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图书与电影携手,我们在看什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 2019-03-05
收藏
摘要: 2月坊间最火的,当属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带来的大众科幻热。作为强势流行文化,电影为科幻打开一个大的流量入口,而故事的源头最终还是要回到文学中来。我们也因此期待国产科幻迎来新的纪元。正如电影《流浪地球》中所说,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从《流浪地球》和老舍中,发现传统中国

  

  文学类

  电影为原创科幻带来巨大流量

  “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作为一部国产“硬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2019年电影春节档的出现,不仅击败了同期的其他电影,迄今其44亿元票房成绩目前已位列中国影史票房榜次席。

  当中国观众在为《流浪地球》乃至中国的电影工业欢呼的时候,该剧原著作者刘慈欣在采访中将功劳归因于“国运盛、文运盛”。他认为是国家的快速崛起和现代化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刘慈欣给电影的打分很高,他认为这是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它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人对家园、土地的情感。对于原著,他谦虚地认为只是提供了一个背景,电影却是一次成功的再创作。

  电影的火爆,毫无疑问给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其热映首先全线带动了刘慈欣作品的持续热销。科幻诗人刘慈欣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宏伟大气、想像绚丽。以2015年获得美国雨果奖为标志,成为拥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之一。除了《流浪地球》,刘慈欣的其他作品迅速登上畅销书榜单。不光《三体》等纸质书在热销,其多部电子书也霸屏各大电子书榜单。

  一批本土科幻新星的作品也在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中国的科幻文学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幻创作中来,无论是题材、手法,还是想象力,都在不断拓宽边界。譬如既是科幻作家、也是物理学博士的刘洋创作的《火星孤儿》(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他从校园生活切入,带读者陷入一场匪夷所思的世界末日。小说的核心设定来自作者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他希望人们意识到,科学教育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质疑精神。科幻作家陈楸帆的作品《人生算法》(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版)以6个中篇小说直击当代人面对科技发展的核心焦虑。《AI迷航》(1~3)(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2019年版)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工智能失去控制,世界将会怎样?作者肖遥构建了一个机器觉醒、伦理混乱、文明重构的人机共存新世界。在这场浩劫中,主角程复始终守护着自己心中对于自由向往的火苗,梦想着推翻AI统治,带领众人重建人类文明。而由张莹创作的《灵语》(重庆出版社出版2019年3月版),则是一本高维空间与三维世界“互为因果”的科幻小说。主人公董菲最终选择“牺牲”自己来拯救人类世界。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标杆,不仅让原本小众的科幻走进了公众视野,还将引领更多的优秀国产科幻电影出现,刺激整个产业走向良性循环,并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带动科幻文学的创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产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期待以《流浪地球》为起点,有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涌现。

  纪念老舍,经典作家的再发现

  今年是老舍诞辰120周年,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是新中国首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也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作家之一和北京文化的杰出代表。民族精神蜕变和平民人物的命运,是其作品的两大主题。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影响深广,并广获国际声誉。学界、出版界和文学界,纷纷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学界对老舍的研究从未停歇,今年1月,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暨第八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以“老舍与中国传统”为总主题,下设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老舍与中国民间文化、老舍与中外文化比较等6个分论题。研讨会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语言大学、老舍纪念馆主办,来自海内外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位学者出席,并提交老舍研究学术论文近百篇,集中展示了老舍学术研究尤其是年轻一代学人的创新成果。

  一批关于老舍研究的最新的学术著作出版,如中国老舍研究会前任会长关纪新的《老舍评传(增补本)》(北京出版社2019年2月版)、张桂兴的《骆驼祥子(汇校本)》(齐鲁书社2019年1月版)等。其中,《老舍评传》上一次出版距今已经20年,此次推出的《老舍评传(增补本)》可谓是老舍研究的“集大成式”作品,新增了5万字及近20年来的最新学术成果。该书作者关纪新特别强调了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一个北京人、一个出身于老北京下层穷苦阶层人的特质,并以此作为老舍艺术创作的社会人文支撑点;并阐释了老舍在一生中始终坚韧不拔、充满人道主义特征的品格,以及老舍的笔触时时延伸到民族精神乃至民族命运的思考风格。

  老舍的诸多文学作品,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常销书,而他的代表作《茶馆》,也早已成为话剧舞台的经典剧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月下旬在首都剧场再度上演《茶馆》,延续和发扬老舍文学精神。《茶馆》作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此轮演出已是其在舞台上走过的第61年。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衰败为背景,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线索,老舍选择“茶馆”反映老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几十年的人事变迁。他曾说,“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三幕话剧中,诙谐幽默又饱含智慧的京味儿语言,让《茶馆》成为北京文化极佳的承载。而无数表演艺术家的塑造,也让《茶馆》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由老舍纪念馆等单位牵头承办的《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系列纪念活动已于1月13日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展开,并将展览至3月20日。此次画展以国画、油画、素描等方式,对老舍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街市背景做出艺术的解读和创作,并涵盖《骆驼祥子》等多个主题。伴随展览,还有专题讲座和北京地方戏种“北京曲剧”《龙须沟》《正红旗下》等剧目的演出。

