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特色之路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董 琦 采写/整理 | 2019-11-01
收藏
摘要: 大学出版社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脉相承,在学术出版、教育出版方面成果丰硕,是出版行业最有活力、最有特点也是最有竞争力的板块之一。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大学出版社在改善出版结构、增强出版实力、提高出版质量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

近日,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金鑫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丛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孙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阮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阳晓,东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新建,听听他们对于大学社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思考。

  王 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为实现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抓两方面:一是实施精品出版战略,二是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

  金鑫荣(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南京大学出版社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并始终如一贯彻“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丛 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首先抓根基:抓对于新时代的认识,抓对于7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抓对于学术出版、教育出版的认识。

  孙 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在外语教育出版生态圈中,外教社和作者、读者、教育机构、技术公司等外语教育各要素有机融合,更好地满足各方的业务和服务需求,实现共建共享、互惠共赢,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阮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提升出版主业地位的首要任务上来,加快推动与学校的战略合作,加深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持续挖掘优质出版主题,大力推出精品力作,答好新时代出版的答卷。

  阳 晓(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西南交大社要更加强出版内容、出版方向和出版特色的品牌化建设,力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铁学术著作品牌、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教材品牌、具有中国民航特色的飞行技术系列图书品牌,确保出版社能够持续、稳定、高质量地发展。

  张新建(东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实现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加强内容建设,做实制度建设,坚持队伍建设。为此,东南大学出版社保持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挺拔主业,打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施精品战略和现代化企业管理

  ■王 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出版业向市场经济转型、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等历次改革中,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2018年出版图书(含重印)5378种,其中新版1230种,再版200种,重印3948次,回款码洋12.42亿。华东师大社主抓两方面:一是实施精品出版战略,二是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以实现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

  实施精品战略即做“一流产品”。为打造精品图书品牌,华东师大社在图书品牌建立、选题策划、出版物内容和质量把关上对自身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即“回归出版本质,出版物需要具有传承价值和传播价值”。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是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要求产品有好的规划和管理,在人员和流程的管理上也要符合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

  华东师大社给自己的发展定位是“引领中国教育出版,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社给自己的第一个定位首先是“教育出版社”。2017年华东师大社建社60周年社庆之后,加快了在教育领域的布局,全面拓展、深耕教育出版领域,在教育出版选题策划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立体化的考虑,全方位、全品种、全覆盖教育出版领域,形成了从学前、青少到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产品线。

  华东师大社给自己的第二个定位是“学术出版社”。在学术出版物方面,华东师大社立足于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做深、做强优势学科,出版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学术图书。文、史、哲、心理、教育类图书是华东师大社的强项,不少类别图书在“中国高被引用图书”中学科排名第一。如《杜威全集》(39卷)是华东师大社花费十余年时间完成的学术著作,在《杜威全集》的基础上,出版社继续深挖资源,出版了更多维度的“杜威选题”学术精品。目前华东师大社还协助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展杜威相关理论的研究,成为国内研究杜威思想、出版杜威著作最多的出版社。华东师大社还配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出版了一系列古文字研究类图书,并屡获国家级大奖。如《中古汉字流变》(上、下册)获第2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中国文字发展史》(5卷)获第4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6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等。

  华东师大社连续多年入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100强”。2019年在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入藏品种排行榜中排名上升至第37位,彰显了出版社的国际竞争力。在“走出去”方面,华东师大社的成果也颇为亮眼。近两年“走出去”项目实现了“一带一路”国家的突破,《多杰》《斯飞日历》等图书出版了尼泊尔语、吉尔吉斯斯坦语、捷克语和波兰语等版本。2018年4月,由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办、华东师大社还推出了《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这是国内第一份由国家正式批准、完全由国内高校主办的教育研究类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

  在数字化融合发展方面,华东师大社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华东师大社要求数字化融合产品要为国家教育政策服务,特别是要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在规划数字化融合产品线时,首先要凝聚学术核心,既能提供理论依据,也能让产品更适应教学使用,要承担教育出版的使命;其次是随着数字出版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科创教育和融合发展方面走出华东师大社自己特色和道路。

