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健康心”育儿育己?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 言 实习记者 董 琦 | 2018-06-25
收藏
摘要: 心理健康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心理,是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心理健康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心理,是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事半功倍的好方法。阳光日记与沙盘游戏,都是观察和培养健康孩子的有效途径。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孩子是父母的声音和信息的反映,遇到有问题的孩子,父母需要自我思考与成长。


  难点1

  如何因循男孩的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和引导

  很多男孩父母,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经常会“抓狂”。相比女孩的一些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在自控力、生活习惯、语言发展和阅读等方面的表现相对弱一些。忽视了男孩的特质,在养育男孩之路上屡受打击,这往往成为男孩父母的焦虑所在。

专家问诊

  a633c1fe-d0c2-42ce-8378-f5ad4a6ecf86.jpg付小平(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但是源自生物学上的先天差异却无法避免,这也就需要父母顺应男孩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男孩的教养方式。

  不允许男孩哭就是一个让男孩远离自我内心的过程。从大脑结构来说,男孩的平均脑量比女孩大,但是有些研究表明,他们的胼胝体(大脑中负责连接两半球、让左脑和右脑互换“交谈”的部分)要更小。同女孩相比,男孩大脑中灰质(承担思考功能的脑细胞)更少、血液更迟缓、脑活也更慢(这意味着女孩能够比男孩更快地转移注意力的焦点)。这些区别与男孩大脑中的其他结构差异一起,导致了他们不能像女孩一样充分地处理与情感有关的内容。家长在教育男孩的时候,需要帮助男孩了解自己的感情世界,试着教导他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建立识别与了解情绪的能力。

  “情绪控制六步法”可以帮助父母教孩子调节和控制情绪,引导孩子的情绪表达向良性发展。首先用平等、平静的语气,简明扼要地告诉孩子他哪里错了,再用一些简单的指示告诉孩子做些事情让自己冷静下来。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冷静,同时自己也保持冷静的状态。等孩子冷静之后,向孩子说明,下次碰到这种情况,他需要怎么做。让孩子亲自实践一下正确做法,之后告诉他哪些做得对,哪些需要改进。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要给予孩子一个消极后果,并坚决执行这个后果。必须让孩子明白,在不顺心时,不能靠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男孩比女孩更难养”,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男孩家长的共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样的说法站得住脚。单单高活动力就足够令很多家长头疼,因为不懂男孩这一特点的人动不动就会给他们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如果不了解男孩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父母往往看到的就是儿子成长之路上的诸多“问题”。当父母纠结于这些“问题”时,父母就容易把儿子当作负担甚至是累赘。

  其实男孩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机会,对幼儿阶段的男孩家长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到用心了解和观察自己的儿子,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那些在养育之路上所遭遇过的挫败感,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成就感;那些曾令父母束手无策的“捣蛋鬼”,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人见人爱的“天使”。

图书“药方”

  《谁说男孩不好养》(电子工业出版社)分为男孩的显著特点、男孩的常见问题、关键的男性特质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四大板块,每个板块又细化为数量不等的专题。作者从典型问题入手,结合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每个养育难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最后再给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和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解决方案。


  难点2

  如何用阳光日记培养孩子的心理

  “家教”的核心是“家”而非“教”。“家教”的本体是父母。不良“家教”的背后都能发现父母缺乏耐心、情绪不稳定的影子。在为孩子写日记的过程中,通过每天观察孩子的三“点”即差异点、闪光点和动情点,父母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身这些“不良”的具体表现,有效克服,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专家问诊

  34d204b4-d0f7-467e-b46b-f0332fef25e5.jpg李克富(二级心理咨询师,新阳光心理研究所法人代表)良好的“家教”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积极、正向、阳光的认知上。让孩子坚信世界和未来是美好的,他人是可信赖的,自己是可爱的。

  如果家长不相信世界和未来是美好的,就会在家教过程中用自己的悲观情绪和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影响孩子;如果家长不相信他人是可爱的,就会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投射给孩子;如果家长不相信自己可爱,孩子也不能认为自己可爱,就注定了悲惨的人生。

  避免或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父母给孩子写阳光日记。心中有阳光,眼中才能见到阳光。如果坚持给孩子写阳光日记,不但孩子会越来越阳光,父母也会阳光起来。

  阳光日记的具体写法紧紧围绕着三“点”。首先是差异点,即发现孩子的变化。孩子的成长就是变化,关注孩子的成长就是关注变化。如果发现孩子变好,父母会积极鼓励、正向强化;如果发现了孩子的不足,也能及时纠正、防微杜渐。孩子的问题必然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常常不是问题本身而是父母不能及早发现而导致了悲剧。

  其次是闪光点,即孩子的优点。所谓“优点”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是孩子的某种具体表现,它可能是孩子做的某件事、说的某句话,或者是孩子某个眼神或动作。对孩子闪光点的观察,所反映和训练的是父母把将无意识的“自为”变成有意识“自觉”的能力。

  最后是动情点,也就是孩子感动父母的地方,可以是孩子的,也可以是父母对孩子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展望。动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不能够被孩子的言谈举止所感动的父母,必然亲情压抑,在家教过程中常常对孩子讲理说教有余而亲情表达不足。

  让父母为孩子写阳光日记,通过每天观察孩子的三“点”即差异点、闪光点和动情点,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期待、观察等付诸文字。这样记忆就成了记录,孩子稍纵即逝的过去,也就成了可以随时回味的历史。比以上三“点”更为重要的,是父母日记后紧跟着的专业日评。专业的点评为父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指出了可能存在的盲区。

图书“药方”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青岛出版社)由心理医生撰写,它不是让家长“读”的,而是希望家长们像书中的8位父母那样去“做”,因为这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亲子互动体验。我们的跟踪显示,凡是能够坚持完成3个月日记的父母,都不再怀疑这3个月的确可以改变孩子;而那些不相信的,都是没有去做或浅尝辄止的。


  难点3

  家长如何在自我反思中获得自我成长的路径?

