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童禅福:调研“三农”50年 乡村振兴著鸿篇
樊国安 | 2018-02-09
收藏
摘要: 《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撰写记

微信图片_20180209183536_副本.png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壮大集体经济”。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对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进行了顶层设计。出版业在乡村振兴中也有着重要地位和积极作为——人民出版社近日新鲜出炉的重点图书《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作者为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童禅福。这位74岁高龄的“老记者”以把“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的“三跑”调研精神,以对“三农”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千村万户,撰写了这本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实证意义的书。本期大篇幅报道童禅福的优秀事迹,作为商报的首次探索,今后还会聚焦精品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成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作为行业权威媒体,既站在产业行业高度,又接地气提供解决方案,不断推出像童禅福这样具有“三跑”调研精神的优秀作者、出版者,是我们的天职。

童禅福:曾任浙江省常山县和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信访局局长,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现为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曾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荣誉称号。

写作出版故事多

《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写作出版过程中故事多多:一是写作中间,童禅福的夫人手术治疗;二是童禅福全部是手写稿子;三是初冬时节赶到天津采访;四是人民出版社编辑的“慧眼识珠”(编辑的眼光、社长的选题特批)……长期以来,童禅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是看准的事,再难也要想方设法干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不后悔。这成为他做人干事一向坚持的原则。从发黄发脆、墨迹渐褪的调研报告底稿,到沉甸甸的新著,童禅福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倡导者和执笔者,实际上是集体和团队的智慧,是集思广益的成果,凝聚着众多同仁的辛勤和汗水,他们不仅把大局出思路,而且组织调研,督查落实,我要向诸多调研课题的合作者以及我的夫人韩香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1988年3月24日,因公出差上海途中,童禅福乘坐的列车遭遇车祸。危情时刻,他第一个钻入已被挤压成麻花状的车厢里,奋力抢救受伤的中日乘客。奋战7小时后,顾不得伤痛和辛劳,他写下《3·24上海撞车事故目击记》刊发在《钱江晚报》,这篇充满人文情怀的目击新闻,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和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180209183335_副本.png

日前,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和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童禅福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您撰写的《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我们决定作为重点图书予以出版。”听到中国出版“第一社”掌门人肯定的话语,童禅福先生激动地回答:“人民出版社是我‘圆梦’的福地——这部书稿是我50多年调研‘三农’问题和关注乡村振兴的‘圆梦’之作”。

为乡村振兴楷模放歌

童禅福先生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农业耕种收割我是熟悉的,对农村这片土地我是熟悉的,对农民生活状况我是熟悉的。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后来在省级机关工作。我一直对‘三农’问题予以密切的关注,在50多年的岁月里我走进了近千个村庄,访问了约万户农家,相继写出了调查报告200多篇,《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的书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2015年初,浙江省文史馆选择兰溪市农村文化建设课题进行调研。参加调研的童禅福先生敏锐地发现,“三农”问题的根子在土地,在于土地的管理和经营,这是乡村振兴与否的关键所在。于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继续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挖掘为乡村振兴奋力拼搏,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先进楷模。从此他奔赴浙江、河南、河北和天津,大江南北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批坚持走新集体经济道路、促进乡村振兴的先进楷模映入了他的眼帘——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党支部书记邵钦祥自己富了,不忘乡亲,自掏腰包给村集体“搭台”,鼓励村民们“上台唱戏”,集体经济壮大了,全村人也富了。

刘庄_副本.jpg

天津市西青区王兰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把“心系群众、甘当公仆”写进自己的人生坐标,带领全村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成了福利型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天津蓟州区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胡金领,顺应民意把承包到户的土地再次集中起来由集体统一经营,依托青山绿水开展山村特色旅游,把一个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金山银山”,家家户户致富了。浙江省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恪守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党委成员首先做到;要求党委成员做到的,党委书记首先做到的“三先”原则,凭着“一犁耕到头”的无私精神,带领大家走上了一条共同致富路。浙江方林村党支部书记方中华坚持走新集体经济致富之路,建成了家家都是富裕户的乡村新社区。这批乡村振兴先进人物带领的“8村1乡”出现了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没有一个上访户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成为所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村,有的甚至名扬世界。“8村1乡”的领头人全是所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人物,有的还参加了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过其中的不少村庄。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村的带头人范振喜还出席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直接面对面地就“三农”问题向中央领导提建议……这批可歌可泣的乡村振兴楷模英雄群像全部被童禅福先生挥动深情之笔收录在《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一书之中。

