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德利: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百科密码
江玉婷 | 2019-10-25
收藏
摘要: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成为了“阅读”与“实践”之间的“通路”,它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对书本知识过度关注而对体验活动相对漠视的短板进行了有益补充。

  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一年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即将到来。这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骤降、露水凝结成霜、草木凋零。

  此时,绘垂荷图、作树叶标本、学做柿饼,是齐德利带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节气活动。他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原创科普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总策划人,还是10岁女孩牙牙的爸爸。

 一门大数据科学 

  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细分为三候,以5天为一个跨度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在齐德利看来,二十四节气是一门大数据科学,并且具备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涉及天文、地理、气候、博物、数学、历史、文学、民俗、工程技术等领域。

  在大众的认知中,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似乎与“大数据”这样具有现代气息的学科相距甚远。但在科学家看来,这样的形容不无道理。为了恢复农牧生产,元朝在全国修建了27座观星台,科学家郭守敬历经多年编制出《授时历》,测算出一年的周期是365.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这一结果比目前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格里历(日历)早了300年,与现代科学测量出的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只差了26秒。

  “中国人拿捏时间是很精准的。”齐德利认为,正是因为这份“精准”,不论朝代如何更迭,干支纪年始终能保持稳定,这也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都设置了主管天象、历法的专职机构。无论是司天台还是钦天监,会看星象的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通过大数据积累,古人观察并记录下天体运行周期,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塑造了我国独特的生命哲学和时空美学。”齐德利解释道。

  更直观的是,与节气相关的温度、降水、风力、动植物直接和现代气象学、物候学、博物学挂钩,而测量、验证过程则与数学、地理、化学相关。四时流转中的风云变幻,为古人的情感体验提供了充沛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刘禹锡,还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岑参,他们道出的名句既是情语,也是景语,也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节气物候。

  据学者潘富俊介绍,我国描写植物的古诗词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基于庞大的文献资料和历史遗迹,气象学家竺可桢推算并绘制出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这条曲线也被命名为“竺可桢曲线”。“周初低一点、西汉高一点、明清五代又低一点”,齐德利边说边用手指在空中比划,“它不是一个点,不是一个现象,而是连续的一条线”。

  这条历时五千年不断的“曲线”来之不易,齐德利正为它的延续奔走。不仅如此,他还希望将这套观测方式能够推广到更多国家,让世界各地的人共同测量、记录,为地球留下一份“体检报告”。

 一本自然实践指南 

  2013年,5岁的女儿牙牙提出了“惊蛰是什么”的问题,父亲齐德利和母亲高春香决心慎重回应。他们发现市面上很难找到适宜儿童阅读的二十四节气科普读物,于是和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人员共同策划了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于2015年在海豚出版社出版。书中讲述了牙牙在乡下爷爷奶奶家的生活,以孩子的视角展示了四季更迭。在筹备的过程中,责任编辑王然请植物学家、动物学家、民俗专家针对图文一一校准。因儿时干过农活,插画师许明振、李婧落下的每一笔都带着童年记忆。

  这套原创地理科普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填补了市场空白,连续4年销售超过300万册,当当网读者好评留言60多万条,被评为“第4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荣获“文津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尤其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这套书的普及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更为重要的是,《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成为了“阅读”与“实践”之间的“通路”,它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对书本知识过度关注而对体验活动相对漠视的短板进行了有益补充。

  2018年,齐德利及中科知成团队开发的配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本》出版,这是对绘本的再升级。针对每个节气,团队单独设计了笔记本,包含节气美食、科学探秘、动物故事、农事体验、节气观星、节气物候、手绘节气花、民俗活动等固定板块。除了24册笔记本外,该系列还包含全年花期图、全天星座图、中国主要农作物生长过程图、24张手绘节气花明信片、8张全年观测记录统计表及“物候大闯关”游戏棋。

  每本笔记本都设计了亲子实践活动,比如立春时,面向南方能够清晰看到猎户座;依据风力表,可以在清明观测风向、确定风力;立秋时盛上一盆清水,再用一张白纸、一块平面镜“分解”太阳光……因为实践性很强,《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绘本及配套笔记本走进了江苏、山东、杭州、河北、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等300多所学校,成为教师开展自然实践活动的指南。

一所没有围墙的学院 

  没有围墙、可以移动、终身学习,这是齐德利对于二十四节气自然学院的定义。在苏州科技城智慧谷有一座占地4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在“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海豚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有专家对笔记进行点评指导;在互联网学习平台CCtalk,高春香开设了免费的节气阅读课程。2016年以来,沪江互加计划选用他们开发的图书及课程,作为精准扶贫项目输送到上百个县的上千所学校,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现在,团队把时间一半花在学校,一半花在新课程开发。“一方面把本地元素加入到校本读物中,另一方面帮助学校培养教师。”齐德利表示,他比较担心教师把“节气课”上成“语文课”,而忽略了数学、地理、生物。同时,他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平衡”,不要过于倾向地理,轻视了文学、历史。更令他担忧的地方在于,一些学校尚未认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课时和教材无法保障,离谈如何上好节气课还很遥远。

  今年10月,全新改版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绘本即将与读者见面,书中新增《我们这样学习节气》指导手册,详细记录齐德利一家以及当地学校——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4年来开展节气探索的实践经验和心路历程,并且免费提供了许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音视频学习资源,旨在让更多学校和家庭能够加入到这所没有围墙的自然学院。中科知成团队与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共同研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也将由海豚出版社出版。

  能够肯定的是,要学好二十四节气,孩子总要走出围墙。从家到学校有一条不到5分钟的小路,妈妈高春香建议牙牙的自然观察从小路两边的植物开始。牙牙写道:从立春到谷雨,我居然发现了很多很多的秘密。我发现,红梅、绿梅的花瓣层层叠叠,白梅大多数只有五片花瓣……这篇题为《我们都是节气的使者》的短文发表在《莫愁》杂志。一次,牙牙在攀登慕士塔格峰时,听了许多攀登者的故事,于是写下了“不管成功与否,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像牙牙一样,学习节气可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处处是教室,时时有教材,人人是教师,每一个人都是节气的使者。”说到这,齐德利提起了自己的母亲。那时天气预报未普及,每周六齐德利要骑自行车返校。出门前,母亲总要念叨着“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然后看看天,如果看到朝霞就会提醒他带雨衣。齐德利关于气象学最初的记忆来自于母亲,纵使她没上过一天学。

  从小齐德利保持着观察自然的习惯,后来成为国内丹霞地貌首位博士。更为重要的是,他享受观察带来的乐趣。在博士论文《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中,他记录了观察丹霞石墙的经历,石墙在阳光下按照“暗红——橘红——淡红——紫红——鲜红——黑红”渐变。“最令人痴迷的颜色仍然是下午时的夕阳红。”即便在论文中,他也难掩喜悦。

  或许,每一个孩子都有可待开发的潜能,然而生活中缺乏提出“白雪纷纷何所似”的谢太傅,于是少了许多“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