  家长习惯以孝道绑架孩子,但却往往忽视父慈子孝的因果关系。当孩子的行为差强人意的时候,父母常常更多地责备孩子,或者试图寻找管理孩子的工具。但是,面对孩子的“叛逆”,家长又该如何实现“自我反思”,从而获得自我成长的路径?

专家问诊

  d5bbf3e0-c808-4dfc-8c52-17d373cc740f.jpg鲍阅(阅微心理创始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亲子关系咨询师)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通常表现为自己曾经被对待的方式亦或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庭悲剧往往源自极端的教育方式,比如一个孩子从小被父亲毒打,那么他成为父亲后,要么毒打自己的孩子,要么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委屈,走向溺爱的极端。

  有被打经历且无法释怀的家长需要做的是,去体谅自己曾经的不容易。如果儿时挨打而积压下的情绪被看到、被表达,那么这个内心恐惧害怕的人便可以被疗愈,不再影响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我本人4在岁半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去了另外的城市。当我做了母亲后,母乳喂养女儿到2岁7个月。我每次出差离开孩子时都感觉非常酸楚,想流泪。有一次,我体会这种感受时发现,面对当年妈妈的离开,4岁半的我曾经那么不舍。但当我离开女儿时,她没有太多伤感,因为最长没超过3天。那种伤感来自小时候的我。如果我不了解这些,就会误以为孩子离不开我。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可能受伤,如果受伤了而不自知,就会不自觉地在生活当中把自己内心的需要投射到孩子身上,从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阻力。“慈母多败儿”背后隐藏的道理是,慈母无底线地纵容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遍体鳞伤的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无不受到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我们能够不断地反思和觉察自身的情绪感受,并尊重孩子的情绪感受,那么很多问题则会不攻自破。如果从小到大,父母都不允许我们表达情绪感受,那么我们也很难尊重孩子的情绪感受。当孩子的情绪感受长久地不被尊重和接纳,那么亲子关系就会紧张。

  因此,父母们需要补上一课,先从觉察体会自己的情绪感受开始,再去尊重孩子的情绪感受。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对人和关系能够造成伤害的反而是有了情绪不能够被允许表达。如果我们能够尊重自己的情绪,及时共情孩子的感受,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有原则地引导孩子的行为,家庭教育便不再那般费力了。

图书“药方”

  《爱的觉醒》(中国妇女出版社)主要帮助家长实现教育路上的自我反思,实现家长的个人成长。该书从全面系统的家庭关系层面着眼,说明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够良好的亲子关系。分清家长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不再把父母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让每个孩子可以活出绽放的自己。想达到好的内化效果,需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难点4

  如何利用沙盘游戏读懂孩子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磨蹭、拖拉、马虎、没有时间观念等,都是家长反映的在家庭教育中高频发生的问题。沙盘游戏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心理辅导技术之一,反映了游戏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和声音。如何利用好沙盘游戏,读懂孩子的心理,是让家长发现家庭教育问题十分有效的途径。

专家问诊

  fd8f4625-58b8-4610-abf0-af15a3b82715.jpg刘丽萍(家庭教育心理学家,北京大学“三宽”家长教育学院副院长)在一米见方的沙箱中,孩子通过手和心灵的对话,在沙盘游戏中反馈无意识的声音和画面,反映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和声音。其中会发现一些很常见但家长意识不到的问题。沙盘画面和孩子的沙盘故事,让家长在沙盘游戏中读懂孩子,。

  被父母送来的孩子在沙盘游戏里得到需要的东西,即自然的游戏和自发的表达。它能够作为一种语言,让孩子们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沙盘游戏架起了成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展现孩子的内心冲突,帮助孩子宣泄情绪,让孩子的内心在游戏中得到治愈和转化。

  一般来说,沙盘游戏常被用于一些症状的治疗,比如自闭症等语言和交流困难,焦虑等情绪困难,注意缺陷、多动,攻击性行为和人际关系困难等。

  沙盘游戏疗法干预在许多家庭问题中都可以适用。如果孩子做事情磨蹭、拖拉、马虎、没有时间观念,可采用单一的辅导和团体沙盘训练的有效结合。在开始之前,沙盘咨询师可以帮助分析孩子们出现问题的原因,先让孩子做4~6次个体沙盘游戏,然后让孩子在与其他同学的团队中呈现自己平时磨蹭、马虎的习惯,以及体会这些习惯会对自己的学习带来的影响。

  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制作沙盘作品时也会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幼儿沙盘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沙盘画面很满,这点非常恰当地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的特点。

  孩子是敏感的接收器,他们是父母的声音和信息的反映。读懂了孩子的这些问题,也给家长提了个醒:问题孩子行为的背后,有需要改变的家庭和家长。家长们需要自我成长,通过每天手抄30分钟家长作业、每天打卡活动分享等,提升自我的正能量。通过自我修行,努力营造家庭的能量场域,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主动地学习和承担属于他们的责任。家长接纳孩子的程度越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越强。

图书“药方”

 《在沙盘游戏中读懂孩子》(广东经济出版社)简单介绍沙盘游戏的由来、作用和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以沙盘画面和孩子的沙盘故事为载体,透视出家长教育问题。还追根寻源,帮助家长找到孩子行为背后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就同类问题给出具体的指导。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带着家长们做自我的成长,并分享了多位家长学习和改变后的经验。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