  专业化、国际化和数字化是当前华东师大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华东师大社将回归出版本质,出版更多、更好的学术类产品,为弘扬中华文明、传播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跨越式发展谋实现双效

■金鑫荣(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

  南京大学出版社一直以来坚持“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坚持“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并始终如一贯彻“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近年来,南大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美誉度不断提升,在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学术“走出去”等方面精心布局,综合影响力稳居国内大学出版社第一方阵。在图书行业竞争激烈、销售渠道电商冲击的艰难形势下,南大社及时提出“调整产品结构,去除低效码洋,企业经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经营思路。2018年南大社积极推进出版社的转型升级力度,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营利润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

  出版一流的学术精品。“十二五”以来,南大社共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4项,其中包括2项图书正奖、2项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8项,其中包括1项图书正奖、1项电子音像出版物正奖。此外,共20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电子音像出版项目,19个项目入列江苏省重点出版物,6个项目入列新闻改革项目库项目,4个项目获财政部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支持,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江苏省文化产业精品出版资助项目。“十三五”重点图书、电子音像规划项目20余项,位居全国大学出版社前列。

  建构一流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十三五”以来,南大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由南大社主体运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南京大学中国社科评价中心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共建的“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项目成果正式发布,填补了中文学术评价国际空白。同年,南大社参与申请、合作建设并主体运营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项目在北京正式发布,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智库垂直搜索引擎和数据管理平台。

  推进一流的版权输出。南大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学术“走出去”工程,在2017、2018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主办的“中华学术外译工程”选题中,南大社连续两年入选,位居全国出版社第三。在海外馆藏学术影响力评选中,南大社连续数年入围“百强”。2018年,南大社获“中国版权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近年来,南大社与诸多一流的境外出版机构建立了友好往来。

  共建一流的融合出版。南大社密切关注南京大学一线学科动态,与南京大学强强联合、优势互补:2018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人文社科大数据研究院以及南京大学出版社三方成立“大数据——融合出版研究平台”,开展《中国思想家评传》《南京大屠杀》等200部图书的数字化建设,落实平台项目、人才培养、交流研讨等工作,共同推进平台发展。此外,南大社作为东南民国史出版重镇,基于传统出版的累积,着力开发民国文献数据库等复合型数字出版产品。

秉承“科技传播、文化传承”责任使命

■丛 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首先抓根基:抓对于新时代的认识,抓对于7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抓对于学术出版、教育出版的认识。

  北理工社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中的重大作用。出版社始终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为主,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理工社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秉承“科技传播、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以数字出版为前瞻、以学术出版为主体、以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学术出版与教育出版是重中之重。

  学术出版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以“做强特色出版、做精学术出版”为理念,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注重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连续8年14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有20个项目、224分册入选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大学出版社第4位、全国出版社第21位。以主题出版为抓手,加强社科学术出版;持续凝练特色,夯实传统优势出版板块;依托交叉学科群,撬动多领域出版新动能。

  教育出版作为北理工社发展的根基,以“融入教育、服务教育”为宗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产品建设及渠道建设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有99种教材获评“十二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位列全国出版社第21位。同时,北理工社在中等职业教育出版及应用型本科教材出版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北理工社的教育出版,考虑了服务教育、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发展要求。北理工社学术出版的精品化、品牌化、规模化战略定位,既源于也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北理工社的数字化探索主要聚焦原创出版、融合出版,探索数字出版,服务线上与线下学习和教育发展需求。近年来,实现了线下课程、精品教材与线上微课的有机融合,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定制动画视频和AR互动,以落实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汽车科技文献智能服务平台》、“十三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高等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安全教育演练平台》、北京市科委科普创作项目《小小太空探索图书馆》AR互动项目为抓手,积极适应多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将内容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教材的数字化实践,主要聚焦教材数字化和教学资源建设。目前,北理工社出版的主力教材品种都配有微课、视频、教案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这方面的标志性出版物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职业教育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职业教育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三套国家教学资源库配套教材系列。同时,北理工社也着手开发教材服务数字化平台,以服务智慧教育的需要。