  纪念老舍的最佳方式,自然是通过阅读去知其人,但无论是展览或戏剧或其他更多的方式,均以不同角度丰满了老舍这位文学巨匠的形象,让我们穿越时光,仿佛看到当年的北京城、城中的老百姓,发现作家的真性情以及作品永恒的生命力。


  人声喧嚣与静水深流并行

  关键词  学术不端  知网  历史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人文社科类

  我们为何需要“战上海”精神

  已经过去的2月是喧嚣热闹的,一边是逛博物馆成为新年俗,以故宫为首的全国数千家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推出上万场精彩活动,人们赶往故宫,跑到“博物馆里过大年”,过年变得越来越有文化感。

  另一边则是舆论激昂,一个在春晚小品中饰演警察的演员,成为全民学术打假的对象,并因这一学术不端丑闻,牵出高校的学术腐败。演员的一句“不知知网”在让他卷入舆论漩涡的同时,也让知网进入大众视野。对于知网的收费模式,学术机构和高校“苦知网久矣”,很多高校都出现过因为续订涨价过高,停用知网后又迫于师生需求再次重启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专家就此发声,关注知识垄断对于知识服务的影响。

  2月虽然纷纷扰扰,好书出版却如静水深流,闻喧享静。由军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统所著的《战上海》自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于去年年底出版以来,短短两个月,已重印1次,入选“中国好书”2018年12月榜单,位列当当网历史类新书榜前十。《战上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现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大上海解放史”。该书之所以“燃”遍神州大地,并获得良好口碑,在作者刘统看来,是因为“战上海”精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共产党人)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不被任何困难吓倒。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赢得了上海人民的拥护。几百万人团结一致,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

  《战上海》一书的生动之处还在于,作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种种举措。刘统在写作中,摒弃“着重于歌颂和宣传,重理论而轻情节”,通过真实历史告诉读者,共产党为什么赢,共产党是怎么赢的。

  通过刘统的史料梳理、细节呈现,我们能看到70年前没有现成的城市管理和经济运行经验的共产党人,是如何敢于探索和创新,毫无畏惧地和各方面的势力做斗争。70年前的“战上海”精神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念、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正所谓向历史致敬是为未来壮行,《战上海》选择以上海解放作为切入点,用“大解放史”的写法,把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深刻内涵写出来,使得该书的立意更高一筹,脱颖而出。

  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2月,我们失去了一位难得的百科全书式学者。2月24日,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李学勤先生离世。他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著有《古文字学初阶》《比较考古学随笔》等代表作。他一直倡导建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这一学科,使之与古代埃及的埃及学、古代两河流域的亚述学、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研究等学科等量齐观。作为“大家说历史”系列丛书之一,《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李学勤说先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月版),立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整体视角,以《百年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开宗明义,依次于总说和分说陆续展开对虞夏商周的论述,范围涵盖甲骨文、青铜器、简牍、帛书等方面,最后附四代、甲骨文、青铜器的课题展望,以及对读者的自修指导。

  2月值得关注的人文社科好书还有,孙骁骥的《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东方出版社2019年2月版),这位80后财经作家将中国人的消费放在20世纪的大背景下,帮助我们理解商品消费后面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各种复杂因素,建构了一部严谨却又不失生动有趣的20世纪中国消费史。

  公元六二九年,玄奘为寻求佛教真谛,横越亚洲展开一场史诗之旅。一千三百多年后,美国记者理查德·伯恩斯坦,追循玄奘足迹西行。玄奘西行,为解决“执卷踌躇、捧经侘傺”的根本疑惑;伯恩斯坦也试图解决自己的困惑,犹太人的身份,中年人的危机,沉默中的孤寂……与玄奘、与历史对话,他重新认识、发现了自己。这便是重走玄奘路、穿越中亚千年之旅的《究竟之旅》(新星出版社2019年2月版)。

  欧洲百科全书式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帕佩 撒旦 阿莱佩:流动社会纪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1月版)是作家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收集了其生命最后15年对社会万象的观察与思索,天马行空,妙趣横生,除却睿智的思考,犀利的评判,还有许多细微的自知时刻。书名出自但丁《神曲·地狱篇》,没有确切的含义,却令人联想起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契合这本书所包罗的天马行空的话题,也折射出了当下社会的流动本质。

  在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知识思想资源中,林语堂无疑是重要的。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钱锁桥写下的《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一书,是林语堂研究的重要之作。既还原出兼批评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语堂,又有对林氏海外生活、思想史的描述。

  2月值得一读的人文社科好书还有,学者金观涛的《系统的哲学》(鹭江出版社2019年1月版)、青年学者羽戈的《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乔纳森·萨姆欣的《甲骨文丛书·百年战争(第一卷):战争的试炼(全2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月版)等。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