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爱的形式”
2017-07-17
收藏

    热点问题:眼下,在家庭教育领域,鸡汤文、经验谈为数不少,很多相关图书和家教理念并不具有普适性。很多时候,家庭教育特别容易忽视人天然的、与生俱来的本源问题,反而刻意去讲求方法论。

  

  专家问诊:张文质(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

blob.png

  所谓天命,是父母给予、家族遗传、生命累积的结果,其中包括健康、智力状况、相貌、身高、性格、性情等方方面面。今天我们谈家庭教育,首先就会想到“教育”二字。实际上,家庭教育最本质的源头是生命教育,父母在讲家庭教育之前,首先要去了解生命,接纳生命,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比如婴儿期的哺育以及低幼期的陪伴等满足孩子精神和身体最本源需求的行为是构成人之生命成长最丰厚的基础——一个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来自一个有爱的家庭,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造就一个人幸福的未来。

  原生家庭本源的爱是“无待之爱”,它可以被理解为不需要任何回报、无条件地疼爱。它给予生命最本源的滋养,如食物,温暖,怀抱等。奶、蜜、盐是孩子生命所需的核心元素,是孩子成长的本能需求,当这种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看不出这个满足对他有多大的意义;但当这种需求发生欠缺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看到这个欠缺的影响有多大。可以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原生家庭,来自于父母——得到足够母爱的人更容易相信世界的美好。教育从根本来讲是一种对人性的反思,家庭从本源上建立起对孩子而言足够美好的世界,使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是首先想到环境的恶劣而是想到提高自己的能力。

  图书“药方”:《奶蜜盐》(江苏文艺出版社)以专业的教育理论为依据,遵照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从孩子一生的发展出发,为教育提炼出简单、有效、直接的解决之道,以对人性需求源头的思考来观察家庭教育的本质。

  成长具有阶段性。2岁之前孩子的需求是“无善无恶”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家长应当尽可能去满足孩子——以母爱为核心的奶,为其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2~6岁的孩子家长需要以鼓励与赞赏为主的情感支持方式,让孩子学会珍视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奠定一生的自信。这一阶段应以农耕文化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遵循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快”,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违背规律。此时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亲力亲为、耐心细致地为孩子培养好习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人走路的方式分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行走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他想要走的更好更快,则需要父母去引导。6岁以后,家长需要通过约束和引导去塑造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品格与智识,包括生命安全、身体教育、责任教育、社交训练、习惯教育、惩罚教育等。将孩子从家庭之子教育成为社会之子,一方面要家长去满足、鼓励与引导,另一方面则要去教育、约束与塑造。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