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娅来了》——暑假孩子的精神良伴
姜林静(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奇境译坊德语团队指导老师,“米娅来了”系列翻译团队组织者) | 2018-08-29
收藏
摘要: “米娅来了”系列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很少以所谓“长者”身份对书中的孩子指手画脚,尽管没有刻意添加大道理,却还能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在给小读者带来快乐的同时,告诉孩子前路的生活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从中得到学习和成长。

QQ截图20180829170429.jpg

“米娅来了”系列2018年5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阅读是一种极其私密的仪式。记得我读中学时,上海的夏天不像现在这么炎热难耐。一到暑假,便把凉席铺在地上,捧着书看上一天。《骑鹅历险记》《我是猫》《绿山墙的安妮》《小妇人》都是在那时候读的,这些童书中的人物在我的幻想中飞翔,成为夏日最好的朋友。饿了就拿出妈妈放在冰箱里的西瓜,一边看书一边用勺子挖西瓜吃。一页一页,一勺一勺,似乎每天都能听到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在成长时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音。

然而,这样的文学并非仅仅为童年与少年期准备的。德国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ästner)曾说过:“只有在人格成熟的基础上葆有童心,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于是这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男人,在德国历史上最灰暗的时代,为儿童、少年、青年、成年,写下了多部经典的青少年小说——例如《埃米尔与侦探》(1929)、《飞翔的教室》(1931)、《小不点和安东》(1933)、《两个小路特》(1949)。这些作品,如今都成为德语文学中的经典。

在创作儿童文学和青少年文学时,女性作家有其特有的细腻和温暖,因此在这个领域也尤其出色。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施皮里(Johanna Spyri)笔下的那个生性善良、热爱自由的小女孩海蒂,让多少读者跟随她一起在阿尔卑斯山的大自然中欢畅奔跑;瑞典女作家林格伦在给患病的7岁女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创造了“长袜子皮皮”,有又多少读者与这个大胆又幽默的红发姑娘一起经历各种传奇与冒险;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Lagerlöf)让多少小读者与骑着大雁的小男孩尼尔斯一起在旅途中逐渐改掉了各种调皮捣蛋的毛病,这部包罗万象的童话小说《骑鹅旅行记》也使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当然不可不提的还有英国女作家J·K·罗琳与她那红遍全球、让无数大小读者魂牵梦绕的《哈利·波特》系列。

读者手中的这部“米娅来了”系列,同样出自一位女作家。作者苏珊·菲尔舍尔(Susanne Fülscher)从十二岁就开始写作。在成为自由作家前,她曾为报社写过文章,还在一所中学教授过法语和德语。读者可以清晰感受到她对孩子怀有的爱与尊重,她并没有提前设定要将人物在作品中教育或打磨成什么模式,而是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生活经历、个性和特点。我们也就不由自主地被她笔下那些有着古灵精怪的小心思和坚定不移的热心肠的女孩子们所吸引。

QQ截图20180829170358.jpg

“米娅来了”系列作者 苏珊·菲尔舍尔

“米娅来了”系列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很少以所谓“长者”身份对书中的孩子指手画脚,尽管没有刻意添加大道理,却还能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在给小读者带来快乐的同时,告诉孩子前路的生活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从中得到学习和成长。米娅和她的朋友们,虽然略带叛逆还爱闹腾,却都是拥有自己的观点、梦想和思考的“小大人”,他们相异又相亲。读着读着,就常常觉得这些生机盎然的孩子们就在一边乐呵呵地冲着我们笑。而他们的故事虽令人振奋,却也时常发人深思。家、友谊、爱情,这些都是会伴随我们一生的课题。作者涉及的一些问题甚至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例如“米娅来了”系列第五册中写到“父母离异”的问题,第六册中写到“同父异母兄弟姐妹”的问题,第十册中讲到米娅的奶奶“再婚”的问题。德国的孩子如何面对这些变化带来的烦恼,对于在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孩子,同样具有参考和教育意义。

 QQ截图20180829170408.jpg

“米娅来了”系列各分册

正是因为这种真实性,使非“目标群体”的成年人,也能够被带入米娅的世界。小说中的很多桥段都能让阅读此书的大人回想起了儿时相似的情景:纯真的友谊、青春的迷惘、爱情的萌芽……而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好似真就是儿时的伙伴,我们可以切切实实体会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一本优秀的童书不仅能把孩子带入成年,也会吸引已经成年的孩子。也难怪菲尔什的作品如此受欢迎,至今已被翻译成各种外语,让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分享着米娅的喜怒哀乐。

这套“米娅来了”系列作品的翻译也很有意义。整套丛书共十册,由复旦大学德文系的十五名本科生、研究生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共同翻译。同学们虽然多是文学翻译的新手,但与经验丰富的翻译家相比,他们更拥有翻译童书所需要的满腔热情,他们年轻跃动的心,也更接近书中小主角活泼清亮的性情。在审稿过程中,我常常为他们的翻译拍案叫绝。译者们在保留德语原文的陌生感和新鲜感的基础上,也十分注重中文表达的生动流畅,而且适当采用了“译者注”的方式,引导读者更好地进入德国的文化背景。为此要感谢十六位小译者的辛勤工作,感谢复旦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在审稿过程中给予我的大力帮助,感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对这个翻译团队的信任,也要感谢“奇境译坊”提供这次锻炼和提高的实践机会。

作者菲尔舍尔说,她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儿童和青少年对生活的热情。对她来说最好的赞美就是,如果有孩子告诉她,她的书让他们变成了书虫,甚至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我想,作者的愿望在中国已经部分实现了。因为翻译就是一种再创作,而我在审稿过程中也确实在文字中读到了小译者对生活的热情。很多小译者告诉我,他们在阅读和翻译这套丛书时也寻找到了他们的宝藏,获得了纯净的快乐,也希望这种快乐能通过译作传递给中国的大小读者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