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让写作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江玉婷 | 2020-06-14
收藏
摘要: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写作指导?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写作指导?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成长教育周报》采访了多位一线语文教师。在采访中,“写作欲望”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词。让学生有写作欲望只是开始,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习惯并真正融入其生活,教师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关于写作的多个侧面

  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里,“写作”的解释很简短——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然而在教学的现实场景中,“写作”并不是一个能够被清晰阐述的概念,它的边界变得模糊。

  在山东省诸城市玉山小学布置的寒假作业里,有一项是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校设计了不同的探究主题。“春节期间,一二年级学生特别想出去玩,所以我们让学生找一找今年不能像往年一样出去玩的原因。”据学校教导处主任邵洪清介绍,低年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春节习俗,学习日常防护措施。中年级学生重点关注新闻事件,高年级学生的探究带有科学属性。邵洪清谈到:“五六年级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出发,了解人类和病毒抗争的历史。学生可以查一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什么情况下启动,启动会带来什么影响。”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共同体。

  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林艳玲教五年级,她以诗歌开场。2月9日,林艳玲在班级微信群发了一条消息,鼓励学生写一首小诗表达在家的感受。看到作品后,林艳玲发现“低估了孩子”——医护人员是创作中心,无一例外。她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说明学生的内心不全是痛苦和挣扎。关于学生自发的致敬举动,林艳玲认为这离不开媒体的正确导向,“学生看到的是正能量”。

  疫情期间,日本向武汉捐赠了一批口罩,纸箱上的两行小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网络走红。2月11日,语文名师周其星在微信公众号“星星问答”上发布了《疫情中的语文课》,建议教师可以用诗句回赠。林艳玲看到了这篇文章,决定试一试。她号召学生写对仗的回赠语,后又尝试了川柳体——日本古典诗歌形式。看起来,感受中日古典诗词间的交融与韵味,是这次写作训练最显著的部分。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林艳玲想借诗词传达观念:历史不能忘记,也要用善意回应善意。

  在北京一六一中学初二语文组的寒假时间表里,学生每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任务明确而清晰。相比之下,写作来得“宽松”一些——不限文体,自愿提交。从投稿数来看,成效可观。初二语文组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文苑风景线”每天发布2~3篇作品,即便保持日更的频率,等待发布的稿件还是排到了1周后。同时4位语文教师手里都有几篇处于修改阶段的文章,算上每天新投上来的稿件,数量还要增加。

  北京一六一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组长张颖猜测,或许是“不限文体”起的作用。“往常以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为主,不限文体以后,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一些作品带有议论文的特质。学生付佳妮结合新闻事件,探讨人性中的善与恶。“阳光越是强烈的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这也超出了教师的设想:议论文写作属于初三的教学范畴,此前教师并未讲解。

  值得注意的是,想象作文的比重在上升。在《降临在初春的大地上》里,学生杨蕙萍以一片粘在公交车窗上的雪花作为主角,它听到了医院花坛上积雪的对话,也听到了护士和小男孩的对话。融化之前,雪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看着武汉江边的阳光,化作春水滋润城市。学生韩嘉卉想象科研人员研究疫苗的场景,写了小说《被困在研究所的第n天》。

  分阶段推进写作指导 

  在作文本上画几道波浪线,用红笔打一个分数,这并不是写作指导的全部。事实上,在学生落笔之前,写作指导已经开始了。

  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通知,3月2日起,上海市中小学校开展在线教育。2周1次大作文,1周2次小练笔,这是上海市闵行区航华第二小学的写作频率。大作文紧跟部编本教材,同一年级布置相同的题目,按照每单元末尾的“习作”推进。

  语文组组长郁政贇教四年级。对于她的学生来说,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90%以上的学生能够当天完成,并且“写得很尽兴”。3月份布置的大作文是《我的乐园》《我的奇思妙想》。吉沐源的卧室“到处都是玩具”,这是他的乐园。他和孙悟空分享快乐,悟空总是对他说:“别高兴,小心跟我一样被五指山压500年哟。”在张逸卿的想象中,房子是玻璃造的,可以净化雨水,还是潜入湖底旅行的交通工具。床可以满足人的一切需求,“不用下床,什么都能搞定”。

