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社百炼成钢的那些编辑(四)
2020-12-30
收藏

■编者按

  2020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70周年。70年风雨历程,人教社推出了无数惠及万千学子的优质出版物,而这背后更是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教人的心血和付出。近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编客”特设“人民教育出版社社庆70周年专版”,我们很荣幸邀约到若干人教社中青年编辑投稿,讲述他们在策划、编辑加工、与作者交往、装帧设计、数字化转型等过程中,发生的对于他们职业生涯有着特殊意义的事件、见闻和感悟,以此记录书与人的故事,向人教社70周年献礼。前三期,我们分别于2020年9月25日第43版、2020年10月30日第12版、2020年12月4日第22版,刊发了12位编辑就编辑工作的杂谈。 本期,我们继续推出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编辑室资深编辑刘立德、数字出版公司副总裁陈志辉、体育编辑室资深编辑胡滨、历史编辑室高级编辑孙妍的精彩文章。

  抗战教育类学术图书策划要素

  ■刘立德(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编辑室资深编辑)

  好的选题在于策划,策划本质在于创意。创意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应是长期坚持、精耕细作的结果。

  由于是学教育史出身,1991年我入职人教社后就对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较为关注。1997年,宋恩荣、齐红深两先生主持的“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被正式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此后,我一直追踪该课题的进展。经联系,课题组答应将成果交由人教社出版。2002年8月,由我担任责编、齐红深教授主编的《日本侵华教育史》正式出版。同年9月16日,该书出版座谈会在沈阳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作为第一部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日本侵华教育史的学术著作,该书在纪念卢沟桥事变65周年、九一八事变71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重要时机出版,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影响。

  嗣后,我与宋恩荣、余子侠老师沟通,认为单卷本《日本侵华教育史》只是开了个很好的头,理应充分利用各地档案资料,进行更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商定了《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的撰研出版计划。该书共四卷,由宋恩荣、余子侠任丛书主编,曲铁华、曹必宏、庄明水等专家任各分卷作者。2005年7月,约200万字的《全史》面世,标志着我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已从过去以军事、政治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对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8月23日,《全史》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和日本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史》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先后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并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10年,人教社与日本明石书店签订了日文版版权输出协议,实现了日文版版权输出。经过中日学者和出版人5年的共同努力,在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该书日文版由日本明石书店正式出版。这标志着我国学者撰著的大型的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史学术专著首次在海外出版。该书日文版出版后荣获中国版协等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为进一步推动日本侵华教育史的研究,我们又积极策划,与《全史》作者密切协作,编纂出版《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史料》。从2006年起,经过10年的档案史料广泛普查,精选精编,数易其稿,四卷本《史料》终于完成。经过申报,该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6年5月《史料》出版。8月26日,人教社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了《史料》首发式。与会专家对《史料》给予高度评价。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正式发布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1539项成果获奖,其中教育学著作类56项,《史料》榜上有名,而且教育史料类仅此一项。

  我们还策划出版了《叶圣陶抗战时期文集》《抹杀不了的罪证——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牧口常三郎教育论著选》等。这些著作,将日本侵华教育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大背景下作宏观考察,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美化、掩盖教育侵略事实和本质的谬论,讴歌了中国人民在维护教育主权、反对奴化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总结了中国人民抗击殖民奴化教育的历史经验,为使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建立在对历史正确反思的基础上提供了重要参照。

  这些抗战教育类学术图书有所成功,有几点值得记取。一是选准作者,这是策划成功的关键步骤。要打造精品学术图书,就必须寻觅优质作者,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要想选准作者就必须对有关专家学者的资历、成就、学风等有全面了解。二是明确定位,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定位的图书符合人教社“服务教育,促进科研,弘扬学术,繁荣学术”的使命担当。三是把握时机,要充分利用重要的纪念日和活动为学术图书宣传推介提供机遇。四是团结协作,任何学术图书的策划都是分工合作的产物、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创意、选题、选作者,到编辑加工、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审定、校对、印刷、装订、宣传发行,都要步调一致、环环相扣、各司其职。正像人教社老社长叶圣陶先生要求的那样,编辑人员要力避物理性的“混合”,要实现化学性的“化合”,彰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一张照片背后的教材修订编写工作

  ■胡 滨(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资深编辑)

  体育教材不仅包含运动技术、健身锻炼方法,还包含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并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绍是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2009年3月,即北京奥运会之后的那个春天,我接了修订高中体育教材,重新编写有关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章节的任务。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不仅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而且通过举办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综合实力,展现了底蕴深厚、重信守诺、朝气蓬勃、开放包容、和平友善的国家形象,并让国人收获了自信和自豪。如何通过教材的编写来展现这场盛会,更好地激发起高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培养他们不断进取拼搏、超越自我的品质?

