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光:食育传承中华文化
江玉婷 | 2019-04-22
收藏
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成长教育周波》专访《小学生食育》主编刘春光,了解中小学“食育”背后的故事。

  从“送给儿子的入学礼物”到“送给更多孩子的食育文化”,刘春光用《小学生食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付诸实践。据责编王迎兰介绍,这是国内第一套专门为6~12岁的小学生、基于一线教学实践编写的一套操作性强的活动课程,它的出版为“食育”走进我国中小学提供了可能。

6513eab9-9fa1-4a9a-ab2a-38ff1dc86182.jpg

  受访人:刘春光(《小学生食育》主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食品安全与功能学鉴定实验室主任)

  采访人:江玉婷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小学生食育》的写作缘起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倡“食育”?

  一开始,我没打算出书,只是想送儿子一份小学入学礼物。我从2011年开始动笔,这套书2018年出版。虽然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但礼物不会过期。并且,除了他,这套书还可以让更多孩子接触“食育”。

  提倡“食育”和我个人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1992年从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毕业后,我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所工作,主要针对健康相关产品(食品、化妆品、消毒剂和涉水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2005年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委托,我组建了公共营养师培训中心,这是国内最早创办的营养师培训学校。在编写教学大纲以及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营养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医学功底,在此基础上通过烹饪实践将美味与营养有机结合。目前媒体中有很多养生类节目所提出的理念可操作性低,实施效果差,甚至自相矛盾。其主要问题就是宣传者的专业水准不高,知识结构不全。因此,我认为需要给大众,特别是孩子传递正确的营养知识,建立科学的营养观。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不仅是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还是合理的进食模式和食物选择准则。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饮食文化。孔子提倡“不时不食”,这里既指食材的选择要按照时令,也指吃饭要定时。民间有“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的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与饮食相关的问题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均可找到答案。

  营养要从娃娃抓起,同时还要摒弃枯燥的学习形式,寓教于乐。所以,我尝试以食物为线索,以实践性活动为形式,综合营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发出这套面向小学生的“食育”素质教育读本。

  □《小学生食育》有哪些核心特色?

  《小学生食育》旨在面向我国6~12岁学龄儿童,在内容选择、风格展示、体例编排等方面突出中华特色。

  首先,《小学生食育》的内容突显中华特色。受《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启发,我在编写的过程中基本覆盖“五谷、五菜、五果”,删去了一些少见的蔬菜,考虑到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删去“五畜”。此外,书中还包括筷子文化、粒食文化等4个华夏饮食文化。

  其次,《小学生食育》的风格突显中国特色。全书图文并茂,所有插图均为国画。插画师赵传波耗时2年8个月,将古人的起居饮食勾勒得惟妙惟肖。每课引用的典故以先秦古籍记载为主,《礼记》和《黄帝内经》等著作思想贯穿始终。

  第三,《小学生食育》的体例突显中国特色。每课均由“启蔽开明、食经窥要、怀古鉴今、古礼撷萃、助学小行、节日节气”6部分构成。这套书以食物为线索,不仅丰富了学龄儿童的营养知识,浓厚了对食物的情感,更加深了对中华民族自然观和道德观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小学生食育》强调实践性学习。每课均有3项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传承饮食文化。

  □ 您认为学校该如何科学使用《小学生食育》?

  这套书按照2学年的时长来设计,学校可以一周上一堂课。理想的课堂状态是师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后教师抛出知识点,课堂气氛轻松,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观察,比如认识各类粽子、估算一斤蔬菜;再大一点的学生可以动手和面、腌制咸鸭蛋、煮饺子;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菜肴,比如西红柿打卤面、香菇油菜。书中有的实验需要教师演示,比如认识胃酸,因为实验用到的37%盐酸溶液具有腐蚀性。

  书中包含96个实践活动,其中64个活动适合在学校开展,并且活动的每一步都有实拍照片进行说明。这些活动均为原创,每一个活动我都实际操作过,可以保证实操性。关于烹饪部分,我专门请教了厨师,可以保证味道。希望师生可以动起手来,在日常饮食中传承中国文化,为儿童留存中国味道和中国记忆。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