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潜心20年新作《曾国藩传》日前出版

夜 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 2019-03-21
收藏
摘要: 《曾国藩传》是历史学者张宏杰写曾国藩的第6本书,也是他在20年多的写作生涯中,首次全面地描写曾国藩一生的作品。尤其书写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名臣曾国藩被誉为是具备“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圣人,被后世众多名人所推崇。近日,持续写作曾国藩20年的历史学者张宏杰再写曾国藩,推出讲述曾国藩一生功名事业和心路历程的《曾国藩传》,由航一文化联合磨铁图书策划,民主与建设出版社近期推出。

c045deb8-89f4-4b8a-8bfb-375d9fdfd65d.jpg

日前在西西弗书店北京来福士店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特邀嘉宾、畅销书作家马伯庸用“爽”来形容他的阅读过程,他评价张宏杰的写作能让读者看到曾国藩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政治家,或者是一个军事家,他是一个像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在张宏杰笔下,其做事的考量可能没有史料来支撑,但从前后的资料可以推定出这是最符合主人公心境的做法,这在众多的历史作品中殊为难得。

张宏杰自述其多年来之所以对曾国藩如此感兴趣,是因为曾国藩展现的“中国式力量”。他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比如在清代重臣中,他是第一个主张对洋人“以诚相待”的人。同时他也证明了传统文化无法突破的极限,总之,他让我们对祖先五千年来积累的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另外,从个人精神成长角度看,曾国藩也能提供力量。曾国藩起点极低,抵达的高度很高。他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但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因此,在张宏杰看来,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从曾国藩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史,了解晚清政治史和社会史。

因此,在阅读、写作曾国藩将近20年之后,张宏杰将以前关于曾国藩的拼图式写作和研究整合起来,以一部《曾国藩传》帮助读者了解曾国藩,并有所启发。本报记者近期就新书和写作采访了张宏杰,听他讲写作《曾国藩传》背后的故事。

 

4dc5d1f1-4573-440f-aac0-fc01cfc3118d.jpg

张宏杰

1972年生于辽宁。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畅销书《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问:如果从您1997年写历史散文《解剖曾国藩》开始算,至今您写曾国藩有20余年了。您为写作《曾国藩传》,从资料收集、写作准备、实地考证等方面来看,都做了哪些准备?

张宏杰:《曾国藩传》的诞生,可以说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在20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写得最多的一个人物是曾国藩。我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论文写的都是曾国藩的经济生活(后在中华书局出版“给曾国藩算算账”系列)。

《曾国藩全集》中的内容肯定都要熟读,相关的《李鸿章全集》《左宗棠全集》《胡林翼全集》《曾国荃全集》也都要掌握,还有比较重要的是我国台湾学生书局的一套包含10厚本的影印文集,实际上我的博士论文就是依据了里面他亲笔写的一份账单。

实地考证方面倒是做得比较少,主要就是曾国藩的“富厚堂”去了几趟。“富厚堂”这个地方我还是很喜欢的,它和一般旅游景点不一样,虽说是曾国藩故居,实际上他都没去过“富厚堂”,但它整个建筑的风格、布局,还是很好地体现了曾国藩的特点,因为这是他儿子和他弟弟主持建造的,主要是曾纪泽设计。从外表看非常雄伟坚固,但内里还是非常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既符合一个侯府的气派和规模,但是又体现出非常节俭的,耕读传家的作风。特别是后面把一个小长坡也包进来了,往山坡上走,里面有很多树,包括它后面那个墙,都是夯土墙,感觉就特别好,特别接近自然。

问:您想写一本什么样的《曾国藩传》呢?

张宏杰:我想让这本《曾国藩传》跟市面上已有的都不一样。朱东安的《曾国藩传》虽然写得很扎实,但是受阶级斗争史观影响的痕迹太明显,整个思路还是阶级斗争史观的思路。剩下大多是从成功学的角度去解读曾国藩的,也有很多把大量野史放在里头的。

我的《曾国藩传》,一是侧重呈现曾国藩个人心路历程,而不是对其生平和事件的研究式复原。二是对曾国藩的一生突出重点,而不是均衡叙述。尤其希望在别人注意得比较少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有价值的地方着重去写。比如“天津教案”,这个在别的传记里写得比较少,或者别的传记中写他是“汉奸”“卖国贼”,但是我认为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是他一生的光明点而不是污点。我想写一个与别人笔下都不一样的曾国藩。

问:关于曾国藩的作品这些年一直很热,大家通常都以励志的心态进行关注,他的进阶之路就像一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农村青年的奋斗史。但在您的作品中,写曾国藩很笨拙,写他经历了很多次挫折,比如他少年时代考了五次秀才都失败了。您研究曾国藩多年,您认为曾国藩异于他人之处在哪?

