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里感受最本真的老北京风味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目木 | 2018-10-29
收藏
摘要: 10月27日,崔岱远携《京味儿》增订本在北京四合书院和读者见面,从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角度畅谈《京味儿》的诞生及成长。

ac6408e3-9b8d-4f00-8832-baa5cd652495.jpg

1027日,崔岱远携《京味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增订本在北京四合书院和读者见面,从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角度畅谈《京味儿》的诞生及成长。

崔岱远,一位地道的北京人,打小儿在紫禁城边儿的南池子长大,半辈子活动于四九城中,见识过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味儿,也经历了这些年的风俗变迁。他有着北京文化人的突出特点——会吃,会玩,也会聊天儿。看着北京越来越没有北京味儿,他也像很多老北京一样心急如焚。这些年他出版了很多本关于北京的书,包括《京味儿》《京味儿食足》《京范儿》《吃货词典》等等。近些年,作为北京阅读季推选的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他在各个图书馆、学校、书店面向公众举办了几百场读书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公众对日渐消逝的北京文化予以关注。他以一位老北京的身份,弘扬地道的京味儿文化,为这座他深爱的古都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树碑立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记住并认同老北京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如今要增订《京味儿》了,却发现很多本以为长存的字号已然不在,本以为不变的味道已经没了味道,本以为熟悉的店铺已经不知去向,本来想加进去的新店已是从生到死……下一个七年,《京味儿》里还能留下点儿什么呢?”这是该书作者崔岱远的困惑,更是促他思索的动因,《京味儿》增订本就在他对北京的这份割舍不得的牵挂中诞生了。

据悉,《京味儿》这本书2009年刚出版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样一本小众的小书,但是9年来不断加印,累计销量达6万余册,还在我国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而且出版了罕见的盲文版,足见这本书的阅读人群之广泛。很多读者反映原先的简装本都已经翻烂了。

应广大热爱京味儿文化的读者需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决定以精装形式出版增订本。新出的这一版增订本不仅增加了包括“四季吃花”“寒食换火”“五月节的痕迹”“什么萝卜赛过犁”等等大量新内容,还在装帧和封面设计中做出了新的设计。既体现了原书朴素、亲切、接地气的风格,也融进了新的设计元素,让读者朋友眼前一亮。新版《京味儿》版式精良,更便于阅读;用纸考究,轻便而有质感;装帧更显厚重,精装书便于收藏……在这一版中,作者还增加了台湾作家叶怡兰给《京味儿》繁体字版作的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张翕老师的读后感,作者还专门为这本增订本写了后记。

d5aa8876-f6ca-4358-8485-e10c803e81f6.jpg

《京味儿》所记录的,是那些唯有北京才有的,最地道的北京滋味。作者坦言,这本书中所要传达的,并不仅是这些吃食的正宗做法和吃法,甚至也不只是那些已经和正在消逝的京城的字号、规矩、实诚和雅致,更有一种北京人所特有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它们构成了地道的京味儿文化。

该书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顺序编排,从年头到年尾,串起来的不仅是一道道美食,更是一个个节令节日,一次次的幸福体验,一串串的的温馨回忆。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一道道菜的做法,让人垂涎三丈,还把涉及北京的掌故娓娓道来,更让人获得新知的愉悦。作者不仅提到了民间的家常菜,也涉及宫廷菜和下馆子的菜。在叙述中,作者尽量还原一道菜的正宗做法,按照作者的叙述,你甚至可以在家自己做出正宗的北京菜来。

除此之外,作者还以一道道菜为纲,点缀了很多小知识,比如在《煎鸡蛋容易吗?》一节,就把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煎鸡蛋,讲出了很多花样。在叙述了做鸡蛋的方法后,作者讲述了老北京煎鸡蛋“三不沾”的历史和做法讲究,甚至提到北京人凡是用蛋的菜不说蛋的习俗,蛋炒饭称为木樨饭,鸡蛋汤称为甩果儿汤,炒鸡蛋就称为熘黄菜,很有老北京的特色。

吃饭吃菜不只是饱腹而已,北京人吃饭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规矩。比如吃烤鸭的时候,应该把鸭头切下来一切两半,和两小片儿鸭尾巴上的肉一起码在一个小碟子里,以示有头有尾,上给这一桌最尊贵的客人。吃不吃无所谓,关键是透着一种尊重和礼貌。再比如吃爆肚的学问,就是要讲究“先鲜,再脆,最后嫩”的顺序。这样一种对人的尊重和礼貌,以及讲求顺序的秩序感构成了北京人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通过对吃的描述,作者也将一位位活生生的北京人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您在读这本书的那一道道美味的时候,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北京的大气、深厚和优雅。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