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能给出版带来什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李丽萍 | 2018-09-20
收藏
摘要: 整本书阅读、阅读课程化伴随统编教材使用量的全面推进,对于出版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商机的发现从来都不是偶然的。2016年7月,岳麓书社子公司长沙潇岳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蔡晟在盘点时发现,原本销量一般的《儒林外史》从假期到开学后竟然销量猛增,达到了之前的10倍以上,甚至库存书全部售完了还不能满足需求,多次进行加印。对于这种瞬间销量猛增的产品,有着多年出版从业经验的蔡晟立刻就“警觉”了。经过市场调研后她发现,《儒林外史》成为语文教材中名著阅读单元必读图书内容,也就说这本书进入了语文教科书而不再是过去的“课外阅读书”。类似的情况还有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同样在京东等网店突然成为爆款书。背后的原因亦是在2017年全国八年级开始使用的语文统编教材中,被选为纪实单元阅读教学的必读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与2001年开始的“新课标课外阅读必读书”热潮不同,此次入选的图书在统编教材中是进入课程中的,而且要求学生整本书阅读。简单说就是使用统编教材的学生要读名著,而且要整本读。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王本华介绍,早在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并附录“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难度大、考试评价跟不上、对其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等原因,没有很好地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此次统编新教材在编写时,以温儒敏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对名著阅读课程化作了有益的探索,使名著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产生了新语文教材“名著阅读课程化”的重大变革。

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全国统编后,毫无疑问,语文教材的影响力最广,伴随语文统编教材的逐步推行使用,新教材所倡导的整本书阅读和名著阅读课程化,进而出现的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图书,被选中如《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等都乘势实现销售高潮。

整本书阅读、阅读课程化伴随统编教材使用量的全面推进,对于出版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这不是仅仅被选进教材的图书的利好——随着新教材理念的推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出版业才是最重大的利好。

整本书阅读 让语文阅读从“量”到“质”

统编语文教材这次的变动不可谓不大,其中,最重要的变动要属对阅读的整体设计和编排。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在多个场合称,新教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读书为要”“专治不读书、读书少”。这种理念在新版教材中整体结构、细节设计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王本华认为,新的教材实现了“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构成的双线组元结构,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的创建,从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的阅读能力培养理念的有机整合。”最为明显的是,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快乐阅读吧”“和大人一起读”模块,中学语文教材中则有“名著导读”等模块。

其中,初中每本教材都推荐了2本必读书目,每本必读书目对应推荐2本自主阅读,还有课外阅读推荐图书。也就是说,初中每个学期都有6本指定阅读图书(见第3版附表)。如七年级上的教读图书为《西游记》《朝花夕拾》,自读图书为《湘行散记》《白洋淀纪事》《猎人笔记》和《镜花缘》。必读书也可以叫作教读书,老师会在课堂中教学生运用一定的技巧完成阅读,自读图书鼓励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完成自主阅读。还有课后阅读图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培养阅读技能。 

新教材理念的变化推动着一线教师开始探索如何开展阅读课程。北京四中老师王迪就提到,以《三国演义》为例,师生在阅读这本书时经历了暑假的自由阅读、开学后的教师导读和师生共读阶段,最后达到运用所学自己阅读,拓展阅读的阶段。整个阶段是教师逐渐放手,教会学生读、激发学生读的过程,王迪把这场精心设计的阅读历程称为“目送”。

相关出版机构纷纷利用自身资源提供培训交流的平台。从2018年4月20日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联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面向全国中学生发布“名著阅读创意成果征募令”,活动的受欢迎程度超出了人教社的预想,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里,人教社就收到了上千份作品。

8月底人教社还专门召开“人教社名著专家研讨会暨教学观摩大会”,分享了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和感受。整本书阅读的倡导,让学生从追求阅读量转化为追求阅读“质”,注重的是“法”的训练,让师生必须沉下心来研读书本内容,而不是只记“枝叶”。

名著出版市场再起波澜

在教育领域之外,语文整本书阅读产生的新势能已经开始在出版业释放。与“统编语文”相关的图书大量出现。其中,拥有名著版权经营优势的文艺类出版社和与终端学校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出版社占了先机。

