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IP生存法则:以 IP为中心形成“亚文化”
吴声 | 2016-01-22
收藏
摘要: 长久以来,所谓用户经营,缺乏明确运营路径,用户肖像是模糊的。但IP以人为中心的连接策略,改变了这种局面。应该说,这和“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逻辑有着本质区别,而超级IP显然是抵达铁杆用户的连接器。

1.jpg

■吴声(场景实验室创始人、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

  “场景”代表了新经济的机会分布,而基于“IP”形成的商业策略正在成为全新的商业方法论,代表了移动互联时代可持续的造物逻辑。连接时代的信息,更多的时候不是一种获取和到达,而是一种交互和同人化,而同人化属于IP商业的典型特征。除了泛娱乐领域的同名创作,同人化逐渐成为全行业的商业表述,如果今天一个品牌没有吐槽、分享、点赞的狂欢,其存在的价值是可疑的。

  为什么IP如此火爆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其形成了基于IP的产业链。IP造物逻辑隐含了3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场景。即基于行为现场所遇到的痛点形成的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可以用IP连接方法来落地。第二个关键词:人格化。人格化是IP连接的核心。IP一方面指向的是内容,但又不是传统理解的泛娱乐IP,更多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人格化生存法则。这个意义上,基于人格魅力产生的产品解读,要比产品本身更重要。因此,IP连接的第一要义是能不能形成人格化表达和人格化内容。这是超级IP无限拓展和产业表达的基础。第三个关键词:自带势能,即自身拥有流量和粉丝。通常意义上,IP是结果,其隐含的连接属性往往被忽视。比如为什么《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可以打破《阿凡达》保持6年的北美影史票房纪录,其中有一种美国集体意识的存在;再如,《魔兽》就是长期以来积累的小众趣味引爆的大众流行。从小众到大众,就是连接的一种结果。因此,超级IP其实已在定义这个时代的流量法则。 

  长久以来,所谓用户经营,缺乏明确运营路径,用户肖像是模糊的。但IP以人为中心的连接策略,改变了这种局面。应该说,这和“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逻辑有着本质区别,而超级IP显然是抵达铁杆用户的连接器。 

  IP形成的社群为什么和传统用户群有很大不同?IP指认的人群往往拥有文化属性,互联网亚文化流行就是这种结果。应该说,以IP为中心所形成的亚文化,往往是超级IP成功的开始。亚文化主要体现为对这个时代新场景的一种发现、洞察和定义,属于一种新的消费精神和新消费形态。更核心的部分是代表了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变迁和快速的成长。这种快速成长里面有四个表现。 

  第一,仪式感。仪式感将成为2016年商业产品的造物逻辑。苹果和小米都是仪式感的实践者。比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谈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等策划案,都可以视为产品的“仪式感化”。在可以想到的新产品表达中,几乎都隐含着这个时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仪式感文化,这种人群分类的底层逻辑就是一种标签化、圈层化的文化。2016年,大量商业机会来自洞察仪式感场景所形成的解决方案。 

  第二,参与感。好产品一定是极致单品,但是从一开始它就是未完成的,是一种众筹姿态。其实,众筹不是互联网金融专属,而是所有品牌和产品的标配,众筹的背后意味着神秘人和天使用户,是新的获取口碑和渠道的能力。如今,渠道不单单是天猫京东,也不一定是体验中心、商城等,人可以成为一种主动传播的渠道。例如,朋友圈的晒单和分享、微博的热议、陌陌的状态、豆瓣的话题等。 

  第三,温度感。温度感是基于人格形成的,这是必然结果。“人”是有血有肉的、有温度的、有情感的,这是裂变式传播的基础。正因为作为“人”存在,才会有交互和沟通,才让拥护者从需要成为想要。温度感使所有产品具备谈论、分享、治愈,具备基于特定场景标签的针对性。 

  第四,流行感。所谓流行感,在商业上指向的不是百度、360等知名网站,不是移动APP预装和下载成本的居高不下,而是更应该成为主动搜索的行为,是一种流行的聚集。这种流行某种意义上属于移动互联时代的流量能力,不再于Online或Offline,而属于全渠道表达。例如《芈月传》是一部电视剧,但它的话题度、流行度、点赞和吐槽,对内容的经营都成为一种流行。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商业规则已经越来越清楚,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连接方式和造物逻辑,已经成为超级IP生存法则。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