、水平的不足。

为尽快高位推进工作,我先后研究了全国各人民社的发展态势和基本情况,虚心向兄弟出版社学习,剖析了江西人民社的发展战略、队伍结构、产品构成、经营状况、资金质量、盈利能力,尤其是队伍的精神状态和企业文化。当前,中国出版正处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期,党和国家对出版的“双效统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质量、品牌、服务、效益、发展是传统出版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数字化、“走出去”、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又是现代出版的必然;专、精、特、新的发展定位与综合型出版、全功能化要求,对出版社来说是个新的巨大挑战;以纸媒为标志的传统出版物受阅读载体多样性的影响大,读者对出版产品和服务有更高标准的选择;如何运用好“出版+数字化”,以全新的数字化全媒体形态去满足读者的数字阅读需求,是我们从未涉猎的新课题。

江西人民社是“党社”,继承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60多年来所积淀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优良传统,所培养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出版队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相比较于服务工作大局、传承文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图书不断满足读者需求的历史责任来说,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们的出版物还未能很好地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加快江西人民社的发展,新一届社领导班子召开发展座谈会,明确了在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解决的重大问题:明确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机制建设、培养出版人才、有效控制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确保两个效益。江西人民社永恒的发展目标与价值追求,就是不断出版一本本为读者所喜爱的图书。

一年多过去了,江西人民社有了标志性出版物《世界历史》,有了获大奖图书《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作风建设问题》,有了畅销书《想想自己够勇敢》,有了主题图书《为了可爱的中国》,有了“走出去”图书《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有了3家网店,有了江西文化名家,有了全国出版领军人才,有了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第107位,有了创利数千万计的经济效益。我们有一切归零的思想与勇气,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


提供有品质的三农出版物

孙林(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中国农业出版社是农业部直属的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当前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改变。我们的读者群体对新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升级,为农村文化市场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专业知识的需求非常旺盛且更加明确:内容多样化、形式立体化、场景移动化,阅读消费升级为“三农”出版行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三农”出版领域,农业社独具优势。第一,作为我国最大的“农”字号专业出版社,农业社还有一块副牌是农村读物出版社,两块牌子在业界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第二,农业社有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农业部始终对农业社的发展大力支持,同时农业社也积累了各省农业部门、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和广大农村干部的大量资源,为选题策划和市场开发提供坚实基础。第三,农业社拥有的涉农编辑人数多、门类全、经验丰富。在当前重农时代的背景下,这些农业专家型编辑队伍都是农业社重要的智力资源。

促进多种出版业态融合发展是当前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农业社在数字融合出版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今年正式推出了“智汇三农”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平台,这是国内首家农业领域的多媒体、多终端的专业智能平台。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全库、中国农业标准库等9大数据库,涵盖“三农”全体系。同时,农业社还建设了数字植物医院,推出了对主要农作物生长异常的诊断系统;建设中国农业教育在线平台,为培育“三农”人才打造数字教育资源与平台。

为集聚合力,做大做强“三农”出版工作,今年初农业社在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全国“三农”出版发行高端智库,这是我国“三农”出版发行行业的第一个高端智库,搭建政府、农业、出版、发行等专业领域的沟通交流平台。

为更好贴近读者、服务读者,2016年12月,农业社与全国畜牧总站在河北省联合启动了全国首家“养殖书屋”,打通服务基层科技信息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技员和养殖人员提供开放式学习平台,既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形势,又成为传播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的新渠道、汇集农牧信息的新平台,让今天的书香变成明天的肉香、蛋香、奶香。6年内,这样的养殖书屋有望在全国建成600个,真正实现“科技兴农”,为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十三五”期间,农业社将继续保持农业专业的品牌优势,形成以学术著作为特色、农业工具书为独有、实用农业科技书为主题,热点科普图书为补充的图书选题结构。同时加强重点出版工程建设,目前,修订再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工作已经启动;努力扩大教材出版领域和范围,以精品教材建设为主线,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调整、优化教材选题和内容结构,密切配合农业教育教学需要,为“三农”发展培育专业人才;向农读类图书出版延伸发展,围绕农业多功能化、城乡融合发展、农业文化传播、现代生活理念等方向开拓大众阅读市场;努力办好农业社《世界农业》和《优质农产品》两大期刊。《世界农业》作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还要继续保持并提高学术水平。同时积极挖掘行业期刊、年鉴的潜在价值,更好地推动国内外、行业内外交流发展。