  同时,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理工社着力抓建设学习型出版队伍和创新型编辑队伍。为了让队伍高效发挥作用,北理工社也注重管理,包括产品方向管理、编校质量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等。

侧重质量提升品质 建设外语教育出版生态圈

■孙 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随着多媒体、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外语学习的环境正在被重塑。一个个融教学、出版、资源为一体的外语教育生态圈正在形成。其中由出版社为主体推进,以出版为特色,整合各种外语教育板块、环节与要素的,我们称之为外语教育出版生态圈。外语教育出版生态圈的特色和优势是出版,涉及的元素主要有作者、读者(外语学习者)、教育机构(教师)、技术、内容资源等。外语教育出版生态圈的打造主要从内容、技术和服务三方面着手。

  外语教育出版的内容是第一位的。优质出版内容的建设需要编辑、作者、读者协同努力。外语出版内容的优秀作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认真的工作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因而一直是出版社稀缺的外部资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建有自己的作者库并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将发现和维护作者资源作为出版社的头等大事。另外,围绕教材的研发而设立科研项目,是提高内容质量、稳定作者队伍的有效措施。外教社与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共同设立的“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多年来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通过层层遴选和专家组的严格审核,取得了优秀的外语研究成果,为我国外语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读者是另外一个外部资源。外语出版读者面广、人数众多,外教社利用电子邮件、微信等工具和平台,以及学习系统的反馈机制,鼓励读者提供用户体验,加强产品的宣传,从而提高产品品质,扩大产品市场。

  编辑是出版社的内部资源。外教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重视编辑的选题策划、文字审校、编读沟通、编辑技术(体例、装帧、融合产品功能)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鼓励编辑利用微信公号、系统后台、网络社区等手段,收集读者反馈、宣传推广产品。

  出版社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后来者,和专业技术公司相比,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外教社将独自研发与购买服务相结合。遇到关键技术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选择购买,而对于体现内容优势、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产品,如课件开发,则采取独自研发的手段。

  今年,由外教社全新打造的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的一站式外语教学数字服务平台——WE外语教育平台正式上线。WE平台践行“Explore,Enhance,Excel”的发展理念,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服务工具与资源。 WE平台在第一时间发布外教社最新的外语教学产品和资源信息,同时提供多种教学与科研特色资源库,充分满足教师对教学、备课、科研、培训、测试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外语出版的读者群体性质相对单一,主要是各级各类的外语学习者,因而外语出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学机构和学习者个体。对于教学机构,其服务需求涉及科研支持、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等。围绕这些需求,外教社设计了教师培训、科研立项、教研交流等项目。而对于个体外语学习者,除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沟通、答疑解惑之外,外教社还提供如在线词典、视听读材料等增值服务。近年来,外教社利用新技术手段、联合新媒体,深入开发出版资源,推出了“随行课堂”“爱听外语”“词博士”“词达人”等服务平台,获得了良好的读者反馈。

  外语教育出版生态圈是外语出版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而产生的外语出版新业态。在生态圈中,出版社和传统的作者、读者、教育机构、技术公司等外语教育各要素有机融合,更好地满足各方的业务和服务需求,实现共建共享、互惠共赢,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外语教育出版生态圈的理念为新时代外语出版探索的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以精品为指引 打造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引擎

■阮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从成立之初到目前拥有400人的专业团队,从1994年销售码洋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到2018年实现2.2亿元的销售收入,从仅有2300平方米的办公楼到拥有办公区加物流中心共1.5万平方米的场地,从成为第一家获批开展图书进出口业务的高校出版社到输出图书版权累计逾百种,图书实体出口已累计约10万册,从成立之初的单一出版到拥有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四大媒介的正式出版权,从出版学术著作、教辅资料到延伸至大众、少儿、艺术图书等8个专业学术领域,以及校园文创衍生品、家居设计领域服务体系的开发、校园书店的运营等……这一系列的改变,无不见证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变化,也凝结着华中出版人在坚守与探索中推动产业发展的呕心沥血。

