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负春光好读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 2018-04-10
收藏
摘要: 春日迟迟,阅读,从诗歌开始。

 自1999年始,每年的3月2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世界诗歌日”,旨在推广诗歌的创作、阅读和出版。诗歌对中国人而言,是文化之根与魂。读诗、写诗,并非是“小众文化”,而是大众生活中最蕴含诗意的那一部分。春日迟迟,阅读,从诗歌开始。



3月,读诗的季节


文学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4月4日晚,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落下帷幕,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的文学硕士,一举夺魁。外卖小哥爆冷胜出,让不少人惊叹:心中有梦,便有远方,在眼前“苟且”的生活中,“口袋”里的诗歌竟有如此力量。

  诗歌还是一种宿命。正如“草根”诗人余秀华2014年横空出世的时候,很多人以为她会是过气的网红;但如今,她已经有3部诗集先后出版——《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我们爱过又忘记》,并销量颇佳,深受读者欢迎。其中,《摇摇晃晃的人间》日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精装典藏版,共收录其精选作品近170首,新增成名以来新作30首,主题大多有关爱情。如果说“外卖小哥”在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温度,余秀华则拄着诗歌这根铁拐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行走,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在诗歌的世界,寻找生而为人的平等与尊严。她的诗中,有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生命力,有大胆而清新的想象和刻骨铭心的爱,让她得以在泥泞中仰望星空。《收获》杂志近期也发表了余秀华的自传体小说《且在人间》,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成年人在生活中苦苦寻觅诗意,儿童却是天生的诗人。“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纸币在飘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算钱“,“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这些脑洞大开、让人惊叹的句子,均来自由果麦文化策划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孩子们的诗》,这些“3~13岁孩子”创作的诗,语言看似简单,却真诚、灵动,击中人心。也因此,《孩子们的诗》从去年一直火到现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嘉宾郦波的新作《唐诗简史》(学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版),还是诗人西川强调自己“以非唐诗研究的专家,而是一个诗歌写作的实践者身份”写作的《唐诗的读法》(活字文化策划、北京出版社2018年3月版),都在以各自的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今人如何读唐诗?西川引领今天的读者重返历史现场而非仅仅通过“抒情”去学习如何读懂唐诗,并将唐诗如何“创造秘密”带回当下,为新诗创作和阅读提供参考。郦波也强调从历史现场出发,他在书中选了52位唐代诗人,每个人选一首诗进行解读。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和他们的诗以及他们的生命轨迹和人生感悟,回望那一段盛世年华,触摸到华夏文明的精髓所在。

  站在新诗百年的时间节点,我们还能看到不少见证和展示时代之作。譬如《中国桂冠诗丛·第二辑》(磨铁读诗会策划、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版)日前出版,收入韩东的《我因此爱你》、杨黎的《找王菊花》、潘洗尘的《燃烧的肝胆》、唐欣的《母亲和雪》,以及阿吾的《相声专场》。在其策划人、诗人沈浩波看来,这些优秀的新诗诗人的诗歌中有诚实、真挚、朴素的内心,有尖锐、先锋的艺术立场,有自由而现代的艺术精神。从他们的诗中,不仅可以窥见其个人生命和情感的历程,也能窥见中国社会这几十年来的变迁。

  关于诗集,近期值得一读的,还有诗人废名的诗集《我认得人类的寂寞》(新星出版社2018年3月版),由学者陈建军编订,以废名生前自编的诗集《镜》稿为主体,展现了废名诗歌的原貌。以及被称为“深沉的异化哀悼者”、影响一代美国诗人的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的《我们生活的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收录了斯特兰德前半生6部重要的诗集,辑录108首他诗歌生涯中的名篇。

  眼前有景,心中有诗,无论是读新诗,还是古体诗,诗意都可以为读者的人生提供滋养。而写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诗人海子,虽然已经走了29年,但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明亮的诗歌底色,依旧慰藉着我们的心灵。

  逝者,他们如流星陨落

  在4月这个最残忍的季节到来前,他们的离世如流星陨落,划过星空,也代表着时代正迅速翻页。

  作家李敖3月18日因脑癌病逝,享寿83岁。李敖曾是一代人的反叛偶像,又是誉谤满身的争议人物。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一往直前、二入牢狱、三头六臂、四面树敌、五花八门、六亲不认、七步成章、八面威风。在去世前,李敖刚出版最后一本自己在80岁时写的自传《李敖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

  次日,一代“诗魔”洛夫在台北病逝。洛夫是有独特风格、表现手法繁复多变的诗人。其不仅是我国台湾现代诗的领航人,大陆首届“李白诗歌奖”就由他的《洛夫全集》获誉,他的诗歌《漂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日前有新书《洛夫诗歌演诵集》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近期发布,由洛夫与演诵艺术家胡乐民携手打造。书中节选了洛夫《唐诗解构》和多首对话古人作品,用现代人的视角解析重构,不啻于一场跨界合作。

  3月31日,中国小说学会会长、文学评论家雷达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对于这位新时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文学界人士纷纷追忆与缅怀。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就评价说,“除了雷达,我们很难找到一位批评家,他的批评生涯几乎贯穿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直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而且在这四十年来,雷达始终处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前沿,始终引领新时期文学批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的发展,始终处于中国文学漩涡之中心的位置。”