向信息化教育市场进发

■刘东杰(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

2016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在全民阅读推广以及“走出去”版贸工作中取得了新的突破。2016年,山东教育社持续推动建设百所“阅读与写作基地”全民阅读活动,建设“阅读与写作基地”学校103所,邀请著名作家张炜、汤素兰、米吉卡、安武林、龚房芳、张玉清等开展公益讲座百余场,并组织了“阅读与写作基地夏令营”“向上向善,书香校园——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文明基因·孝诚爱》读书有奖征文比赛”“书香童年,快乐盛夏”等多种形式的主题读书活动。与山东广播电台音乐频道合作推出广播节目“城市爱阅读”,并开通“小荷听语”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些多元化的阅读服务,以作家导阅读,以朗读推阅读,以比赛促阅读,有效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向纵深开展,切实打造出山东教育社“阅读与写作基地”全民阅读品牌,2016年山东教育社被评为山东省全民阅读示范单位。

在“走出去”工作中,2016年,山东教育社围绕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要求,持续挖掘优势资源,建立了以海外汉学家为首的国际一流的专家队伍,开发 “走出去”原创精品图书。10种图书实现版权输出,1个项目获总局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3个项目获得丝路书香翻译工程资助。《中外文学交流史》实现了8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季羡林评传》输出4个语种的版权。

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国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纸化、融合化教育教学新体系将成为国家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必将是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新热点。山东教育社作为教育社必须准确地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全力向信息化教育市场进发,绝不能只在纸质图书出版上打转转,而要加大对信息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力度,打造新业态下的教育服务产品新品牌。

山东教育社今后的发展基本思路是:第一,将发力点聚集在基础教育市场,同时拓展幼小衔接教育和老年教育市场;第二,面向国家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的新局面,加快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构建纸电纸网匹配、出版与培训融合、具有全媒质出版功能的教育出版服务体系;第三,努力将教育出版优势转化为教育出版强势,将教育出版职业转化为教育出版产业,将行业跨界转化为品牌跨界,努力打造满足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具有高市场影响力的教育图书品牌和教育服务品牌企业。


做学术的守望者

■金鑫荣(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方针是以学术出版为主体,教育出版和数字出版为两翼,即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学术出版为根本,以精品出版为灵魂的主业永远不变,将数字出版和教育出版为两翼,既可做到协同发展,又可引导转型升级。

依托百年南大的学术根脉,继承东南学术的优良传统,南大社筹备了一批与之相关的重大选题。如“中国天地学思想史 ”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中的重磅力作,“上海图书馆藏民国统计资料(影印本)”发挥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学科优势。

数字化转型是出版社转型升级的核心发力点,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做”,而应着眼“如何做好”。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南大社不仅关注数字出版,更是延伸到与学术相关的其他方面,力求多元化、立体化发展。通过运营智库评价、双语术语库等项目,南大社整合各方资源,拓展深化,开辟一条让学术界、出版界共襄盛举的新通道。

南大社以此为目标,重点开发了一些特色鲜明、与学术主体关联度高的产品。如与南京大学联合建设综合学术评估研究机构,该评价机构由CSSCI、BKCI以及C智库三“C”组成,其中BKCI和C智库皆由南大社主体运营。南大社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双语术语库是整合南大外语学院以及全国相关高校的学术力量,首次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双语术语库,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沟通中西学术交流建立良好的知识服务平台。南大社还与光明日报合作,首次推出、运营《中国智库索引数据库》(CTTI),该项目对全国现有的530多个智库的研究成果进行数据化分析,首次以客观科学的数据分析判断其社会影响力,对提高政府部门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字当头服务大教育

■彭志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20多年来,一直坚持“教字当头、以师为本、服务大教育”的办社方针,充分发挥师范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在幼儿教育图书和基础教育图书出版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也形成了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图书和人文社科图书领域正在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南师大社幼教类图书出版,除本部自主研发运营的渗透课程系列及幼教理论图书外,还包括与台湾信谊基金会合作的整合课程系列及幼教理论图书,以及与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的”东方娃娃”期刊及少儿绘本系列图书等。