  唯一困扰郁政贇的是,线上批改不太方便。为此,她新买了一台打印机,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秘诀在于写作前的指导课。上写作指导课的前一晚,一般是19:30左右,上海市“空中课堂”发布写作指导课。这是必须仔细分析的内容,把握大方向是第一步。听完课后,语文组马上开展教研活动。结合学生实际,教师拓展写作素材,补充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设计好每一个互动环节,当晚准备好PPT和教案。

  郁政贇认为首先要做好“托底”工作,也就是紧跟教材的教学要求,小学生要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写作指导要从一二年级开始,这正是语言规范形成的重要时期。即便是看图写话,教师可做的事情也有很多:观察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关系、心理等都是可启发的点。“老师心里要有一把尺子,不要刻意地拔高。”郁政贇不在意作文的“漂亮程度”,她更在意如何让学生保持愿意写作的状态。

  学生写完作文后,邵洪清并不着急批改,而是让学生在早读课反复读。读了几遍以后,学生自己就能发现问题。随后,学生和同桌交换作文读,互相提意见。改完2遍后,文章才到邵洪清面前。她和学生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认同后,把作文拿回去继续修改。这样的沟通有时要重复多次,一直到双方满意为止。

  邵洪清重视交流环节,“学生一定要真心认同,否则教师提的建议再好都是空的”。她曾经帮学生修改作文,直接改到了范文水准。考试出现了类似的题目,学生写的作文还是原样,范文没有派上用场。自此,她意识到,修改作文一定要学生亲自动手,这是无法替代的环节。

  针对投稿情况,北京一六一中学语文教师隗华做了一节线上写作指导课,副标题是《你的自由写作入门级指导》。“头等大事”是观察和积累,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金沙”。构思选取的切入点越小越好,评论性文章要叙议结合。更重要的是,写作要增加思考的维度。这也是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张颖从写法角度做了一堂鉴赏课《貌似无心实有意——〈水浒传〉蓄势法则的运用》,将阅读与写作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篇幅看似是无用之笔,但正是这些笔墨让文章起波澜。”学生重新审视《水浒传》,同时也在写作中运用这一法则。

  写作常态化注意事项

  当我们谈论写作时,其实是在谈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教师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大家一致认为“写作”应该常态化,成为习惯。

  “好文章不是老师能指导出来的。”郁政贇表示,好文章的宝贵在于真实体验,这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写作是运用语言,也是培养情感。“一个爱写作的孩子,一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她认为,写作是一件应该坚持的事,“不要因为疫情,把写作停了”。小学生待在家里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林艳玲认为写作是创作,一定要有自己的语言。师生共读小说《捡到一座城堡》,主角“哆咪”是有名的“垃圾大王”,她喜欢收藏垃圾。书中的校长评价,第一个捡垃圾的人是收藏家,第二个捡垃圾的人是“跟屁虫”。她通过小说告诉学生,写作要有新意。

  林艳玲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林老师的林”,用来发布学生作品。微信公众号的介绍里有一句话:“书写人生,从现在做起”。对于林艳玲来说,写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她也确实影响了很多学生,其中王梓璇的理想是成为作家。一天,王梓璇告诉林艳玲,如果以后登上了写作比赛的领奖台,一定会提到她。这个短暂的时刻,长久地温暖了林艳玲。

  在邵洪清看来,写作是学生与内心对话的一种方式。她常常提前布置写作题目,让学生先体验再写作,有时是动手小实验,有时是体育活动。鼓励是有效的,学生会表现得更好。从另一个角度看,她觉得“孩子爱大人更多一些”,因为学生会为了回应大人的爱,不知疲倦地努力。

  “从原则上来讲,写作应该是一个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张颖认为,学生写作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还有一段距离,更多是对生活感悟的随时记录。她表示,这个寒假师生阅读的图书比往常多,并且共读的书目也很有意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傅雷家书》中的内涵和现实生活相呼应。有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仍然积极进取,自己更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接下来,她想带学生读一读《平凡的世界》。

  江苏省邗江区竹西小学语文教师孙梅园同样注重阅读对写作的推动作用。寒假期间,学生每天保持阅读状态,在学校下发的“阅读记录表”上填写页码。读完之后,学生摘抄精彩语句,记录所思所想。写《我的乐园》时,孙梅园正带学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书中对巴学园有大量描写。她认为这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从阅读输入转向输出。

  回到最初的话题。教师带学生写作的意义是什么?林艳玲在微信公众号上引用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或许能回答。“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当学生用笔触关注他人,就是在关心人类。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