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时代,如何养娃更科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温珮滢 | 2018-03-02
收藏

在科技时代,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市场上内容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的增多,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学会利用资源科学育儿。本期“家教问诊”以专题形式围绕科技时代下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分享。

  爸爸如何与孩子一起学科学

  目前,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父亲缺位”的现象。事实上,相比母亲,父亲性格中的理智、果敢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把控,使其在新技术时代的家庭教育角色更加重要而必要。其实,不少年轻的爸爸已经开始重视自己在育儿中的作用,然而却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不要说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孩子爱科学、探索科学,乃至建立科技思维了。

  专家应诊

  李宏、王翠、魏宏艳等(黑龙江科学技术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少儿科普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别负责物理、化学、生物、机器人等方面的科普活动开发与研究):“丧偶式教育”是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的爸爸,在“顶半边天”的中国女人和“能干吃苦”的中国老人面前,被“挤没了位置”。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很重要。母亲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方面更在行,但是在给予孩子安全感、带孩子探索世界、成为孩子精神上的引领者方面,父亲则是更合适的人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父亲的重要责任。

  年轻一代的家长开始重视家庭中的教育和陪伴,然而很多父亲则“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陪伴孩子,但又不知道和孩子在一起时应该做什么。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玩着玩着,爷儿俩就开始一起玩手机,或者干脆各玩各的。父亲从陪伴变成了“玩伴”,且不是合格的优质玩伴。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每个孩子都像科学家一样对自然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孩子天生具备想象力和探究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探索精神无时不有,其探索活动也无处不在。而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适时加以引导和启发。相较于母亲,父亲对科学更感兴趣,思维也相对活跃。因此,通过科学探索的陪伴方式跟孩子一起玩,父亲往往是家庭中的最佳人选。

  对于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家长并不是买几套百科全书、下载几个APP给孩子看就“万事大吉”。科学的感知关键在于“体验”,家长要以有趣的方式让孩子进入科学世界,而不是让他们站在“外太空”去观察。谁更适合做这项工作呢?那就是父亲。父亲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活动,做一些科学游戏和小实验——科学就渗透在生活中。父亲若苦恼于不知道和孩子在一起时能够做什么,不如利用各种机会,随时随地借助身边的物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这个过程不仅充满探索性和趣味性,也能够快速拉进跟孩子的距离,父子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融洽。

  图书“药方”

  《学爸实验室》(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通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创意手工以及科学现象,让家长带领孩子体验生活中存在的乐趣。该书分为“趣味科学”“生化之谜”“创意DIY ”“奇怪的现象”4部分,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即可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小实验,通过亲子手工制作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奥妙。


  如何让孩子与屏幕理性相处

  面对当下朝新夕异的各类新科技,年轻一代的家长有些焦虑:看到身边的孩子手机不离手、平板不离身,亲子之间的交往方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家长担心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无休止地接触各种电子内容会产生严重危害;另一方面,电子设备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家长无法阻止孩子接触与使用。

  专家应诊

  何强(三好网创始人兼CEO、前巨人教育副总裁、京翰教育联合创始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世界已经进入屏幕社交时代。通过互联网与屏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基于自己的社交圈与习惯性渠道,而是更加直观、便捷地感受外部的世界。然而,信息内容与信息渠道极大丰富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就包括能否辨别信息真伪、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是否对等、通过虚拟世界的交往方式是否存在路径依赖等。而这些问题,对于00后这一代随着移动互联设备的兴起而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是难以避免。

  在屏幕社交时代,以家庭为单位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父母习惯于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进行日常的工作及社交活动;孩子从小接触移动设备,是屏幕社交时代的“原住民”;整个社会更是受到这种以屏幕为纽带的新型家庭关系的影响。

  可以看到,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从50后、60后的爷爷奶奶到80后、90后的爸爸妈妈,都曾质疑过孩子在屏幕面前的专注能力。事实上,我们都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作为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时代的“原住民”,00后的孩子天生就具备与屏幕对话的能力。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担心和监控孩子在移动互联环境下的一举一动,而是正确、理性地建立“屏幕规则”,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正确的观念和做法引导孩子。这一方面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不要拿手机内容敷衍孩子,树立对手机中立的态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家庭尽量创造高质量的屏幕时间,把控屏幕内容,在旁有效引导,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运用科技边玩边学。

  图书“药方”

  《屏幕社交时代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作者多年在教育领域的从业经验以及线上教育创业经验为基础,就新时代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包括家长如何与屏幕和谐相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赖问题、孩子的习惯和性格养成问题,以及如何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等;通过探究数字时代“原住民”的成长与教育,为屏幕社交时代下的中国家庭教育提供诊断和参照,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提供一分思考,让更多的家庭少一些纠结和烦恼,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正确地使用电子媒体,并从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中受益。


  如何与孩子一起玩智能机器人

  当下,我们正面临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对于这些改变,大部分家长对于该领域相关知识与孩子一样匮乏甚至还不如孩子知道得多,他们想与孩子共同学习人工智能的愿望迫切,却对应以何种方式开展而感到困惑。

  专家应诊

  王延平(80后工程师、人称“行走的百科全书”):人工智能是现代社会生产力革命的前提,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类生活和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据报道,2017年被业界称为人工智能商业化、产品化应用元年,国内外商业巨头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关于人工智能变革商业模式的消息也给了我们对于未来世界一些振奋的期许。从教育角度来看,未来的孩子无论从事理工类相关工作还是文史类相关工作,都要对世界的运行状况有所了解。因此,对于人工智能时代中的算法、编程等相关知识,孩子越早了解越好,这样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仅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也会因此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

  对于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点,不从事该领域工作或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成年人其实是与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科技含量不断增高的机器人玩具,家长很难摸出头绪,更别说去教孩子如何使用了。因此,如何用一种孩子和大人都能够接受的语言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普”,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米兔积木机器人是一款普适性较高的家庭智能玩教具,其在国内上市一个月就达到2万套的销量。经过对该机器人的研究,我发现其拼装手册中并未完备清楚地介绍机器人的玩法。如果按照拼装手册上的说明操作,机器人真正的价值没有被完全实现。目前市面上的科普书很多,但无论是给成年人还是给孩子看的科普书都存在普遍弊端,没有针对特定读者群做好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化。从某种程度来说,科普书应该主要针对完全不了解该领域的读者,因此若内容和表达方式不能够触动读者的兴趣点,那么有用的知识就会生涩枯燥、难以理解。为了填补这一空缺,我将与儿子共同组装机器人时的体验和对话整理成书稿,其中包括编程知识、物理知识、自然常识的科普以及关于积木机器人相关信息的普及,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共同阅读、拼装的同时,为孩子普及科学,建立规则。在人工智能时代,家长也许不会知道孩子将来喜欢什么,然而其中有一些普适社会的个人素质,需要通过游戏和规则去建立,其中包括自律、包容、分享等。

  图书“药方”

  《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电子工业出版社)用米小丁和米爸爸对话的形式给大家详细介绍了米兔积木机器人的特点、如何搭建机械结构,以及怎样用手机给积木机器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该书适合4岁以上的儿童在成年人的陪伴下阅读,读者既可以把其作为米兔积木机器人的说明书、工具书,也可以将其当作一本积木机器人的搭建和编程教材。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