  近年来,华中科大社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提升出版主业地位的首要任务上来,加快推动与学校的战略合作,加深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持续挖掘优质出版主题,大力推出精品力作,答好新时代赋予出版的答卷。

  秉承“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的出版理念,华中科大社深耕大题材,陆续出版了“世界光电经典译丛”“智能制造研究系列”“3D打印前沿技术丛书”等一系列科技类高端著作。在人文社科领域,集中出版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建华总主编的“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丛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潘绥铭和清华大学教授景军主编的“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等重点系列图书;策划推进一系列重点出版项目。市场图书在十年来的精心培育下,增长动力十足。

  华中科大社以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机制,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以生产好作品引导大众的阅读品位,拓展业务板块、深度渗透更多读者群体。华中科大社在北京成立了艺术分社,以高端文化艺术图书出版为主要业务方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出版社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是华中科大社战略布局中的重点。自2015年启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华中科大社切实履行试点单位责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确定了以复合工程技术为基础促进出版转型与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依托于工程,华中科大社构建了图书数字化生产平台、明确了图书数字化生产流程、出台了相关政策、实现了多个分社及多种类型图书的数字化生产,形成了“编辑基本认可、流程基本走通、支撑基本匹配、机制初步建立、图书数字化流程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华中科大社还自主启动了“复合出版工程与ERP集成”项目建设工作,通过生产数字化与管理信息化深度融合、交互促进,构建基于网络、高效协同的出版数字化生产与管理平台,推进出版社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

  渠道的广泛深入布局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成效。华中科大社以打造精品高峰为指引,紧密围绕着让优质内容在国际图书市场流通的业务路线,全力推动文化的融合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美国家的出版合作,共享人类智慧成果。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演进,编辑工作势必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和外延。出版社需要积极主动拥抱这些新的变化。在内部培养体制上,华中科大社出台了“青苗计划”“首席编辑计划”,用于鼓励和鞭策优秀新人和业内标兵。此外,华中科大社不定期开展编辑技能培训及针对各细分领域内的专业培训,邀请社会各界学术团体、业内精英前来分享经验,为编辑的创意工作提供更多灵感。华中科大社致力于培养不局限于单一出版领域的综合素质极强的复合型融媒体人才,在单人身上实现兼容、跨界,使其能同时拥有出版、营销、发行、设计等各版块技能及相匹配资源。未来,出版社还将持续完善硬件条件,让文化的凝聚力更强,通过不断注入发展动力,保证业务持续稳定的增长。

挺拔主业 打造品牌 提升核心竞争力

■张新建(东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实现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加强内容建设,健全制度建设,坚持队伍建设。为此,东南大学出版社保持着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挺拔主业,打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东南大学出版社坚持以专业化为立身之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精品力作,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土木建筑、医药卫生、电子信息、经济管理为特色,以土木建筑为品牌的出版格局。近年来10余种图书获国家级大奖,30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重点出版规划,10多个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10多个项目获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资金资助。尤其是建筑板块在业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据统计,在全国土木建筑类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中,东南大学出版社的项目数量占到20%。

  东南大学出版社在教育出版与学术出版方面并驾齐驱,“两手都硬”。以高校资源优势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科辐射作用,开发各学科、各层次、各类型的系列教材,建立完善的精品化、系列化教材出版体系,注重教材的日常更新和维护。为了适应大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体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新”,东南大学出版社制定了激励措施,设立了高校教材建设专项资金,鼓励编辑自觉研究课程体系,积极参与新教材研发,及时修订老教材,提供与教材配套的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以保证出版优质资源不流失,学科品牌再创造。目前东大社大中专教材的比例稳定在60%以上,再版重印率50%以上,50多种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及精品教材,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领域已形成了《新世纪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工程管理系列教材》等数十套经典品牌,其中不少单品种累计用量已有数十万册。

