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特色小镇发展半年考(政策篇)
王双双 | 2017-08-16
收藏
摘要: 2017特色小镇发展半年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双双

编者按:“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2016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陆续发布特色小镇培育的支持政策文件,以及旅游度假消费需求、金融资本投资需求的不断升级,特色小镇俨然成为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一个风口。

特色小镇的本质是“产、城、人、文”的高度融合,可以说是“生态圈”的构建。对于“生态圈”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通过文化、生态、生活、产业的“四位一体”形成社会范畴下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圈,第二个层面是通过“文化+”相关产业形成经济范畴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并通过小镇集群经济延伸到区域经济的概念。在这一生态圈内,需要多产业联动与融合。

2017年以来,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有哪些?与2016年相比有哪些不同?特色小镇的发展有什么新动态?运营模式的探索有哪些创新点?有哪些创意案例脱颖而出值得借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将从政策、运营、案例剖析等多个维度盘点2017年上半年创意城镇的发展,以期为业界提供参考。本期,《文创中国周报》首先推出“2017创意城镇发展半年考之政策篇”。

随着7月27日,住建部网站发布《关于拟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公示》,2017年上半年关于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指导走向一个高潮。而这一名单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数量增加、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多样化与机制创新等,也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与2017年上年半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方向,也是一致的。

细细盘点2017年的政策,2017年3月全国“两会”上,“特色小城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11日,住建部联合建行授信1000亿元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迎来新一轮政策利好。从中央层级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等,到各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例如《云南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河北省文化厅关于加强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徽省《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等,可以看出,关于特色小镇政策的指导方向较2016年更为明确,一方面,内容更为细分与深入,注重其他行业,尤其是金融业对小镇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特色小镇门槛升级,更注重特色小镇自身“生态圈”的打造与可持续运营能力。

  

门槛升级,注重特色与可持续

入选特色小镇就一劳永逸了吗?当然不是,2016年6月7日,经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考核,浙江省政府审定,有3个小镇被警告,1个被降格为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首现“落榜生”。随着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2017年,特色小镇的“门槛”更为严格。

要求更多,“本地文化”成关注重点。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引起业界关注,《通知》要求保持彰显特色小镇特色,不盲目拆老街区,不盲目盖高楼,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因此,未来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顺应山水,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贴近生活与工作,而不是为了时尚感、现代感,借助外来文化。这一特色在《关于拟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公示》中也得到验证。可以看到,特色小镇是否有历史文化积淀,是否有成型的小镇IP,这一点,在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公示名单中尤其明显。而其中,又以旅游和历史文化IP居多。此外,有着名人IP的特色小镇也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新形态之一。

特色小镇运营模式的打造与盈利能力受关注。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色模式的打造是特色小镇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如果不能盈利,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例如,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中“创建标准”规定下的“投入标准”明确谈到,2017、2018、2019年,每个特色小镇须分别完成投资总额的20%、50%、30%。建成验收时,每个特色小镇产业类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社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均须达到50%以上。

再如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和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竹林镇,前者聚焦新材料,因引入新兴产业被看重,目前当地新材料生产企业已达14家;后者则因具有优质的产业基础而受到青睐,竹林镇作为中西部省份里,为数不多的拥有上市企业的镇,上世纪90年代起便是全国有名的集体经济产业强镇。(下转第10版)  (上接第9版)

  

内容更加细化,为跨界整合做准备

如果说之前对于特色小镇的政策指导更多的是从大概念进行规划,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目标、“粗放”地给出财政补贴金额,那么2017年,有关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则更为具象,从融资模式、环境治理、人才引进等方面,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全方位规划。单纯的专项规划无法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特色小镇规划需要多行业、多领域的系统整体谋划。

小镇融资模式成重头戏。5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中国光大集团签署《共同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工作会商制度,通过政府与国有金融控股集团合作的投融资模式,引导商业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记者了解到,为了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住建部先后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出台了推进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政策。而仔细研究不同银行的金融扶持政策后可以发现,每个银行的支持重点各不相同,可以分为商业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特色小镇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申请不同金融支持。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各省市政府也为融资支招献计。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发改规划[2017]102号》中提到,开发银行要加大对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的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通过探索多种类型的PPP模式,引入大型企业参与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要求开发银行在设立基金、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面提供财务顾问服务,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为了支持特色小镇发展,2017年,北京市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小城镇发展基金,由政府出资引导撬动资金。据悉,募集将分为两个阶段:十二五时期,完成首期规模50亿元;力争到十三五时期形成总体规模达100亿元。基金主要由市政府、国开金融公司以及其他央企、京企、民企、社保基金、海外资金等共同出资,据悉,用股权基金的方式,探索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特色小镇已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地和科技创新平台。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将人才计划提到重要位置。在中央层面,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大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其中,文件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鼓励各地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省市层面,以浙江省为例,78个特色小镇已累计入驻创业团队547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1家,与235所高校、省级以上研究单位开展了技术合作,2017年1月至6月,完成科技投入32.1亿元,占2016年全年科技投入的80.3%;再如5月5日重庆市政府网发布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特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从2017年开始,重庆将深入推进以“两加强三完善”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借助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家团队、民间协会等人才优势。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