郭家沟 (1)_副本.jpg

为乡村振兴孜孜“寻路”

经过多年对“三农”的调查研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破题“寻路”的重大思考一直萦绕在童禅福先生的脑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推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农民温饱问题。但是先富起来如何带后富?共同富裕道路如何走?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造成的两极分化?《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一书附录的《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和问题思考》等5篇调研报告,有力地体现了他对“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孜孜“寻路”,深刻观察和前瞻性思考。2016年他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主办的内刊《国是咨询》发表了《历史大变局下的农村新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用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等一批在全国坚持新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证明“新集体经济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了“四个真正”:真正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坚定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信仰、理想;真正实现了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真正做到全村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富裕户;真正做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农民群众生活丰富多彩。由此他决定撰写一部从根本上探索乡村振兴道路的书稿,“我撰写此书的初心就是要让天下人都来关心、重视‘三农’,‘三农’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不起来要出大问题呀”。他举例为证:南方某省一个县级市政府牵头主办的现代庄园,把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出去,拿回的是500~800元数量不等的土地流转经营租金。农庄在原农民承包土地上开发旅游、观光、精品农业等产业,产生的产品增值效益与农民没有关系,就是说土地资本租金价值以外的升值效益农民无权享受,无权分红。农民只见庄园不见“果实”,成了新的失地农民。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几乎所有的农村,都面临两种选择,两种前途——集体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局,前者是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后者虽然一时解决了温饱,最后却只是极少数人的发财致富,导致贫富悬殊。两种不同的土地经营模式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童禅福先生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说,“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当我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8个字时,我好激动呀!‘三农’问题终于要解决了,乡村振兴大有希望了!”习总书记的报告一结束,他马上找出了党的十一大直至十八大的政治报告,查阅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代会关于“三农”的阐述,发现是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壮大集体经济。”童禅福先生接着说:“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我认为,壮大集体经济,走新集体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花园村等全国‘8村1乡’坚持走新集体化道路,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

27_副本.jpg

L1100923_副本.jpg

为乡村振兴“三跑”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调查研究有过这样的论述,“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作为在新闻一线奔波20多年、从事“三农”调研30年的“老记者”,童禅福先生是真正把“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他21岁在浙江省常山县广播站当记者时就几乎跑遍了全县340多个村庄。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后,全省90个县(市、区)也几乎走遍了一圈。正是凭着把“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的“三跑”精神,他先后撰写大小调研报告200多篇,不少调研报告获得了中央高层领导的认可。2005年他撰写的调研报告《要着力推进义乌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作了批示予以肯定,随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列入重要改革试点,义乌市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并且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童禅福先生撰写《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他多次通过电话和微信向记者表示:“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要拼命为六亿农民搏一搏,为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分分忧!”在他的办公室堆积着将近1米高的手写书稿、打印稿和修改稿,因为他不会使用电脑打字,25万字的书稿就是他用圆珠笔一字一句爬格子爬出来的,其中又反复修订,三易其稿,光是圆珠笔就用掉了30多支,这就是一位74岁老人每天的“业余工作”强度。有人指着他的一摞摞资料和书稿开玩笑说,你这老头儿还在做作业呀?由于废寝忘食地写作,他经常忘了按时吃饭,女儿只得给他雇了一位做饭的保姆;老伴儿患脊椎病在医院手术治疗,他一边照顾老伴儿,一边抽空琢磨写书的事儿。在天津采访时正值冬季,地处燕山脚下的赵家沟,房间虽然有暖气,但是对于他这个南方人来说仍然感到有些寒意,夜里睡觉把能盖的衣服全盖上了,还是冻得没有了睡意,在凌晨两点钟干脆穿好衣服,披上了棉被写起了赵家沟将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故事……人民出版社接下他的书稿后,他又邀请该社第一编辑室主任崔继新和编辑孔欢博士到农村实地考察,寻找乡村振兴的真实感觉。他俩到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等村庄实地考察后,心灵受到了极为强烈的震撼:一是为童禅福这位“老记者”把“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的”三跑”调研精神所震撼; 二是为作者书稿反映的乡村振兴先进典型所震撼,一致认为“如果没有对‘三农’相当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这样一部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书稿是撰写不出来的”。正是凭着这种调研精神,童禅福先生不仅撰写了大量的调研报告和撰写出版了《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这部25万字的“大书”,而且撰写了《一个老记者的路》《查访中国——社会调查四十年》《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等“三农”题材的调研专著……他获得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后,《中国记者》杂志称赞说:“童禅福先生最大的特点是对工作,对他人的事,对采访对象,对人民,他都有一股火一般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呀,我们伟大的新时代是多么需要童禅福先生这种对工作、对人民尤其是对“三农”和乡村振兴火一般的热情和高度责任感的“老记者”啊!

