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龙:用故事解析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

郑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 2017-06-20
收藏
摘要: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郭建龙 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出版作品有《告别香巴拉》《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一以贯之》《势在人为》《穿越百年中东》。


关键词 历史 财政 经济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郭建龙著/鹭江出版社2017年4月版/68.00元

  该书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受访人:郭建龙(独立作家) □采访人:郑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联军直捣漠北,完成了对匈奴的重大一击,斩杀匈奴达八九万人,虽然战功卓著但是也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为了迅速扩充空空如也的国库,汉武帝采取酷吏张汤的意见,依靠政权的力量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皮币”。其实就是一块白鹿皮装饰上紫色花纹,可充当40万钱。由于市场拒绝接受皮币。于是汉武帝决定强制推行。在汉代诸侯觐见、祭祀祖先,需要使用玉璧。汉武帝规定,所有贡献的玉璧必须使用皮币做垫子,一个玉璧只有几千钱,而它的垫子却需要40万钱(相当于40斤黄金),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抢劫是什么。《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一书的作者郭建龙用大家都熟悉的汉武帝征讨匈奴的故事作全书的开篇,很容易就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平时读历史书,一遇到经济史部分,就觉得枯燥无比,什么摊丁入亩,什么青苗法,看了许久也没弄明白,于是大段大段地跳过,不看。所以当我拿到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刚开始并没有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当我打开书本,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就不知不觉地被它吸引了。原来枯燥的经济史也会写得这样生动、有趣。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去分析古代中国的财政经济,确实别出心裁、视角独特。作者语言也干净利落,很多难懂的概念几句话就能解释得清楚明白。

  但是作者并不是一个戏说历史的段子高手,郭建龙说写这本书时为避免受到已经出版的中国经济史著作的影响,尽量参考最原始的史料,以正史记载的经济资料为主,并辅以历代研究食货内容的文献。他参考的史料有80多种,书中谈到的经济现象、经济数据均有史料出处并详加注释。郭建龙写这本书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让读者透过帝王将相的表演,看到中国历代王朝在财政问题上的演化和失衡,从而真正了解一代王朝为什么兴盛,为什么灭亡。帮助读者在了解古代的财政逻辑之后,在看待现代问题时,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角,并能够判断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走向。

  2010年对郭建龙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辞去在报社的工作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并在全世界各地旅行、游学。记者采访时他人在约旦,正要去西非。名牌大学毕业的理工男,做过IT工程师、财经记者,然后辞职,成为一个作家。7年来他已经出版了7部作品,其中《穿越百年中东》还成为畅销书。郭建龙能够果断放弃所拥有的,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保持初心而不随波逐流,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这份勇气就值得羡慕与尊重。

  □你曾说行走在路上,让你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客观地观察世界,帮助读者了解真实的世界。你的作品以往多为游记,为什么会想到研究历史,进行历史写作?

  ■我目前出版的作品以游记居多,但实际上在写作规划之始,就是两条线并行的。简单说,就是一方面关注现代中国在历史上的定位;另一方面,关注现代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我想把这两个问题研究透了,再转而研究现代中国的现代问题。游记属于第二条线,即去往每个国家,从该国的视角理解该国的问题,以及与中国的关系。而《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属于第一条线,它之所以出版较晚,只是因为审稿等原因,其实这本书是和《穿越百年中东》一起完成的。目前,两条线的后续作品又分别有一部完稿,还会陆续推出。

  □历史写作必须查阅大量的史料,要求真实准确,你这么喜欢行走的一个人,是怎样沉下心来,做案头功夫的?

  ■其实我从小喜欢读历史,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将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纪传部分读过,从研究生开始,又自学世界史和经济学,这方面的积累在20多年中一直没有断过,所以查阅史料和理论方面并不是问题。另外,我在北京和上海工作时,曾经有几年以每周三四本的速度从图书馆借书阅读。但最近两三年由于四处奔波,读书渐少,且功利性加强,只读对写作有用的资料,这是我未来要注意的,避免进入知识封闭状态,影响未来写作。

  □你觉得自己这本书与传统的那些财政史、税收史的著作有何区别和不同?

  ■传统的财政史税收史只是材料的罗列,缺乏内在的逻辑性。目前存在的几个大部头都看得出是在爬梳史料上下了功夫的,但中国人有不求甚解的毛病,和马列主义经济史观结合起来之后,就变成了:所有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统治阶级的腐朽,或者阶级矛盾的发展。我不赞成进行这么简单笼统的总结,而是希望利用现代财经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看到每一个朝代每一项政策的流变,一个政策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推出的,又带来了哪些新问题。通过具体的分析,对现代的政策制定起到参考作用。

  □你在书中说,了解古代的财政逻辑之后,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代社会和经济的走向。但是中国古代的财税制度与现在中国的财税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切制度都是为皇权服务的,而当今的财政制度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古代一切制度也并不是仅仅为皇权服务的。任何政权其实都有两件事情,一是建立一套政治制度来保持稳定性,二是收税来养活这套政治制度,也就是维持制度的每一个官员、公务员。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所以,财政问题不是古代和现代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问题。我其实研究的就是每一代政权如何从民间收税,来养活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古代、现代、东西方采取的许多方法是有类似性的,也都出现过若干问题,比如,养不起,收不上税,或者建立国有企业、金融垄断、土地国有等方式来筹措财政。我还是强调,我研究的不是形而上,不是去讲主义,而是深入到问题内部看实质。

  □认识你的朋友和同学都管你叫“大神”,学理工的,却喜欢写作和旅行。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真的很有勇气。在世界各地游学这样的生活状态会一直保持下去吗?对未来你是怎么想的?

  ■我学理工科其实是受当时风气的影响,而我的理工科目成绩也不错。但现在来看,并不后悔,因为中国的文科不训练人的逻辑性,而逻辑性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包括写作。但后来,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转入了文字行业。我希望能将这种游学保持下去。接下来的题目,除了财政密码,研究统治哲学的哲学密码也已经完稿,另外,我跑遍了国内的山川地理,要写一部军事地理方面的军事密码,也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另外想专注于写一本解读非洲的书。两条线之后,我还是对中国现代问题最感兴趣,但现代问题有许多敏感点,目前并不是好时机,仍然处于积累阶段,但最终肯定是要研究现代中国问题,坚持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另外,我其实对写小说很感兴趣,未来可能会写一部关于古代世界游历的知识性小说。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