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一片初心人未改
鱼梁 | 2021-02-23
收藏
摘要: 诗是如何诞生的?中国的《诗三百》,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她们为什么不约而同的在人类之初唱响?

QQ截图20210223171951.png

轴心时代,是智慧、理性的角斗场,是人类思想硕果的一场大丰收 。而在此之前,人类沉浸在心灵的世界里,当人类有了抗衡环境的手段,从迁徙的惶恐里解脱出来,能够分封,能够殖民,心灵便从黑暗里破土而出,诗歌遍地怒放。

诗歌是一首首心灵的赞歌。江逐浪在评价荷马笔下人物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概,每个人物仿佛都发着光,熠熠生辉。我想,这光应该就是心灵所生发的吧。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邪者斜也,诗贵在直抒胸臆。林栖在讲到《桑中》时,引用袁枚的话说:无题之诗,天籁也。《诗三百》可以说都是无题诗,也可以说都有同一个主题,有关心灵的故事。所谓“诗言志”,志者,心之所之也,心灵延伸、流淌、喷薄而出,就自然化成了诗歌,再无需赘述主题,一颗初心,真挚而坦荡,热烈而光辉,足矣。

无论是“思无邪”还是“诗言志”,其实都传达了诗与心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一个心灵麻木的时代也必然是一个诗歌凋敝的时代。《林栖品读诗经》在导言里就强调:品读诗经最重要的一条路径就在于“保持初心,回归单纯”。 当我们用复杂、智慧来定义现代人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承认人的社会色彩越来越浓,人要左右逢源,要名利双收,那必然的要变得复杂、聪明起来,而背后的代价就只能是委屈自己的那片初心了。孔子也不禁感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以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回归单纯”需要大智慧,“保持初心”需要大毅力。林栖在《柏舟》里讲:当我们要对生活妥协时,可以读一读《柏舟》这类诗歌,让生命再次坚韧,让灵魂再次有力。“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古人为了表达坚定不移的初心,如是呐喊,我们难道不为之动容吗!

《林栖品读诗经》一以贯之,用初心品读初心,用开放拥抱开放,用渊博诠释渊博。如果说初心是书的灵魂,那么开放就是她蓬勃的生命力,渊博就是她婀娜多姿的体态。《诗经》内容丰富而包罗万象,亦有“诗无达诂”的共识,而作者同样用渊博的学识,用开放的胸怀,用赤诚的初心,与之对话、互动、共鸣,可谓水乳交融、蔚为壮观。古今中外信手捏来,旁征博引;多角度全方位缜密梳理,海纳百川。在这庞大的工程之中,可贵的是还能保持述与作之间的平衡,做到诗意与体悟的通达,进入了美的意境。

在讲到《鹑之奔奔》时,作者引用了黑格尔的一句话: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是的,文化虽不同,生命却何其相似,心灵都是需要归宿的,而《诗经》正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灵家园。在物质、浮躁的今天,《林栖品读诗经》恰逢其时,这是一次救赎,一次奥德修斯的勇敢归程。希望我们借此能找到方向,找到信念,找到心的伊甸园!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