  经过深入思考和对有关内容的梳理,我确立了以下编写思路并得到了主编的认可:一方面,要对举办过程以及北京奥运会的相关理念、精神等进行相对全面的介绍,要把中国的奥运之路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结合,通过历史比较来激发高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还要精选奥运会、残奥会运动员奋力拼搏、超越自我的典型事迹向高中学生进行介绍,培养他们敢于竞争、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品质。内容选择上要选用贴近高中学生生活的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呈现方式上要注意精选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和体验。

  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不仅要准确地介绍相关理念,更要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引发他们思考,使他们能通过感悟和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介绍奥运火炬传递时,我想起了2008年4月初在奥运会官网上看到的《在伦敦感动中国的女孩:那一刻她为圣火激动落泪》一文。那时,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多地遭到藏独分子的干扰和抢夺,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留学生来到火炬传递现场助威。在伦敦,一位摄影记者用相机捕捉到了一个女孩的独特爱国情怀,并配合照片写到:“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她一直在举着北京奥运的旗帜追着火炬跑,当看到我的相机镜头对准她时,她先是激动地欢呼起来,然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然后又强忍住,努力微笑着让我拍摄她。当时这一幕很令我感动,在那个瞬间,我只盼望更多的五星红旗会飘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每一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一位普通留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自然、自发的流露的事例,为教材从点滴之处对学生进行渗透和引导提供了良好素材。更何况,在2008年,中国正在更加积极地融入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或将要迈出国门求学,选择留学生的案例也符合时代的特征和需要。

  该案例中照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感染力是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所谓一图胜千言。但如何获得这幅在网上广泛流传但图片库中却毫无踪迹的照片却让我犯难了。为了找到它,我首先拜托曾经在奥组委工作过的同学找到当时奥组委宣传部相关人员去寻找这张照片,获取授权。但该照片并非归属奥组委,而是源于合作方搜狐奥运频道。由于相关人员在奥运会后调整了岗位,无人对接。无奈之下,我只好到处寻找。经过辗转联系,终于找到搜狐体育中心的有关人员。对方经过层层请示,表示可以授权我们使用,但要我们出具需求函,我们迅速予以落实。不久,我就收到了时任搜狐网副总编辑梁春元的邮件。他不仅提供了两张照片供我们选用,还特意写到:“对于贵社在教材中使用我们拍摄的照片表示感谢,希望这幅照片能教育和感染更多的人。”

  拿到照片后,我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修改。最初我将这一内容直接进行介绍,后来又将之改为“感悟与体验”栏目,并写了一段提示和问题:“同学们,祖国的强大必须依靠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祖国强大了,中华民族才能不再受外族的欺辱,每一个中国人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才会有更多欢笑。你是否也被这泪水与欢笑并存的女孩所感动呢?”此后,为了获取授权,我还联系了图片中的女孩,将教材中的图文发送给她,并强调说明其中的教育意义,希望她能允许我们使用她的肖像。她在邮件中回复我说:“能够以自身经历感染学弟学妹,给我普通的生命非常宝贵的意义,我感到无比荣幸。”终于,这项教材编写工作划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

  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当年能获得这张充满爱国情怀的照片是非常幸运的事情。这种幸运是因为我们在干有意义的事业,所以才得到那么多的帮助。所谓“得道多助”,而这个“道”对于人教社来说就是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就是要立德树人,而这些“道”正是依靠在教材编写中一点一滴的辛勤耕耘和具体而细致的工作而得以落实。也正是凭借这些扎实的工作,人教版教材才能够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并推动人教社在70 年的历程中不断前进和发展。

  《澳门古今》话澳门,爱国种子种心中

  ■孙 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高级编辑)

  2019年12月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澳门青少年说:“要打牢爱国主义的基础,就要了解历史……了解我们5000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相信澳门青年人必将成为有为的一代、值得骄傲的一代,成长为澳门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历史教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2017年初,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为澳门学生编写历史教材。一般来说,澳门历史大多习惯从明朝中期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开始讲起,给人的印象是澳门也就400多年的历史。编写澳门历史教材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澳门历史融入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培养澳门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就在教材编写初期,历史编辑室成员多次赴珠海与澳方人员进行面对面沟通。几轮讨论下来,澳门历史单独成册的方案被推翻,最后大家达一致:在叙述整个中国历史的时候,凡是涉及澳门历史内容的地方要充分融入,或在正文,或用栏目,让澳门历史真正成为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初中教材中,每讲述完一段中国史内容后,再设一个《澳门古今》,专门讲述澳门本土历史。那么,全套书下来,澳门历史就能呈现出一个从古至今的、体系完整的、线索清晰的概貌。

  怎样设计《澳门古今》也是令大家煞费苦心。史前时期资料缺乏,明朝之前文献材料又很有限,这是编写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教材还要让澳门学生爱看爱学,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的。经过几个方案的讨论后,我们达成共识:将《澳门古今》分为“澳门历史”和“延伸活动”两部分。“澳门历史”主要叙述某一时期澳门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增强和丰富澳门学生对澳门本土历史的认识,增进他们的爱国爱澳情感;“延伸活动”专门为配合“澳门历史”而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澳门历史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拓展视野。