当然,除了坚持原有的优势方向,南师大社已经开始适应社会需求,发挥自身和学校资源优势,在高教和人文社科图书出版方向上大力推进,近年来南师大社在这方面取得了国家级奖项的突破。但是,我们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即市场化图书品种不多,对传统渠道的依赖性过重;同时产品数字化程度不高,产品形态不丰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读者丰富的个性化服务和阅读需求。因此,南师大社已经注意到并开始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资源,开发创意化图书出版项目,提高优质内容的创意附加值。这也将是南师大社今后发力的方向,希望若干年后将其培育成为南师大社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学校决定“文化创意产业园”由出版社承担建设以来,出版社向集团化发展就有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这为出版社转型升级、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文创园建设的推进,各类项目逐步引进落实,由图书出版向创意出版延伸拓展就逐步成为南师大社近年来最亮眼的一件事。尽管亮眼,但困难也多。首先,出版社图书出版的主业不能受到影响,创意出版只能是传统出版的延伸,或者是为传统出版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在两个效益层面只能做加法。因此,寻找方向和落实项目比较难。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可以在出版产业基础延伸拓展出来,但现有资源和人才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创意转型项目的实施,有许多创意设想,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作为大学出版社,落实改革和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体制问题主要在宏观层面要进一步理顺校社关系,尤其是转企改制后要进一步落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企业规律办企业。但事业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要解决的确十分困难。出版社作为企业的自主权在客观上很难落实到位,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改革发展的进程。当然,出版社自身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也不少,比如队伍建设中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绩效考核中难以建立真正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市场运作机制的灵活性不强,数字化转型中的赢利模式不明晰等等。这些都可能是出版社管理者面临的经营管理难题。

2016年以来,南师大社令人关注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幼教渗透课程系列图书的修订。依托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南京师大学前教育专业专家团队研发的这套课程已经享誉全国学前教育界,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幼教事业的深入发展,需要对该课程进行内容和形式全方位的修订。在广泛调研和专家的全力指导、参与下,该课程上册已经全部修订出版。


传播科技,立德树人

■林 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一直以“科技传播 文化传承”为历史使命,坚持“以数字出版为前瞻、以学术出版为主体、以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出版战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读者传播正能量作为出版社的首要任务,先后出版了一批精品图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题出版与大众出版坚定地坚持为“立德树人”服务的出版方向。学术出版,紧密研究与跟上两化融合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出版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服务于国家制造业人才培养规划,重点关注职业教育教材研发要有助于推动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职业教育教材研发要有助于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材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教材设计要有助于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

2016年,秉持学术出版专业精神,主题出版领域再创佳绩,《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入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围绕学术出版精品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战略定位,出版社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深入挖掘现有资源,凝练学术出版特色,构建有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平台。2017年,继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航天发射科学与技术”丛书和大型科技研究丛书“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出版之后,“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丛书再次荣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现已逐步形成了具有北理工社特色、以航空航天为学术出版品牌的行业内“拳头”产品。


内精外融构建出版数字运营生态圈

■李 旭(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总编辑)

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进入转型与融合发展的深水区。内部转型重点是向精品、精准出版和大数据数字化出版转型。好读的、便于读的就是未来出版人努力的大方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出版业就要解决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读者的好读与便于读的问题。外部融合,指的是出版业立足本业内容优势与文化、教育、旅游、智慧城市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当下众多出版集团跨界突围做旅游、做文化商品、做智慧城市、参与办学等,都是出版业跨界融合的热点。出版的社会化、文旅化、游学化、娱乐化、大众化特征日渐凸显,走出书本长见识,走到实地听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

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作为安徽出版集团旗下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额子公司,是公司在互联网与数字出版发展上的先锋和前卫,承担着领军转型的重任。2016年,时代新媒体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网络有限公司整体合并,职工从原来的40多人增加到80多人,发展定位也从传统的电子音像出版全面转型为互联网教育出版服务供应商,全面发力在线教育。在集团“外联内合”战略大框架下,安徽教育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教材中心与时代新媒体社3家将被整体打包,组建新的子集团“安徽教育投资集团”,以集团化的力量全面发力安徽乃至全国的教育出版、数字教育、教育培训、教育旅游、教育服务、教育投资、职业教育市场等,扩大集团在省内外教育市场的份额,做大做强教育出版板块。新的时代新媒体社正在构建全媒体出版数字运营生态圈。

时代新媒体社下一步的着力点是在线教育,其次是主题出版。为此,时代新媒体社组建了高中教育事业部、义务教育事业部以及主题出版事业部,用新媒体手段做大主题出版。在教育出版的数字化、技术化研发建设上,时代新媒体社组建了出版研究院,专事研发、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资助项目,目前已有两项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改革发展项目库。时代新媒体社组建的另一数字内容开发部,拥有10余位专业编导策划、摄制、后期制作人才和投资数百万的专业摄影棚。