出版简介

该书由“导言”“引子”“集体化道路”“ 阳关道与独木桥”“挑战‘三农’的报告”“坚定走好自己的路”“ 抉择道路的报告”“ 新‘三农’现象报告”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憧憬”等13个重要章节组成,作者实地走访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选择华北平原的河南、河北、天津以及东南沿海的浙江省花园村等8村1乡作为考察重点。从这几个乡村标本的半个多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变迁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概括、提炼,总结出一条走新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农村共同富裕之路。

该书一是以事实为依据,数据详实。作者通过走访普通农户和基层党组织,实地调查了这些乡村在近70年时间内农村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政策的调整)的变化。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原始凭证鲜活展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我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文字流畅,思想深刻。作者的文风朴实、语句通顺、行文流畅。三是对破解“三农”难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意见和措施,可操作性强。作为新中国农村改革的亲历者,作者既深入其中,又能跳出来深入思考,对近70年我国农村政策的变迁、颁布的历史背景,以及对解决当时的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的积极作用以及弊端都能客观科学进行考察,得出科学结论。目前,农村的生产力面临又一次解放的前夜,如何振兴乡村?如何走新集体经济道路,带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巨大课题。

▲ 《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童禅福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版/48.00元

精彩书摘:“中国十佳小康村”——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花园村

邵钦祥这位先富带后富的领头人,为帮困付出了太多太多。刚开始,花园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还拿不出多少钱为村上办公益事业,特别是2005年,花园村安居工程开始后,每家房屋拆迁补贴15平方的建房资金等31项全村的福利和村上基本建设资金,都是从花园集团有限公司里划拨,这家公司是邵钦祥创办的,是一家民营企业,也是他的私营企业。但邵钦祥把他作为花园村的集体企业,只要是花园村的事,他就肯花钱。花园集团党委金观前等几位副书记都说:“从花园集团划拨给花园村的这一笔笔钱,已算不清了,毛估估,邵钦祥的这家独资民营集体企业,为花园村奉献至少20亿元。为了这笔巨资,邵钦祥在创业路上,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能体会到的,只有邵钦祥自己心里明了。”

2016年底,东阳市政府决定将环龙、郝塘、渼坡下、乐业、桥头、西瑶、青龙、南城、西山9个村并入花园村。花园村从5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农业户籍人口从4577人增加到9272人。花园村几乎成了中国土地上的“万人大村”。而并进的乐业、渼坡下等几个村的集体经济几乎是空白,其他的也是连干部的工资补贴都发不出的穷村。邵钦祥这位老人,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2017年3月的一天,在9个新并入花园村的党员干部大会上,邵钦祥向9个村党员干部郑重发话了。他说:“并村是上级党委、政府对花园村几十年工作的肯定,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花园村的宗旨。今天花园村更大了,花园村党委、村委会决定并村先并心,不让村上一个人掉队。让家家户户、人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决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信任和期望。”