张宏杰:曾国藩一生其实得益于挫折,所以现在我们说,一个人的能力有一种叫做逆商,就是说我们除了情商和智商之外,还有一个逆商——逆境商数,是我们该如何面对逆境。那么像曾国藩这样的人,因为他实际上天资比较平庸,从小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所以他的逆商很高,他能够做到越挫越勇,肯于付出。挫折一般打不倒他。特别是多次考秀才失败,但是他锲而不舍,最终科举成功的事实,对他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教育,让他认识到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坚持到底,早晚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这一点,洪秀全和他形成一个很好的对比。洪秀全也是多次考秀才,但是考了3次之后,就精神崩溃了。但曾国藩能坚持到底。这实际上也预示了他们人生的成败。曾国藩善于把逆境化为动力。

问:曾国藩的第二次挫折,应该是中进士之后,到翰林院做了京官,发现自己的学问太浅,见识不够,这种挫败感让年轻的他竟萌生了退意。这样的挫折他是如何度过的?

张宏杰:曾国藩刚到北京做官的时候,确实也有挫折感。因为他作为一个湖南乡下的读书人,带着一口浓重的乡音,家境又那么贫寒,来到北京,见到那么多世家大族的子弟,那么多有学识的人,那么多名儒。所以跟人家一比,他确实是有一种自卑感,但是正是这种自卑感促使他立下了要学做圣人的志向。也是立志要对自己进行一次巨大的超越,这是他离家学做圣人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曾国藩最大的一次挫折,是在湘军非常艰难的时候,因为丁忧被解除了兵权,蛰伏了两年。这个挫折他是如何度过的?

张宏杰:曾国藩一生当中最大的一次挫折,就是咸丰七年被解除兵权,也正是因为这次挫折,他的为人处世、他的胸襟、他的性格实际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就从“申韩之术”转换为“黄老之学”,懂得“水利万物而不争”,胸襟更广,层次更高了。所以说曾国藩一生确实得益于挫折,如果没有这次挫折,他也不会像后来那样顺利地平定太平天国,做官也做到比较高的段位。

问:晚年的曾国藩有两大挫折,一个是剿捻不力,一个是 “天津教案”。所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这种大挫折,可谓毁了一生的英名,他是如何度过的?

张宏杰:剿捻失败,包括“天津教案”处理的结果,对他确实都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这两个挫折在他人生当中发生的都相对比较晚,所以那个时候的精力、体力都已经比较衰退了。这两个挫折,对他来讲负面作用比较大。特别是“天津教案”的精神打击,是造成他在六十岁出头就去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人修身,首先要有一股狠劲,立志改变自己,立定一个非常高远的志向,同时有恒心,有毅力,把这个事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坚持过程当中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公开,让周围的人能够监督自己,这是我的看法。

问:您在行文中并不完美化传主,这种对曾国藩的平视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张宏杰:在中国的古人中,我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最高的,我认为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正面的东西最多,负面的东西最少。但实事求是地讲,他也存在很多负面的东西,我也不避讳讲出来,比如他不让曾国荃把南京城里的老弱妇孺放出来,这实际上是非常残忍的。当然残忍的产生,一方面是他吸取了很多传统文化里“法家”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他实际作战的经历。他感觉作为一个“老长毛”,太平天国起义坚定的追随者,放出去之后会有很大的破坏性。这些我都认为应该写出来,这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我们写人,他身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这个人真实的组成部分,没有必要去避讳它,这才是历史的本分,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还原历史的真相。你不可能百分百地去还原它,但是你要尽无限可能去接近它。

问:写完《曾国藩传》,你现在的写作计划是什么?

张宏杰:现在正在写的书叫《中国史纲》,这个名字待定,计划20万字左右。主要写中国史,但以世界史为背景,对比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发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以世界史为背景,中国的很多东西就看得更清楚,所以现在在写这样一本书。

问:20万字能把这个事说透吗?

张宏杰:我尽量把事写得简练一些。我写曾国藩,把天津教案的部分和他“剿”捻的部分,分别写了10万字和6万字,但最后定稿的时候,我分别删成了2万字和1万字。用最短的文字,尽量简明的传达是最准确的。

 

 

92293937-a700-4170-a190-6871f2421325.jpg

《曾国藩传》张宏杰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1月版/68.00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