时代新媒体社一年来最亮眼的两件事,一是出版的上海音乐学院原创20首主题音乐《唱响中国梦》(2DVD)入选了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刚刚又获得了2016年“时代杯”优秀出版物奖优秀主题出版物奖,其中的一首反映“一带一路”主题的《为你带路》原创歌曲,已被选送参加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项目评选的原创歌曲类申报,这是时代新媒体社的第一次。另一是最新公布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改革发展项目库2017年入库项目名单中,时代新媒体社承担的“时代出版在线——全媒体数字出版服务云平台”和参与的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教辅融合出版模式研究与系统开发”项目双双入选,展现了时代新媒体社在出版融合发展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领先地位。

改革、转型与创新永远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时代新媒体社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团队,年轻代表着活力与创新,年轻意味着开拓与进取,同时年轻也意味着需要锤炼、学习和提高。唯有改变才是不变,创新是关键,也是难题。


未来已来,转型正在路上

■宋文艳(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近两年,纸质图书的出版似乎已止跌企稳,从官方的年终总结数字上看已恢复增长。在这趋好的大背景下,大学出版社却遇到了困难:随着学生自主购书的全面推开,以及慕课等远程教育资源的普及,大学教材的订购量明显下滑,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社都出现了营收下滑现象。面对这严峻的现实,前些年困惑大学社的问题已成为当下必须着手的工作: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关于数字出版,大学社前些年就开始讨论了,因为当时日子尚好过,而数字出版可能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一时又找不到赢利模式,所以大部分中小型大学社并没有行动起来,多持跟踪发展进程的观望态度。但一些有能力、资源丰富的大社却一直在着手数字出版的升级改造工作,几年过去后,清华社有了“智学苑教学平台”,人大社有了“芸窗数字化教育平台”等。

在数字出版的发展过程中,厦大社也同样经历了中小型大学社遇到的痛点。好在厦大社因管理的实际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发出版社的ERP管理系统,并不断升级,在出版的数字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些必要条件,但离数字出版还有很大距离。近年来,我们意识到自身在数字化出版方面的差距,依托我社长期出版大型文献图书积累的资源,着手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其中“海疆学术资料馆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获得了国家财政专项基金资助,平台的开发目前已近尾声,算是在数字出版上迈出了一小步。但是,限于财力和人力的制约,在线教育及对教材的资源建设方面却一直没有起色,这也是厦大社目前最大的短板。

当抱残守缺已难以为继时,转型已成当下之要务。但是面临的困难重重,首先,缺乏改变的动力。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都已习惯了传统的出版方式,即便教材销量有所下滑,还有学术著作以及机构图书可出,只要日子尚可,还是想维持原有的运作模式。其次是缺乏互联网思维方式。编辑们日常工作较为繁重,以至无暇顾及版权的延伸使用,一些具有数字出版意义的选题也就错过了机遇。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在不同场合强调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及转型升级的意义,今年的互动图书大赛编辑参赛热情很高,这让我们看到了破茧重生的希望。

在接下来的转型过程中,厦大社将继续延续“专精特新”的发展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扩大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厦大社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献资源服务平台”项目今年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其纸质图书《海上丝绸之路精要外文文献汇刊》也将在下半年出版,“‘一带一路’与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丛书入选了教育部主题出版项目库。

厦大社在过往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致力于将母校的学科优势转化成出版优势,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优势的中国台湾、华人华侨研究及史料整理等学术出版特色,同时建立了与学校优势学科相匹配的经管、法律等图书板块。这些板块成为厦大社在市场中较有竞争力的图书门类,也是厦大社核心竞争力所在。

其次,做好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着重抓好与学校优势学科且已在市场上有一定口碑的财会类教育平台建设,近年来,会计证考试虽已取消,但会计的在职培训却如火如荼,厦大社的会计类图书拥有着从研究生到职业培训最长的产品线,也出了不少实训教材,从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为教材提供后台支撑的角度考虑,会计实训在线教育平台建设势在必行。

再次,加大大众图书的策划力度。随着“马工程”推广力度加大,大学社社科类专业基础教材资源将进一步被削弱,这也意味着大学社将丢失一块固有收入。因此,除了继续做好学术及专业教材出版,许多大学社也将目光转向大众、少儿图书市场,其中有些社已取得了较大成功,如清华社在少儿图书,浙大社在社科图书都取得了亮眼成绩。厦大社也将成立大众读物事业部,意在纯学术产品线之外打造大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轻学术”产品,期待其在市场上能有上佳表现。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