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长度的意义是为了拓展深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解 慧 | 2018-08-03
收藏
摘要: 7月的生活科普图书,重点关注衰老与死亡这一严肃的话题,因为这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生活科普类

  7月的生活科普图书,重点关注衰老与死亡这一严肃的话题,因为这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能推动社会进步。在我们推荐的书中,既有关于衰老的新观点,又给出应对之道;又有从人文角度进行心理慰藉,从科技角度揭示其奥秘。所有的努力旨在让人们面对衰老和死亡不再惧怕,而是从容应对。

  

  衰老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近年来,诸多国家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这也是很多国家社会在转型中要面临的时代问题。我国也是如此,虽然“二孩”政策已放开,但因为观念问题、教育问题等,我国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还是在下降。这也意味着,老龄化问题将日益严重。

  社会老龄化引发人们深思与探索,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关于老龄化问题,他们早已做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也出版了诸多著作。近期,这些相关著作被引介出版,引发关注。

  《被延长的中年》(华夏出版社2018年6月版)由美国退休者协会CEO所著,书中提出,许多老年人觉得自己被生活抛弃了,事实恰恰相反,人生的每一个年龄段都要面对挑战,50岁更是如此,岁月的积累有助于一个人树立目标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所以人生的后半生更加需要好好设计和规划。通过关注健康、财富及自身,用“设计后半生”这一观念慢慢转变人们对衰老的态度。

  2015年,为了深入了解美国人看待衰老的最新态度与观点,美国退休者协会与另外6家老龄组织开展合作调研后,总结出美国大众心目中较为理想的老年模式。美国人希望自己进入老年后,仍能够自给自足,保持活力,和家人朋友保持亲密关系,生活愉快。

  目前,美国退休协会在全社会倡导关于衰老的新观念,这一新观念事关每个人的生活,却与年龄无关。这也需要社会全员的参与。

  在处处散发着英式幽默的《失聪宣判》(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版)中,英国学院派小说代表、布克奖提名作家戴维·洛奇根据自身失聪经历,书写了与衰老和解的感悟。他认为,疏解衰老和死亡之苦,内心强大是关键。他经由笔下的老人,对失聪与失明、失聪与衰老、失聪与治疗等问题的冥想,在经历过一系列挣扎和困顿后,找回自己的位置和人生追求,最终找到自我欣赏、自得其乐的精神。书中的老人,最后退出大学职业生涯,进入如小学班的唇读班,虽然在学历上是降级,在智略上却是升华。而戴维·洛奇也通过书写,实现了老年人的自我价值。

  一直以来,主流文化所认为的衰老是衰退的过程,衰老意味着老年人潜能在减退,依赖性变强,与家庭产生疏离感等等一系列的负面认识,让变老这一生理现象令人惧怕,使人对此感到抗拒,更让人无法坦然接受这个过程。这种负面认识还束缚了人的思维、心态,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人会借由这种固有的印象来宽慰自己,逃避挑战,最后造成了社会上流行衰老宿命论的现状。

  也有很多人认为,衰老最可怕的不是老去,而是离死亡又进了一步。所以很多老年人产生了惧怕衰老的焦虑,这种焦虑的背后,却是对死亡的错误认知。

  同为英国作家的贝克韦尔,其经典作品《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开篇,就对死亡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究。虽然以《存在主义咖啡馆》在国内闻名,但贝克韦尔的《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是人们对生活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该书表达了蒙田为人处世的核心理念,即人生了不起的成就,不过是适切地生活而已。

  如何适切地生活,贝克韦尔就蒙田的生平事迹设想了12个答案。其中关于“衰老和死亡”课题,蒙田因一次中年时期的濒死体验,对衰老和死亡,作出了具有解放性的回答:别担心死亡,死亡来临前,活着就行了。蒙田认为,人是无法遭遇死亡的,人的意识会在抵达死亡的前一刻消失。所以人是无法为死亡做准备的。而活着比死亡更难,更痛苦,如何轻盈地活着,体验独一无二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在思索这一全新课题时,蒙田摆脱了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这个想法后来伴随了蒙田的一生,也让当时正值中年迷茫期的蒙田,重新找到自己。

  衰老是为了避免种族灭亡?

  正如上述所传达的理念,人们不用过多地担忧衰老与死亡,活在当下,才是王道。

  但在科技领域,关于衰老和死亡,硅谷大佬还是想一探究竟。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已经在抗衰老研究上投资了3.7亿美元,谷歌两位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则直接在Alphabet框架下创立了Calico,该公司致力于通过研究老鼠来找到治疗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等问题的秘方。

  这种对“长生不老”的积极探究热潮,如果真的打破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对人类而言是好是坏呢?

  《不自私的基因:破译衰老密码,重新审视生命和死亡的界限》(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的作者乔希·米特尔多夫、多里昂·萨根,带着这一疑问,从生物、进化和哲学层面思考“人为什么会衰老”的本质原因,最终得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人类并非筋疲力尽而亡,而是基因出于社群利益,设定了人们生存与死亡的时间。该书指出,自然选择不仅与个体的生命和死亡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的群体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兴衰有关。进化兼顾合作与自私,而衰老已演变为一种责任,迫使个体参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进化和生态系统已经在我们的基因中镌刻了死亡的编码。我们要用生命来保护生态系统,通过衰老来提高死亡率,进而避免在自然状态下因人口过度增长而导致整个种群灭绝。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对该书的评论:生命个体走向衰老是正常的,幻想过分长寿有悖伦理也不利于物种演化。过好有生之年,活出精彩,才是正理。

  可以说,《不自私的基因》改变了社会对遗传学和生死学的表面浅显的理解。此外,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探究人体秘密,活出精彩,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认识身体:探索人体微宇宙》(中信出版社2018年6月版)旨在通过身体,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提高生活品质。这也是目前“抵抗”衰老与死亡的最佳方法。

  该书从作者弗朗西斯作为医学院学生的经历写起,读者可以跟着他成长的视角,一点点重新认识自己。他带领读者探索皮囊之下常人难以察觉的人体另一面,赞叹人体的玄妙与复杂。骨骼与肌肉、神经元与神经链,这些人的构成“组织”,只存在于医学概念中,弗朗西斯揭开各种疾病的原理与奥秘,是希望人类在步入老年之后,生活不因身体基能的下降而降低品质。因为如何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才是人类走向衰老的终极课题。

  本月值得读的书还有《优雅的离别:让和解与爱相伴最后的旅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7月版)、《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一眼死亡哲学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7月版)、《阿波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8年7月版)等等。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