  雷达不仅是一位真诚有担当的文艺评论家,更一直将关注和扶植青年作家和评论家当作自己一大要务,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超级星探”。譬如路遥、贾大山、莫言、麦家等很多重要的作家作品都是他发现并评论推介的。

  雷达一直笔耕不辍,保持高强度的阅读量和敏锐的观察力。今年年初还出版有《雷达观潮》(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月版),以他近年开设的“雷达观潮”专栏内容为主体,收录了其对“长篇创作中的非审美化”、“代际划分的误区”、“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并精选了对汪曾祺、莫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评论,以及他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现实主义冲击波”等问题和现象的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如今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雨历程,雷达已逝,但我们需要像雷达一样的文学评论家,既是鉴赏家,还是思想家。正如雷达在人生的最后一本书《雷达观潮》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力求做到,人虽然老了,思想尽量不老化,甚至要有锋芒;要求自己决不炒冷饭、说套话,要使这些文章密切结合创作实际,提出一些真问题、新问题。”如是,才算得上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档案存档。



当蝴蝶扇动翅膀,谁是赢家?


■王 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约记者)

  社科类

  当下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弥漫,引发全球高度关注。今年3月以来,美国多次对中国进出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也相应采取反制措施,发布多项加税产品清单。面对美国的持续“宣战”,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均表示,将毫不犹豫、立刻进行大力度的反击。

  贸易战没有赢家,普通老百姓也难逃各种“蝴蝶效应”。当我们谈论当下的美国,要谈论什么,美国人自己又是如何看的?

  我们或许可以从今年3月出版的一系列社科读物中寻找到答案。如今的美国已经选择了一条保守的贸易保护主义之路,美国向保守主义和本地主义的转向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才开始的吗,究竟是哪些美国人投票选出了特朗普?美国地缘政治专家罗伯特·卡普兰在《荒野帝国:走入美国未来的旅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1月版)中,通过两年来在美国及周边的一场文化考察之旅,透过政治与文化的视角,作家思考美国社会和历史的变革,发现了一个在种族、阶层、教育、地理上充满了区隔和断裂的美国。在这里,财富在迅速增加,但贫富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这个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正在缓慢而不可逆转地蜕变出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

  贸易和经济相互依赖能降低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但相反的情况也会出现,即在经济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各国间也可能产生危机或爆发战争。在《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3月版)中,弗吉尼亚大学政府和外交事务系教授戴尔·科普兰考察了大国间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的关系,通过分析日俄战争、中日战争、德国的霸权战争、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冷战,以及19世纪欧洲大国间纷争等过去两百年来有关两个或多个大国的危机和战争等,提出“贸易预期理论”,认为对两国间贸易前景悲观或乐观的预测,很大程度决定未来两国关系走向。

  事实上,自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美国就开始了一场“反恐战争”。美国战争文化重新升腾,它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想要强调自己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战争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3月版)就以该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美国战争思想和军事文化对该国政治、外交、社会的渗透和深刻影响。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副教授戴维·M.里奇则在《美国政治的转变:新华盛顿与智库的兴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中,对华盛顿智库展开研究,探讨了美国的总统执政权力的日益独立等政策话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产业链其实早已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世界究竟是何时,以及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把视线放到历史长河中。在《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版)中,彭慕兰、史蒂文·托皮克两位学者以贸易为线索,通过市场准则形成、运输、暴力经济学、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主题,将世界体系分析与地方研究的观点结合起来,展现了6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及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可以说,是贸易打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

  就在美国发动与中国的贸易战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对俄罗斯展开新一轮的外交“围殴”,以“俄前间谍中毒案”为由,驱逐一百多名俄罗斯外交官。要理解今日之俄罗斯是如何形成的,《华盛顿邮报》记者戴维·霍夫曼的《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3月版)值得一读。俄罗斯是由多个寡头塑造的,权力推手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些寡头联手,直到最后把苏联变成今天的俄罗斯。作者将俄罗斯政治权力架构和寡头之间的复杂关系条分缕析,生动详述这些寡头如何引领俄罗斯前行。

  让我们回到中美贸易战,从表面看,“贸易”是这轮争端的核心议题;但争夺行业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也许才是中美这两个大国的真正目的。伴随中国崛起尤其近些年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显然,坚持美国利益至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会坐视而不理。但在这场激烈的对垒战中,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当蝴蝶扇动翅膀,世界将会怎样?近期值得一读的社科书还有荷兰作家、《纽约书评》主编伊恩·布鲁玛的《创造日本:1853-1964》(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版),日本从传统岛国迈向现代国家,这一沧桑巨变不过用了一百多年,作家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日本如何成为现在的日本”。以及,《我们为何膜拜青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月版),这是一部对于人类“年纪”的哲学思考,探讨了西方文明中成熟与青春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与冲突;《古典世界的战争》(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版),这是一部关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兵器、战士和战争的战争艺术演变史的插图百科全书;《魔丸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版),讲述了一颗小药丸——避孕丸的故事,这颗药丸又是如何改变了世界,书中四位主人公的努力和他们身后支持者的群像,构成这本引人入胜的社会、文化、科学的历史之书。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