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星火传承:纪念黄麻起义90周年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袁亚平、郭峰、李霄 | 2017-10-17
收藏
摘要: 本文收集整理现存文献中与“黄麻起义”主题相关的出版产品信息共1167条,宏观地、历史地探究了出版业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录与传承,以此纪念“黄麻起义”90周年,献礼建军90周年。


40970b52-794f-46dc-9d9a-f5a8553a2369.jpg 

本文作者:袁亚平(中国版本图书馆馆长)

                 郭   峰(中国版本图书馆综合业务部主任)

                李   霄(中国版本图书馆副编审)。

1927年11月13日,湖北红安(原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义勇队3万多人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和中共湖北省委暨中共黄麻特委正确领导下举行起义,一举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红色政权。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 , 长江以北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农民革命起义,是对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首次在大别山区树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组建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本文通过查阅《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年~1949年)》(收录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所藏民国时期图书)、《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1949年~1986年)》(中国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全国总书目》(1949年~1997年)(中国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出版)、《建国五十年中文图书书目》(1949年~ 1999年)(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编)、全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库(2015年~2017年6月)五种不同国家书目文献,收集整理现存文献中与“黄麻起义”主题相关的出版产品信息共1167条,宏观地、历史地探究了出版业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录与传承,以此纪念“黄麻起义”90周年,献礼建军90周年。 

一,出版文献概览

依数据显示,从解放前至今相关主题的出版产品种类丰富,以图书为主(产品数量占比87%),还有期刊、善本、拓片、舆图、静画资料等多种传统印制出版物,此外还包括微缩胶片、电子图书、录音制品(激光唱盘CD、MP3)、录像制品(VCD、DVD)、U盘等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其它介质的出版产品。

内容涉及广泛,以文史类产品为主,具体包括历史地理(产品量占比41.5%)、语言文学(20.6%)、军事(11.9%)、艺术(11.7%)、政治法律(8%)、经济管理(4.9%)、文化教育(0.6%)、农业(0.5%)、年鉴(0.1%)、医药(0.2%)多个学科领域。

绝大多数出版产品(87.9%)是由新中国后成立的出版社、电子音像社、国有影音公司唱片公司和影视制作出品公司等多种出版单位出版的,共计228家。中央和各地人民社(计33家,产品占比22.6%),和军政党史类出版社(22家,20%)是主要的出版单位,其他还包括多种专业类出版社(财经、农业、法律科技、辞书、少儿社、古籍社、教育社、文史社等,共计45家,10%),大学社(21家,10.8%),文艺社(美术、文学)(33家,8%),电子音像社(40家,8.6%),综合性中央及地方出版社(24家,4%),民族民主党派出版社(10家,3.9%)。其中出版量最多的是解放军出版社(96种)、湖北人民社(75种)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0种)3家出版社,占整体文献的20%。

二,革命历史不能忘,革命故事代代传

黄麻起义是土地革命(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的出版文献记载也一直不断。依数据显示,专题报道或收录这段革命史的出版文献约占总体的7%。新中国成立以前留存下来的出版文献很少,最早的是由湘鄂赣边境工农兵暴动委员会红孩儿编辑委员会出版的《红孩儿读本》(1930年),同期的还有一本《暴动标语》(出版者不详,出版时间估计为1930年前后),呼吁农民、工人、教员、商人等加入革命队伍推翻反动当局,这类出版文献客观反映了当时我党在工农群众中广泛开展革命宣传和教育工作。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现革命回忆录等文学类作品。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大型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收录了数百篇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文章,如“从黄麻起义到鄂豫边割据”、“攻下黄安城”等等选文,都记录了有关黄麻起义斗争的历史时刻,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之后数十年间多家出版社都一再修订、再版、改编了这部作品。

最早反映黄麻起义的专题性记载的出版文献主要是来自地方性史学著作,湖北人民社出版的《黄麻起义》(1978年)是目前查到最早的专题性史学著作。随后高校社和军事社等出版单位也相继出版此类论著,如《黄麻起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红麻史话》(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黄麻革命涌洪波》(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黄麻星火》(白山出版社,2003年),等等。

此外,各地人民社、高校社和军事类出版社都出版过一些关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断代史学著作,如《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社,1981年);《星星之火遍神州: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武装起义》(上海人民社,1986年)等等,用独立章节或分册收录了这段革命历史。

新千年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宣传进一步深入群众,一些连环画和爱国教育题材的影片光盘等出版产品陆续出现,如解放军出版社的《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土地革命战争卷. 7黄麻火焰》、《8转战鄂豫边》(2013年)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再如中国三环音像社发行的DVD产品《烽火木兰山》(2009年),就是围绕起义后的工农革命第七军转战木兰山的革命故事,此外,广州音响社发行的VCD《激励永远》(2001年)(第33集:劳工神圣——武汉二七纪念馆和第34集:黄麻革命涌洪波——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以及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的DVD产品《中国通史,近现代史》都有收录这段历史独立制作成集。

