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好好读书》日前出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 2018-08-16
收藏
摘要: 《好好读书》是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四位文学大家首度联袂之作,他们从自己的私人书单里精心挑选共20本书,打开阅读世界经典名著之门。

快餐文化盛行,功利阅读时代,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让你读过的书,变成你的财富?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近日,4位斩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文学大奖的4位名家: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带来全新作品《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f6f6e603-9a14-4550-95cb-ea7201ed9159.png

阿来

《好好读书》是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四位文学大家首度联袂之作,他们从自己的私人书单里精心挑选共20本书,解读被他们翻阅无数次的世界经典名著。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别具一格的眼光,探讨人性、命运、梦想、欲望、情感,为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打开一个澄明的阅读新世界。

aac9e76d-8eb7-4858-be0d-c3934c25ca74.png

马家辉

《好好读书》可谓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名著解读范本。每部经典,先有一篇导读介绍作品内容、背景等必要知识,帮助读者熟悉作品,再由四位名家从多个维度深度解读。他们导读推荐的作品题材广泛,也反映了各自的眼光和审美。麦家导读了《老人与海》《朗读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红高粱家族》《解密》《包法利夫人》,苏童导读了《我弥留之际》《城堡》《霍乱时期的爱情》《黄雀记》《小王子》,阿来导读了《寂静的春天》《光荣与梦想》《非洲的笑声》《河上柏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马家辉导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倾城之恋》《长恨歌》《龙头凤尾》。通过对20部经典名作的文本解读,名家与读者探讨大师们的写作技巧,教读者该读什么经典、如何读懂、写什么故事、如何写作。在文学解读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四位大师对写作技巧的指导。他们从专业写作者的角度,深度剖析创作手法,既不晦涩难懂,又不泛泛而言,而是以通俗的语言传达出独到的理解,适合每一位读者和想要提高写作水平的人。

b1597139-ba45-4557-9963-198ec8854f44.png

麦家

关于阅读,关于读书,作家们有着一致的态度。麦家曾说过“人应该有幻想,有创新的才能,尤其是创新自己的生活,才能不被现实社会吞没。现实生活有时会忽视人的内心,而只有阅读才能打开内心。”另外,他还认为:“现在很多阅读是功利性的,是为了工作去读书,读的是工具书。”他建议年轻人:“毕业后仍然要有‘读闲书’的习惯。在人生道路上,‘闲书’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读了不会当场见效,但是必然有它的用处。”

QQ截图20180816170631.png

苏童

苏童则说:“读书是我最大的积累,没有第二种选择。”马家辉曾把阅读比喻一场妙不可言的旅行:“阅读是人与书,与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般,美好不下于旅行。”阿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读书观,他说:“我阅读是随时随地,只要有条件,是每天一定要进行的事情。甚至,如果哪天有事情,阅读计划没时间完成,我宁愿将正在进行的写作暂时放下,也要把书读好。坦白说,写作有的时候更像是本职行为,而阅读则主要是跟自我的灵魂有关。”


 采访 

麦家:我和几位老友愿意陪伴和激励年轻人读经典

受访人:麦家(作家)

采访人:张颖(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约撰稿人)

您以小说家、编剧著称,像大家熟知的《解密》《暗算》《风声》这些作品掀起了中国谍战小说的热潮,《好好读书》与您以往的作品类型非常不一样,您是怎么想到做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呢?

我看了大量的书,我觉得自己这辈子就是书堆起来的,高度、厚度、用途、前途都是书给的。人的一生就是交出去,我交给了书,书交给了一个我乐见的自己,围着文学转:阅读,写作,交相辉映。围着文学转就是围着人生转,文学不是专业,文学就是人生,需要救赎,需要完善。文学拯救了我,也完善了我,这一点有深切体会。我不认为这是我的特权,它应该也属于所有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表达自己,也摆渡那些爱自己的人,希望他们能通过文学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美好,在阅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尤其是年轻人,在阅读中沉下心来,成长起来。