  我以初中《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例,来说明我们是怎样设置《澳门古今》的。这一单元主要讲述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耕生活。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居民有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良渚居民等。而澳门当地的文化遗址和原始居民很难写入第一单元的正文。于是,《澳门古今》就将早期澳门文明史进行了集中阐述:至晚在5000多年前,澳门地区就已经开启了人类活动的历史。考古学者在澳门路环岛附近发现了原始居民的遗址。在这里,不仅有石器、陶器,还有玉器。在澳门黑沙遗址发现的玉石环玦与环珠江口、我国台湾等地同时期出土的玉器十分相似,与良渚玉器也很接近。学生读完这段澳门早期文明发现的历史,自然就会明白,原来澳门文明史同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一样悠久。澳门黑沙遗址出土的玉石环玦与中国境内多地同时期出土的玉器非常相似,这也能让澳门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紧接着,我们设置“延伸活动”,让学生参观澳门博物馆,探寻5000年前澳门先民的足迹,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加深他们对澳门史前历史的认识。同时,活动设计还写出了详细的活动流程,以增强活动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澳门古今》的设置,是澳门历史教材编写的突出特色,是对澳门等地历史教材编写方式的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突出澳门历史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澳门学生爱国爱澳情感,打牢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的“嫁妆”《读图识中国》

  ■陈志辉(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公司副总裁)

  在大多数同行眼里,人教社可以算作是出版界的一块高地,是很多出版人向往的地方。2006年10月,我作为“人才”调入人教社,一度成为同行们艳羡的对象。

  “人才”引进对当时尚且年轻的我来说,还是有点惶惶然的。所以,在正式跨进人教社大门的前1个月,我开始琢磨以后做点什么,不能让新东家失望。于是,经过反复思索,《读图识中国》这一选题慢慢形成。尽管当初只是一个策划文案,但后来我一直当它是自己带给人教社的一份见面礼,自我比喻为一件无形的“嫁妆”。之后的图书设计、编写、绘图、排版和印制过程中,我的确也将其视同“嫁妆”般精心裁剪,并最终成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成为同类书中的精品。

  回望近20年来,我国诸多行业飞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但似乎唯独图书出版领域变化不明显。当时策划选题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但苦于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要找到“人无”的好选题实在困难,于是只得退而求其次,追求“人有我优”。既然是“我优”,那务必需要发挥自己专业和经验所长。2006年以前,我主要从事旅游地理类图书的编写工作,对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物产等诸方面都有基本的了解,由此也发自内心地感觉到祖国历史之悠久、自然之壮丽、物产之富饶、文化之多彩。所以我想,如果能把自己了解的这些知识编撰成书,简洁明了地呈现给小朋友,让他们尽早地了解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乡,必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选题思路和图书定位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即:插画本儿童知识地图集。

  该类图书当时市场上已有两三个版本,但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它们在设计上普遍雷同,且有很多硬伤和值得改进的地方。譬如:地图插图平面呈现,过于专业,没有立体感,儿童识图困难;美术插画很少,图文匹配不美观;文字介绍平铺直述,像是产品说明书,不适合儿童阅读;版面设计简单,美感不足,难以调动小朋友阅读兴趣。在图书设计过程中,我有针对性地思索解决办法,突破创新,继而使之成为该书四大特色。

  一是写真地图:三维立体,形象逼真。《读图识中国》,顾名思义,“图”是核心。“图”不仅仅是指美术插图,更是指地图插图,地图也是该书最大的亮点,构成了全书的内容主体。该写真地图有个专业名词,叫地貌晕渲图,主要特点是地貌三维立体呈现、形象逼真。同时,以地图为载体,在地图上嵌入具有地域性的一些重要信息,以北京为例,如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首都机场、平谷水蜜桃、大兴西瓜等。因为地图的定位作用,这些信息就变得很有意义。

  二是手绘插画:精美细腻,与地图相得益彰。书中大部分插画都是采用传统手绘画的形式,画面精美细腻。如内蒙古自治区这一部分,配置有蒙古包、马头琴、摔跤等插画,画面很精致,旁边配有文字介绍,方便儿童认知。另外,传统绘画艺术跟写真地图在艺术风格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内容组织:构思巧妙,引人入胜。我在书中设计了两个主要人物,丁博士爷爷和淘淘小朋友,他们以问答探寻、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孩子展开启发式阅读。图文结合、探究式的阅读,大大提升了小朋友的阅读兴趣。

  四是装帧设计:版面新颖、印装精美。《读图识中国》的装帧设计工作,包括版面、封面和印装设计,都是由清华工艺美院名师团队打造,美观新颖,独具匠心,图书印装也很精美,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得该书既有阅读价值,也有收藏价值。

  基于以上设计思路,同时组织地图专家、插画专家和装帧团队合力打造,《读图识中国》于2009年初顺利出版上市。10多年来,该书常销不衰,受业界好评。2010年该书入选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2013年,该书英文版和繁体字版出版。2020年入选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会问,既有《读图识中国》,应该也有《读图识世界》吧?的确,当初申报选题的时候,是有《读图识世界》这一姊妹篇的,但后来因为众多原因,该书的编写工作至今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为遗憾。希望以后有人能够担负起续编重任,替我做嫁衣裳,这样,我的“嫁妆”也就完美了。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