7b50d72c-d38a-484d-ab15-d5ffec281582.jpg

三,修史立说忆征程,高举红旗勇向前

黄麻起义成功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军的起点。随着革命历史的不同阶段,革命队伍的不断壮大整编,随后出现过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红七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几支著名铁师,以及后来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四军第五师、第二野战军等多支响当当的部队番号。他们的丰功伟绩也都记录在了出版文献里,流传了下来。

依数据显示,自1937年起至今,出版界就持续出版军事、战争史料读物,不断关注和记录从黄麻走出去的人民军队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发展和历程,约占总体文献的20%,其中绝大部分出版文献是关于红军部队的建设、作战、长征、根据建设等内容。早期出版的文献多是记录红军建立初期的状况和长征的一些随军行记;1950~70年代间,纪实文学、革命故事、回忆录等文学作品开始变多,自1980年代起,一些军事类的出版单位开始大规模修史著述,不断出版一些权威性大部头的军史类读物,更加系统地客观地记录和传承我党的军队从最初组建到不断壮大的整个发展历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1):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历史条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城出版社,198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沿革(1927-1949)》(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等等。

1980年代中期开始,红军的史记文献就越来越深入细化,独立记录红军三支部队的发展、作战的读物明显增长。从人民社1984年出的《艰苦的历程》开始,之后介绍红四方面军(约占该部分的9%)的书籍就多了起来,之后也渐渐出现一些介绍红二十五长征、建设根据地、西征北上等故事,和红二十八在鄂豫皖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故事的书籍。

    近一两年军史书籍的出版更是抢眼。今年为纪念建军九十周年节庆献礼,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部分,完整记录了部队从1927年11月黄麻起义诞生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起,到1938年8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止,10年英勇斗争的基本情况;《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部分则全面地叙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十五军的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

四,英雄谱将军传,光荣事迹永流传

从1927年黄麻起义起至今,大别山革命地区孕育了近百万感天动地的英烈,造就了300 多位横刀立马的将军,成为我党培养治国治军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中红安县(原黄安县)更是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将军县”,共有开国将军61人;麻城市乘马岗乡则是登上“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开国将军最多的乡(镇)----“中国将军第一乡”,共有开国将军33位。在相关的出版文献里,有许多记载和歌颂黄麻起义以及鄂豫皖边区中牺牲的革命英烈,以及参加过起义的国家领导人、开国将军和普通红军老战士的作品,约占整体文献的39%。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地方人民社和军事类出版社就开始陆续汇编出版革命英雄传记和名录一类的读物,如《湖北英烈传》(湖北人民社,1984年)、《解放军英雄谱:土地革命时期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90年代后,英烈传记类读物更加具象化,出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名录》(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戴克敏烈士与他的一家》(人民出版社,1997年)、《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聚焦视角挖掘个案,更加深入地记录了那段英烈辈出的感人岁月。其中有关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吴焕先烈士的传记相对较多一点,湖北人民社、河南人民社、海燕出版社、吉林文史社和郑州大学社都为他作传出书,歌颂他的英雄事迹。

从黄麻走出去2位国家主席,相关出版记载较多,其中关于董必武多达一百多种,李先念有五十多种,文献载体类型丰富(包括DVD、MP3、专著、古籍、民语文献、静画、拓片等),分自撰和他撰两类。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至今,陆续出现董老个人创作的书法作品、诗集等文艺类作品,以及早期工作报告等史料著作;随后有不少后人为研究和纪念他的革命事迹出版传记、画传、回忆录、摄影集画册等;2000年后,一些专业出版社,如法律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都相继出版了董必武在法学、政治学理论方面的学术论著,且至今都不断汇编再版。

有关李老的出版文献与之类似,早期多是个人工作报告、发言、手稿等史料文献,自1980年代起,许多中央级党史类出版社都开始出版李先念经济学思想理论系列著作,当然也有不少后人作传立说记录和研究他的革命生涯,且至今仍不断有纪念性著作和文集来歌颂李老为革命做出的不朽功勋。

1955年授勋后,国内陆续出现革命将领的合传或独传类图书,以及将军们个人撰写的革命回忆录。特别是1980年代后,许多军事类出版社、人民社等都持续性出版将帅名录、革命人物列传等读物,如《将帅录》(湖南人民社,1985年)、《解放军将领传(1~9)》(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将军风采录》(黄河出版社,1988年)等等。2000年后,更多出版社(高校社、党史类出版社等)都纷纷开始出版这一类题材的图书。由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写的大型党史研究教材《中共党史人物传》(总共100卷),全面收录了我党革命历史上代表性人物的传记,也基本收录了所有黄麻将帅的生平事迹,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都先后都参与过这套丛书的出版,今年上半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又再次出版了这套影响深远的传记史书。