邵钦祥的开场誓言,博得全场长时间的掌声。不少党员干部边鼓掌边议论着,我们要过上好日子了。

邵钦祥带领新花园村“三级跳远”的第三跳,要起跳了。新并入花园村的3500多亩土地集中了,环龙等9个村的农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从2017年3月1日开始,花园村实行了同村人人同待遇。5月的一天,我在花园村委会办事大厅采访,碰上了青龙社区来办养老保险的一位长者,我问:“青龙村并入花园村,你们感觉如何?”他十分欣喜地说:“好!我们每月每人可以到自己的社区领取大米三十斤,鸡蛋两斤,猪肉两斤,菜油一斤,还享受着每人医保4000元等31项村上的福利。简直是从糠箩跳入米箩,怎么不好呀!”这位长者又连声说:“邵书记人好,邵书记是个能人。”

花园村能人创业,富了,又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集体富了,犹如滚雪球一样,把花园村滚成了国际名村第一村。花园村如今已近万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乡村都市,真正实现了就地城镇化。2017年,全花园村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总资产突破200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上交东阳市税收突破2亿元。那将是一个更加兴盛美好、人们向往的大花园。

花园集团有限公司,是邵钦祥一手培养起来的,可谓是他的小家,经营得有声有色。花园村是他的出生地,这片土地养育了他,花园村也可谓是他的“大家”,这小家和大家都是这位当家人的心头肉。他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甚至对“大家”比对“小家”更关注,更热心。

花园村荣获的荣誉很多很多:“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党建工作省级示范村”“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等等。

调查研究接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作为荣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在新闻一线奔波20多年的“老记者”,童禅福真正做到了把“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而且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接地气”。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和新安江移民的后代,童禅福永远忘不了1965年考上大学的一幕,乡亲们再三叮咛:“禅福呀,你将来要是当了官,千万要记得为我们农民说话,让党中央晓得我们新安江移民的苦……”大学毕业后,童禅福当上了记者。他没有忘记乡亲们和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生的殷切嘱托:“新安江移民为祖国建设作出巨大的牺牲,他们心灵受到的震动、遭遇的艰难是不曾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的,他们的壮举要永世传承下去!”于是,45岁的童禅福重新当起了“记者”,踏上了为新安江移民著书的漫漫长路。为完成这部近30万字的专著,在20多年的时间里,在一个个翻山越岭、聆听记录、调研交涉和熬夜疾书的日子里,他跑遍浙皖赣3省22个县、200个村、1000多户人家,寻访了2000多人,厚实的8本笔记本记录了移民们的故事。2009年1月,由童禅福主持完成的浙江省社科联重点研究课题《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迟到五十年的报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时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这一切,让童禅福如释重负,对历史、对社会、对移民家庭,终于尽了应尽的责任;也让他无限欣慰,花20年的心血抢救一段尘封的历史,值得!

说起童禅福接地气的调查研究精神,浙江省作家协会秘书长郑晓林十分感慨:“作者历经二十多年的苦磨,上京入沪下江西,奔皖访淳去丽水,高端访谈,乡村串门,历经千辛万苦,行程两万多里,跨越浙赣皖三省八市(地),走访22个县的近200个移民村,踏进了1000多个散落各地的新安江水库移民家的门槛,记录了大量新安江水库移民的真人真事。就凭作者对作品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值得我们作家很好学习,在当今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才能写出读者爱看,有震撼力的作品。” 正是凭着一副铁脚板把“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童禅福不仅撰写了大量的调研报告,而且结集出版了《一个老记者的路》《社会调查四十年》《新安江大移民》和《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等4部专著。这些专著撰写出版的背后都有着童禅福这位“老记者”、著作者令人感动的故事,有对事业理想的不懈追求;有调查研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有对当前社会,尤其是对“三农”问题的深刻思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