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宣言》中被删去和修改的
卢 煜 | 2017-06-15
收藏
摘要: 《独立宣言》,这部撰写于近百年前的小书,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治文本是如何在涂涂改改中逐渐成形的。

○卢 煜(编辑)

这部撰写于近百年前的小书,主要探讨的是美国《独立宣言》这一经典政治文本的文学性。作者认真分析了《独立宣言》起草者杰弗逊斟词酌句的种种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治文本是如何在涂涂改改中逐渐成形的。


形式与内容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就语言文字这件事情,如何说与说什么几乎同等重要,说什么与不说什么的选择也是如此。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的代表作之一《论〈独立宣言〉》,即从其文学性入手,分析作为经典政治文本的《独立宣言》之没有说的(修改过程)和如何说的(文学意义),以及这些字里行间是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观念。

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之时,北美殖民地武装与英国军队的冲突日趋激烈,英王乔治已经宣布殖民地公然反叛。1776年7月,参会的13个殖民地的代表一致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一致宣言》,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此即历史上所称的《独立宣言》。

于短短200多年的美国历史而言,《独立宣言》不仅可以说是其起点,既有“开天辟地”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其精神对美国后来的发展也影响深远。《独立宣言》的伟大之处,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如下原则: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正是我们所熟悉的,关于《独立宣言》说了什么。

而要看看《独立宣言》所没有说的和怎么说的,换言之,其所删去的和所修改的,通过对其草拟、修改至最后获得通过之过程的考证,通过对其草稿、修改稿、定稿之间差别的对比研究,或可有些收获。

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李(Richard Henry Lee)向第二届大陆会议提交的一份决议案宣告:“这些联合的殖民地是,而且也有权利是自由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一切对英王的效忠,它们与英国之间的所有政治联系也应全部解除。”会议指定了由杰弗逊、亚当斯、富兰克林、舍曼、罗伯特·利文斯顿组成的五人委员会来“依据上述决议案准备一份宣言”。6月28日,该委员会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宣言草稿,经过若干讨论与修改之后,宣言最终于7月4日获得大会通过。

历史上称作《独立宣言》的这份文件,其问世时的原标题叫作《美利坚合众国在大会集会代表之宣言》。初稿由公认文采最好的杰弗逊执笔。6月28日五人委员会呈递大会的报告与这份初稿之区别,是23处文字改动,以及增加了3个全新的段落。至7月4日获得大会通过的最终文本,则有大段的删除,还重写了结尾的一段等。文字改动如将“平等而独立”(equal & independent)改为“独立而平等”(separate and equal),主要在于表述和语气上的润色提升,而重大的增删之处,则另有深意。如杰弗逊对奴隶贸易的无情鞭笞——他自以为是《宣言》中最为精粹的一段文字——就被删去了。

正如卡尔·贝克尔在该书序言中所说:“在杰弗逊的初稿上所做的改动……有助于提醒历史学家们,以往的政治观念是通过文献流传到我们的,文献的拟制不是为了方便将来的历史学家的研究,而是服务于当前的实际目的。”

摆在《独立宣言》面前的“当前的实际目的”,一则是要把13个州团结在一起,使宣言更容易在会议上通过;二则,也是更重要的,是让世界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和为什么这么做,即殖民地在道义和法律上有权脱离英国,而且这一“脱离”系出必须而又实属正当。

就目的之一而言,在杰弗逊当时所写的“笔记”中,记载了若干细节,清楚说明了文字之外各种立场的考量、各种力量的权衡:

那种认为我们在英国有着值得修好的朋友的怯懦的看法,还在不少人的内心中徘徊。出于这个缘故,那些谴责英国人的段落被删去了,以免开罪他们。为了取悦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人,那些谴责使非洲居民沦为奴隶的行为的词句也被删去了,他们从未想过要限制奴隶的输入,反而希望将其延续下去。我也相信,我们北方的同胞们对于那些谴责也多少有些于心不安,他们自己虽没有怎么蓄奴,却贩运了不少奴隶到别的地方。


在《宣言》的定本中,“国会”及“英国国民的权利”等词汇完全没有出现,少数几次在草稿中出现“国会”之处,也或删去,或用了较为迂回的表达来指代。考虑到此前几十年所发生的、最终导致革命的各种争议,主要即是因国会的行为和权限问题而起(如因《印花税法》《波士顿港口法》《宣告法》等法案而起的争端),考虑到殖民地人士以“英国臣民的权利”作为他们论辩的依据长达十年之久,这样的“未提及”实在可圈可点,意味深长。从“当前的实际目的”出发去考量,其意义便了然了:以前的争议和论辩通常是以国会中并无殖民地的代表为其鼓与呼等角度出发,要求的是殖民地人民与英国臣民的权利之等同;而《宣言》既已经以独立为前提和诉求,以一般的人——而非狭隘的“英国臣民”——的自然权利为基础,正如宣言一开头就表明的那样,就使殖民地从英国脱离(之前已被英王乔治称为“公然反叛”)的行为更有理论余地而无可争议辩驳。

《独立宣言》之得享盛名,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其政治哲学而非文学意义。但卡尔·贝克尔从文学性角度对《独立宣言》的分析,对《独立宣言》中所删去的以及迂回表述之处的分析,独辟蹊径而富有洞见,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