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无限可能
成松柳 | 2020-09-24
收藏
摘要: 很多年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部当代的小说了,这次却酣畅淋漓地读完了谢玉光先生的《我从山中来》。我们读书时,都有一个体验:有的书,你怎么读都不喜欢,哪怕很多名家推荐。有的书,读来却如遇故人,“他乡遇故知”,唤醒了我们潜藏的记忆,激活了既往的岁月。对于我来说,《我从山中来》就是一部这样的书。

QQ截图20200924161024.jpg

作品给我的突出感受就是主人公阿难生命力超级旺盛,旺盛的原始生命力揭示了他生命的无限可能。阿难十三岁丧父、十五岁遭遇母亲改嫁,可以去县一中就读高中,却因为家里债台高筑,只能选择半耕半读的五七学校(一所连正常的文化课程都难以开设完全的学校),居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全县文科的高考状元,被中山大学哲学系录取。这在很多人看来近乎天方夜谭,但确实是真实的存在。所以,有时候生活本身已经足够让我们震撼。主人公阿难生命力张扬的故事,全书比比皆是。毒日头下苦挣学费,夜晚高唱国际歌要求学校延长晚间自习时间,上县城联名上书罢免校长,为刘老师买米屡遇险境,与钟雪晴的爱情,等等,富有生气与活力的原始生命力成为了阿难努力奋斗的原动力,人的价值与意义就在其间凸显。关于原始生命力,美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罗洛∙梅有一个定义:原始生命力是能够使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下的自然功能。我则一直认为,原始生命力就是人的生存与人性的原生态,因而极富有创造力和爆发力,尤其是在持续的苦难中,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但是,原始生命力,如果没有约束,也是极具破坏力的。好在阿难的心中是有“道”的,这个“道”就是对知识和学问的推崇,对文化的坚守,书中的六爷如此,因为抢救书遇难的父亲如此,阿难也是如此。有了“道”的指引,阿难的奋斗,从来不与别人攀比,只和自己竞争。其实,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越富裕、越舒适,原始生命力就越退化,这的确是社会发展的悖论。好在阿难在他的生命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原始生命力,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生活的富裕而改变,所以,他的人生才有那么多出人意料。

富有古典意味的白描,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一部长达四十万字的小说,几乎看不出精心设计的结构,也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景物描写,文字更谈不上华丽。主人公阿难命运多舛,但书中数次大的抗争场面都只基于故事的叙述,没有鸡汤式的警句,更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固然,这得力于生活本身的跌宕起伏,但与作者的文化底蕴休戚相关,得益于谢玉光先生的中国古典哲学、文学的涵养。20世纪90年代初,作者在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一呆就是七年,没日没夜地读书。阅读《我从山中来》,让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本应是激情和想象的产物,陶渊明这样写,是极具风险、不合套路的,但却让使陶诗获得了意外的成功,这源于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真诚与热爱,也源于自然与田园本身的魅力。自然与田园的朴拙,使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成为了可能。同理,《我从山中来》主人公的奋斗始终洋溢在青春旺盛的原始生命力中,始终由已经张开的时代的希望牵引着,加上作品语言的冼练干净,不事铺张,所以,尽管故事娓娓道来,但依然让人感觉余音袅袅、余味无穷。

对生活极强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本书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我从山中来》是一部以主人公生活经历为主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不同于虚构小说创作。虚构小说,必须构建在充分的想象力基础上。虚构的人物与场景,近乎猎奇的故事情节,拉开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但是,非虚构作品,必须忠实于时代与人物的生活,因而,自然不能天马行空地展开想象。只能努力地深入到生活内部,像抽丝剥茧一样,将生活内部的各种矛盾呈现出来,将人性的纠结与复杂表现出来。应该说,《我从山中来》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只有十六岁的农村少年,阿难并不清楚当时的中国社会将面临怎样的变迁,但他却朴素地感知,社会正在变化,这也是让他原始生命力勃发的基本动力。他感知到知识与文化又将改变人的命运,又将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社会风俗、政治动向以及当时青年的走向,就这样在书中不露痕迹地展现出来,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的存在,也成为了阿难那一代人的生活逻辑和人性逻辑。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从山中来》一书的首次研讨会上,许多专家都结合自身经历探讨本书的价值。因为,那是他们那个年代的青春之歌,尽管有些苦涩,但真实烫人的青春气息让他们有了深深的共鸣。

这些年,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非虚构”这个词,很多似乎久远、已经感觉到渺茫的事情,又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既往的生活,接受过去的撞击。这说明,面对飞速变化的时代,“非虚构”作品,好像更能够表达社会和人发展变化的真实状态,因为,社会发展越快、它往往就越晃动、越虚幻,人们对于真实的渴望就越强烈。《我从山中来》是一本有关记忆的书。我一直认为,记忆是很重要的,对于个人,对于民族,对于国家,都是如此。历史留下了很多疑惑,个体留下了很多遗憾,原因之一就是记忆出现了空白。之所以容易忘记历史,是因为人们缺乏或者回避记忆。记忆的空白给后来有意编造历史者留下了空间,自然也误导后人。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历史写作最有传统的国家,但也依然缺乏真实的记忆。作为个体,在记忆时,我们常常忽略既往生活的真实。所以,我觉得,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应该把记忆留下。《我从山中来》是小人物阿难真实的记忆,但却连接着那个时代。时代的变化,让阿难走出了大山,教育打开了他新的世界,也赋予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诚然,作品还有些不足,比如,一些细节上记忆的失误;作品的其他人物,钟雪晴、刘继文、六爷,还有黑豆、马虎,还比较单一和平面化;主人公在心理上对于时代变化的感知,也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但瑕不掩瑜,《我从山中来》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作品,因为它昭示我们:生命是有无限可能的,只要我们找出自己的能力所在。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