此外,有关黄麻将军(包括2名大将、6名上将、6名中将、1名少将)和老红军战士的(2名)个人专题类出版文献也多达一百多部。王树声(23种)和许世友(43种)将军的文献较为突出。王树声大将的英雄事迹流传广泛,除了个人传记、纪念文集和作战军事理论论著,还被编写成爱国教育少儿文学作品,也出版过影视作品光碟产品;许世友将军也拥有同样多种类专题出版文献记载,此外他还多次出版个人独撰的回忆录等作品,记录了他不同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秦基伟(10部)、周纯麟(7部)、和郑维山(6部)将军也都出版过自己撰写的革命回忆录和作战笔记等军事理论著作;其余参加黄麻起义的将军(韩先楚(7部)、王近山(6部)、陈再道(6部)、聂凤智(3部)、郑维孝(3部)、王建安(2部)、陈锡联(2部)、徐海东(2部)、詹才芳(1部)、张才千(1部)、吴先恩(1部))和老红军(蒋传礼(1部)、漆先庭(1部))也都有后人为他们著书立说,记录光辉的革命生涯。

e7a42be1-f2ff-4202-8d67-1b5b42bd7f07.jpg

五,根据地历史不能忘,革命经验记心间

黄麻起义点燃了大别山地区武装革命的烈火,自此创建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祥地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相关记载的出版文献也不少,约占整体文献的13%。

从现存的出版文献来看,早期有一些我党创办的期刊、政策、革命故事汇编等史料性出版物,如《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鄂豫边革命委员会颁布)、《大众知识(豫鄂皖苏边区)》(豫鄂皖苏边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分会文化工作委员会),《模范国民》(豫鄂皖苏边区战地宣传委员会编),客观反映了我党早期在鄂豫皖地区创建苏区、开展土地革命和革命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记录和回忆根据地的出版物不断增多。1950~60年代间,不断出现有关根据地的创建历史读物和战斗回忆录,以地方社和军事类出版社为主;1980年代以后,各地出版社都纷纷出版历史性、学术性专著,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政志》(湖北人民社,1987年)、《鄂豫皖苏区教育史》(河南人民社,1988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人民检察制度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等等,从理性的、多方面视角更深入全面地探究了鄂豫皖根据地当年的斗争和建设情况,总结了根据地的革命历史经验。

此外,有关鄂豫皖地区的战斗回忆录类读物较多体现在记录三年游击战争和中原突围的历史,如《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敌后三年(革命回忆录)》(浙江人民,1982年)、《中原突围》(湖北人民,1983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等等。

六,红色文化薪火传,老区精神永不忘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革命老区作出的贡献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要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把老区精神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自黄麻起义起,大别山区一直红旗漫卷、红星闪耀,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建国后,党和国家时刻不忘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不少歌颂和怀念大别山、红安、麻城革命老区,以及研究老区建设发展之路的出版文献,约占搜集文献整体的25%。

依数据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至今,国内出版社一直持续出版各类文艺作品。其中音乐作品数量最多,主要包括老区革命歌曲集,如《红安革命歌谣选》(武汉大学社,1986年)、《麻城革命歌谣》(华中师范大学社,2015年)都收录了“黄麻起义歌”、“工农革命军真勇敢”等等记录和歌颂老区革命历史的革命歌谣;还有大批国内有影响力的军旅歌唱家都继相演唱“别了,大别山”、“八月桂花遍地开”、“神奇的大别山”“董必武回黄安”等等耳熟能详的曲目并出版音乐光碟产品,抒发了国人对大别山老区的革命情怀。

其他文艺作品还包括报告文学、历史小说、诗歌、回忆录等文学类作品(如《大别山老根据地革命诗歌选》(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1953年)、《喋血大别山》(解放军文艺社,1997年)等等),版画、山水画、连环画、摄影集等美术作品(如《坚持大别山斗争》(版画作品集,杂志出版社,1950年)、《大别山颂》(国画作品、河南人民社,1979年)、《大别山小英雄》(连环画,学林出版社,2010年)、《风情大别山》(摄影集,湖北美术社,2010年)等等),以及以老区革命历史为背景拍摄的影视作品(如《铁血红安》,辽宁文化艺术音像社,2014年)。

    199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出现报道老区建设的纪实类图书,近几年来探索老区发展的学术论著不断增多,如《科技挺进大别山》(湖北人民社,1994年)、《大别山之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迈向21世纪的大别山经济》(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将军的摇篮——红安》(华中科技大学社,2014年)《大别山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湖北人民社,2016年)等等,客观反映出国家和人民对老区建设的重视和关怀,通过探索科技、经济、文化建设等科学方式来推进老区的发展,弘扬红色历史文化。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