作为教材的出版方,人教社积极跟进,推出了“语文同步阅读系列丛书”“语文素养读本丛书”“快乐读书吧丛书”“课文作家作品系列”“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初中)”等。其中“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初中)”以统编教材推荐篇目为依托,以原汁原味的名著文本为核心,同时主要由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执笔,为名著阅读教学提供方法、路径、检测工具等,力求破解长期以来困扰中学师生名著阅读教学的难题。丛书中课程化的内容包括:走近名著、阅读建议、精读展示、自我测评、资料链接等。

长江文艺出版社策划的“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丛书”可以说是最早推出的为统编语文阅读书目定制的图书。在统编教材还是部编本教材时,长江文艺社就发现了新教材可能带来的商机,重新整理了推荐书目中该社拥有的自有版权图书,积极联络其他图书的版权方,取得名家名注名译的授权。在每本书前,出版社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专为每本书写了一篇导读。在书后,邀请湖北省各大中学名校的语文教师撰写精辟讲义,为中学生进行全文辅导阅读。这种先发优势让长江文艺社在2016~2017年分到了很大一杯羹。2018年这种优势虽然有所减弱,但是市场反响仍然不错。

作为老牌的文艺社,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2001年改版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十几年来历经4次改版及修订,截至改版前,累计发行量8000余万册,发行码洋突破15.5亿。

在新教材投入使用后,人文社决定重新整理出版“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介绍,这个出版项目是人文社2017~2018年的一个重点项目,几乎所有部门都参与了。光编辑部方面,就涉及古典文学编辑室、外国文学编辑室、现代文学编辑室、当代文学编辑室、教材出版中心等。责编也涉及多人,人文社因此设立以社长为总指挥的项目组,项目组汇集了总编室、编辑、排校、美编、质检、印制、发行、策划团队,定期召开沟通会议,实现了各环节稳步推进。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副主任陈建宾介绍,在此次修订中,该套丛书收入了138种图书,并且对所有文本都进行了重新校读。图书的版式有了大幅改进,书的“颜值”更高。开本变大,由原来的大32开改为小16开。为保护学生视力,字号增大,行距更加舒朗,看着更舒服。封面重新设计,颜色更明朗清新,风格更鲜丽活泼,更契合青少年读者的审美趣味。

浙江文艺出版社今年8月正式推出“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虽然错过先机,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并不认为就错失了良机。她说:“这套书的分量很足。”浙江文艺社在策划推出之前,进行了大半年的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一线调研,尤其是来自广大师生的名著阅读教与学现状,了解其痛点和难点。针对调研信息,进行了针对性的策划。她说,浙江文艺社注重权威经典版本。对于单行本,会对版本精心斟酌,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版本,如《镜花缘》以1888年上海点石斋《绘图镜花缘》为底本,并参校了其他底本。选本则不惜重价,邀请作家本人或者资深研究专家进行选目选篇。译本追求名家名译,不删节不改写,全本精译。

与其他推荐书目丛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浙江文艺社邀请一线名师对每种书都编写了由6部分组成的“阅读力养成指导方案”,即点击名著、时间规划、专题探究、旁批点注、阅读测评、阅读拓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训练。作为新教材改革的先行省市,浙江省从2016年秋季就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开展阅读课的经验也更加丰富。在市场调研时,王晓乐发现,开展名著阅读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而不是放任自由。方案的设计既是针对学生也是为老师服务。大字版、米黄纸质、双色设计都让这套书更适合学生使用。目前,浙江文艺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铺货。

远期利好更值得关注

名著整本书阅读在激活相关出版市场的同时,也让“潜藏”的市场乱象显现。热门版权费一路飙升、公版书低质重复出版、低折扣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让师生、家长购书时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家长反映,同一本书小学和初中老师要求购买的甚至是不同版本,这无疑不利于市场的长远发展。

出版业对于整本书阅读以及阅读课程化带来的影响和资源的研究、挖掘仍远远不够,还只是停留在相关推荐图书的出版上。事实上,名著整本书阅读释放的势能显然不止于必读图书的重新整理出版,从长远来看,整本书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种转变带给出版业的商机至少还包括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教学变革、考试培训、阅读付费产品的生产和开发。这意味着要取得更大的市场最终还是得靠策划和打磨能力,紧盯着稀缺版权的做法并不会持续太久。

可以预见,随着2019年统编语文教材在义务教育所有年级投入使用后,新语文给出版业带来的利好将会更加值得期待。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