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馆:突出水源教育 多种学科融合
2020-01-09
收藏
摘要: 作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长江文明馆开发了一系列以水源教育为特色的研学课程。

  自2019年初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以来,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自主开发研学主题活动及课程共计72门,内容涵盖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水情教育、民族民俗教育等多个方面,开展研学活动及讲授课程多达363次,接待学生总计达3.4万人。

  据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研学负责人樊贤介绍,作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长江文明馆开发了一系列以水源教育为特色的研学课程。其中“大河守护者联盟”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欢迎。研学指导教师通过讲述武汉水资源分布情况、污染现状和危害,教会学生掌握污水处理过程所需要的试剂和仪器,使学生理解过滤、沉淀、吸附等科学专业词汇的含义。同时,通过模拟污水处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过滤、沉淀、吸附等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肥皂水实验让学生掌握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通过蒸馏实验的演示让学生掌握硬水软化的方法;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学到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该课程以一种探究式的方式结合科学实验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实验方法,培养青少年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深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该课程与中学的物理、化学课程结合较为紧密,也深受学校方面的认可。目前,该课程上线不到半年时间授课次数20余次,接待学生量接近1000人。

  自然科学教育中的“马门溪龙的秘密”则受到了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欢迎,授课次数60余次,上课学生人数3000多人。

  长江文明馆在课程研发过程中,主攻科学、工程、艺术、数学等多门学科有机融合的课程,旨在全面拓展学生素质,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针对该馆展览资源和科普空间教育资源开展了展厅参观与科普空间课程相结合的馆教结合研学活动。

  未来,长江文明馆将朝品质化的方向发展。该馆力求在市场环境中沉下心来,真正让学生们玩有所得,学有所获。研学课程要真正做到探究性、教育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的结合,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