《好好读书》是您发起、联手其他三位老师:苏童、阿来、马家辉一起合著的,您当时策划这样的作者组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我邀请的三位好友,有两位拿到过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没有拿茅奖的马家辉,是因为人在香港,如果在内地,他的第一部小说《龙头凤尾》应该也可以把茅奖收入囊中,它迄今已经摘取台北书展大奖等12个文学奖。作为资深作家,其实我们首先是资深读者,我们在阅读中沉累了大量经验,希望能分享给大家,尤其是年轻人。

客观地说,现在阅读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大部分人的阅读我觉得是一种浅阅读,浏览性的、碎片化的阅读。这次我和几位老友联合打造这本书,既是对自己文学过去的某些总结,也是为了和年轻人分享一些我们对文学经典之作阅读的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不能一昧满足于浅,也不要害怕深,浅了就薄了,有点深度其实是一种硬度,一种钢性,年轻人总归是需要的。

其次,阅读总的说是一种娱乐、一种放松,但有时阅读需要一把钥匙,尤其是经典名作。这本书其实是给大家磨的一把步入经典、享受经典的钥匙。我们不想把《好好读书》作为一种刻板的教科书,它是要有趣味性在里面的,要让大家知道,大部头的经典名著读起来也并不是那么费力,而且,对于读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段时间,我的时间都消耗在拜读浩繁的经典名著上,就像一个胸怀天下的武林新手,浪迹天涯,只为结识各路英雄好汉。想着还有那么多山头没有拜过,我不敢轻易出手——不用说,我是胆小的。换句话说,我因为胆小而有幸认识了不少英雄——仿佛我认识他们就是为了壮胆。现在我想拿它们来壮年轻人的胆,给他们我的体温,然后拥有自己的体温。我们年轻过,我们知道年轻人需要什么,需要照耀和温暖,需要陪伴和激励,我和几位老友这次做的就是这事:陪伴和激励,和年轻人互相陪伴和激励。

《好好读书》解读了20部经典名作,解读得十分精彩。但在当下的快餐文化里,大众更习惯用手机、电脑进行碎片化阅读,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选择书单、如何更好地阅读这些经典名作呢?

比方说一天以三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来说,我觉得你可以拿一个小时浏览性阅读,掌握资讯,甚至猎奇、追求刺激,都没问题。但不能止于此,止于此你就成了消费品,最后可能滴水不剩。你消费的同时必须要有吸收,做容器,有容乃大。这时就需要你去有一个小时的深阅读,把自己拓展延伸开来的阅读。这种阅读最保险的就是去读经典名作,它们是被时代和时间大浪淘沙一样淘出来的,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名至实归的。然后还有一个小时应该去重读,回头去读被你挑选出来的一些作品,边阅读边琢磨,这样内心就会有沉淀,否则你老是浮光掠影的阅读,不思考,不沉淀,慢慢地你内心就空洞了,人就轻了,容易被风吹倒。经典是种在时间里的大树,大树底下才能才好乘凉,墙头草只会迎风吃雨,最后被大风刮走。 

可以谈一谈您关于读书的看法吗?您认为“好好读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好好读书,其实很简单,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条件,只要你静下心来,沉浸到书里,但阅读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人的一生只要精读50本书,就能安身立命。精读50本书,意味着你至少要读500本书,精读的书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其实读书有两个过程,一个是初读,就是淘汰书;还有一个过程就是精读,当你好不容易发现一个作家或一本书是和你心心相印时,这样的书就应该反复地读,因为每一次阅读你都会有一种更好的发现。

一本书,如果你读了以后读不下去,就丢掉它,不要硬读。读书是个娱乐的过程,千万不要把它当做义务、学习任务,一本书它能够让你内心放松下来,能够让你心里甜蜜起来,你就读下去,没有这种感受不妨把它丢掉。但我相信你丢了一本又一本,按照数学概率来说,大概30本吧,必然会出现一本书和你心心相印的,这是我屡试不爽的一件事。像谈恋爱,不要妄自尊大,指望一见钟情,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多谈几个总会有爱人到你身边的。 

对于年轻人,你有哪些阅读建议呢?对于想要从事创作的年轻人,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

经验多了就没用,给一条吧:世界很大,但书最大,因为书能让我们长大,让世界变小。

如果你想当作家,补一条:阅读是写作最好的准备,写作是写作最好的老师。

QQ截图20180816165620.png

《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著/磨铁图书策划、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8月版/48.00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