  东南大学出版社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研究前沿与重大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重点出版项目激励措施,通过专项资金、项目奖励、考核政策倾斜等多种形式鼓励编辑打造一系列学术水平高、原创性强、有思想、有品质的学术精品,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斗拱》《中国桥梁建设新进展(1991-)》《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喀什高台民居》《〈营造法式〉彩画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发展史》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等5种图书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中国城市化建设丛书”等30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重点出版规划;《宜居环境整体建筑学》等10多个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东南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学科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东南大学出版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水楼台先得月”,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服务和跟踪,强化出版特色,在建筑出版等领域继续深耕细作,打造一流出版品牌。同时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推动出版,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促进融合发展,以更好地为学生、老师和学校服务,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在数字出版领域,东南大学出版社经历了备战与应战两个阶段。2010~2013年,是东大社数字出版的备战阶段。所谓备战,就是根据自身情况,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使效益最大化。这期间东大社高度关注数字出版,做好观念、人才、内容、时机上的准备。2014年,东大社进入数字出版的应战阶段,在数字出版的战略规划、资源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运营等等方面确立了基本发展目标,就是与同类型出版社相比,即使做不到领跑者,至少做到在观念上不落后,在行动上不落伍,在成果上不落榜。

  近几年,东大社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为抓手,拓展品牌传播渠道和影响力,提升出版社在文化产业链中的价值。建平台、建数据库、建数字化课程,“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3D建筑电子书出版发行系统”等5个项目获国家级及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资助。此外,由学校和出版社共同投资打造的“东南大学堂”集智平台,每年推出8门左右在线课程,力争使出版社真正成为高校教育的展示平台,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在线教育的服务平台。

加强“大交通”特色品牌建设

■阳 晓(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

  近十几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围绕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大土木、大交通” 领域谋篇布局,结合国家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民用航空快速发展的趋势,组织选题策划,注重学术出版质量。“十一五”以来,涉及上述专业领域的如“中国智能铁路核心技术之一——智能牵引供电系统丛书” 等出版选题,共17个项目、69种图书列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其中,《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等两个项目先后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高速铁路安全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系列丛书”等4个项目17种图书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基于AR的轨道交通超媒体数字教育平台” 等3个项目入选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这些优秀项目的出版,为西南交大社学科建设及学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做好学术出版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同时,西南交大社在教育出版推动教材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优势学科的引领下,西南交大社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在交通运输特别是轨道交通、民航飞行、土木及建筑工程等专业领域,建立了较完整的本科、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乃至继续教育教材体系。其中《铁路选线设计》《空中领航学》等近30种专业教材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级精品教材”。西南交大社依靠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影响力做好学术出版和教材出版,不仅成就了一批学术骨干和优秀教师,也提升了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和出版水平,进而实现了双效的结合。

  随着“中国高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西南交大社策划出版的“走出去”铁路科技相关图书不仅多次获得“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资助,还被新闻出版署选入“走出去”基础书目库。截至今年,西南交大社已连续3年获得“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先后两次入列“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今年又获得了“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英文图书10强”的称号,走出了一条铁路科技相关图书的版权输出之路。

  随着出版市场的变化,西南交大社作为以专业教材出版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大学出版社,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过数年的探索,西南交大社确定了“重设计、抓技术、促生产、谋发展”的出版信息化建设基本策略,以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在技术手段、运营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平台+资源+纸书” 的理念探索实现轨道交通领域的数字资源建设向知识服务体系建设延伸的新路径,创造性地引入A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适宜立体化知识点展示和教学的AR超媒体教材。在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2019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项目”名单中,西南交大社申报的“‘轨道在线’AR 数字教育平台”成功入选。

  目前,国家正在引导出版单位压数量、调结构、优选题、出精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给大学出版社指明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西南交大社更要加强出版内容、出版方向和出版特色的品牌化建设,力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铁学术著作品牌、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教材品牌、具有中国民航特色的飞行技术系列图书品牌,确保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发展。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