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卷)出版
晓今 | 2017-12-15
收藏
摘要: 丛书首批20卷涵盖官话、晋语、吴语、徽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等汉语方言和怀集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并实现纸电同步出版

960b91a1-0c96-4256-9d3f-edfd72f6f273.jpg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2013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时隔四年,一部为中国人留下乡音、记住乡愁的原创语言学学术研究与出版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问世,丛书首批20卷涵盖官话、晋语、吴语、徽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等汉语方言和怀集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并实现纸电同步出版,手机扫二维码即可收听收看方言音频视频,让出版物中的语言鲜活生动起来,体现了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

12月15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卷)新书发布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会议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商务印书馆、北京语言大学承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颜永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主编曹志耘等出席会议。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主持会议。

6b1649de-f059-4e17-83d4-732c873f9a3c.jpg

据了解,我国境内包含五大语系130余种语言,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计划在2015—2019年期间,在全国开展1500个地点的语言方言调查(其中汉语方言1080点,少数民族语言420点),除田野调查以外,工程还利用网上在线采录、已有资源汇聚等方式持续收集、整合语言资源数据。至2017年底,该工程完成1073个调查点,占全部计划的72%,在成果开发应用方面,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已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作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的《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以保证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为目标,坚持以原创性、存史性、创新性为特点,在“语言文化”和“典藏”上下功夫。作者们制定了调查、语料整理、图册编写、音像加工、资料提交各阶段的工作规范,细分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9大类、800多个调查条目,充分利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深入乡村田野扎实调查。首批成果包括澳门、潮州、杭州、衡山、怀集、怀集(标话)、江山、金华、井陉、连城、泸溪、清徐、寿县、苏州、濉溪、遂昌、藤县、屯溪、宜春、永丰20卷。

于殿利介绍说,商务印书馆在此套丛书出版过程中,严把导向关和内容质量关,严格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实施全媒体出版战略,积极推进纸电同步,各分卷图书中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码即可收听方言条目的录音,收看语言活动的视频。

    据悉,《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推出首批成果后,教育部、国家语委明年还将启动《中国濒危语言志》(30册)的出版工作。(晓今)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