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市场与库存现状及对策
刘拥军 | 2016-02-27
收藏
摘要: 要分析库存,必须了解市场。要了解市场,必须联系产业。

 


1.jpg

表1 2002年~2014年图书出版情况


2.png

图1 总印数的增长


3.jpg

表2 库存情况


4.png

图2 库存变化情况


5.jpg

图3 库存、总印数与总销售


6.jpg

表3 总印数、总销售与库存的比较


2004年到2014年,10年时间,我国库存数量增长近25亿册,而总印数增长18亿册。按此速度比增长,迟早有一天,全国生产的图书将被库存所淹没。

 

市场:增长强劲,发展曲折

 

 要分析库存,必须了解市场。要了解市场,必须联系产业。整体看,我国出版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有的还非常突出,甚至影响全局。特别是2013年后,我国出版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显示出发展的新常态,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正在面临重要挑战。

 市场扩容强劲 21世纪以来,我国图书市场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002年,销售册数为160.6亿册,到2013年的10年后为199.33亿册,扩大了近40亿册。销售总金额由2002993.9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415.52亿元,增长率为9.94% 。特别是2010年后,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10%,实现了本世纪以来最强劲的增长。

 正是市场的实际扩大,才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在网络时代,图书,起码在中国仍然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其原因有四:第一,图书特有的阅读体验是网络阅读所不可替代的,特别是理性思维式的阅读体验,目前最适合的消费方式还是读书;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对于图书有着刚性依赖,这与图书的特性有着必然关系;第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些欠发达地区会不断成为发达地区,爆发出强劲的对图书的需求;第四,文化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图书的公共需求会强势增长。

 “V”型轨迹和两大跨越 从整体看,图书市场发展是强劲的;但是这一发展是曲折的。21世纪以来,出版业的发展呈现出“V”型轨迹,并实现了三个台阶的跨越。

 印数是最能代表出版业实际增长的指标。以印数指标看,出版业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一次连续的底谷,和一次连续的高涨,呈现出发展的“V”型轨迹。自2003年起,至2007年,几乎为负增长(只有2005年为正增长,但增长了不足1%)。2008年起,至2013年实现了连续6年的增长。2014年出现了负增长,昭示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

 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一扫之前的下滑趋势,转为强劲的增长。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实际的印数指标上,而且体现在定价指标上,这就意味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既有供给,也有需求——助推了连续6年的增长。

 长期以来,总印数一致徘徊在60多亿册,2008年之后突破了70亿册,2013年又突破了80亿册,用了5年时间实现了两大台阶的跨越,成绩来之不易。

 总印数与总销售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在总印数实现两大跨越的同时,总销售也实现了两大跨越。2009年以前,总销售在160亿册徘徊,2010年达170亿册,2013年达200亿册,同样实现了两大跨越。

 低速运行的新常态 从长期看,不管网络化如何发展,图书市场不断扩大同样是不可阻挡。但是,问题同样存在,出版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高涨过后的滑坡即将到来。

 自2008年以来的快速增长,特别是2010年以来连续4年的高速增长,在2014年开始戛然而止,总定价、销售金额低位运行,总印数、销售册数出现负增长,四个最主要的指标表达了同一个信号,出版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整体下滑的周期。根据数据,这个周期一般要持续5年左右,在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

 实际上,这一下滑在某些领域早已出现。2010年以来的增长主要体现为教育出版的增长,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并没有摆脱跌宕曲折发展的命运,特别是专业出版2011年以来的4年间有3年是负增长。

 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从趋势上看,实现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几乎不复存在。重要的是,推动6年增长的教育出版,2010年以来,其增长率持续递减,几乎也看不到有回到高速增长的机遇。这一切都意味着出版业进入了一个低速运行的新时期。

 从更深层次原因看,出版业的发展依然依赖于教育的发展,这种依赖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并且有加重趋势。中小学课本和教参占总销售的比重与图书市场有着紧密的关联性,2010年以后图书市场的高速增长与课本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发展趋势看,出版依赖教育的局面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要紧紧抓住教育这个主线,做好服务,推动教育发展,同时带动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走出困境,实现稳步发展。

 

库存:持续增长,源头复杂

 

 在出版与市场之间,联接的是库存,库存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库存与市场不对称的时候,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当库存真的只能是“库存”的时候,并当这一“库存”足够大,就会压垮一个出版社,当被压垮的出版社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压垮整个行业。假如2014年以后,出版业低位运行的态势是不可改变的话,库存与市场的矛盾就会突出起来,库存的优良与否将直接关乎着行业的命运。

 库存呈现出持续增长刚性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库存问题就已经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随着图书市场的增长,库存问题被淡化了。今天,大家又来讨论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第一,库存积压已经到了不能不改变的时候;第二,在根本上,当初造成库存积压问题的原因并没有得到改变,甚至更为复杂了。

 从数据看,与总印数、总销售相比,库存具有持续增长的刚性。2004年以来的10年间,只有2009年出现过一次负增长,且降幅不足1%,其余年份皆表现出增长态势,且增幅远高于总印数。2004年,全国总库存(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系统)为41.64亿册、金额449.13亿元,2014年增长为66.39亿册、金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

 10年时间,库存数量增长近25亿册,而总印数增长18亿册。按此速度比增长,迟早有一天,全国生产的图书将被库存所淹没。

 库存的增长具有恒态性,印数和销售的负增长并没有带来库存的负增长。相反,印数和销售的快速增长,往往带来库存的高增长。这就意味着,出版与市场的矛盾,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库存上。库存10年来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出版与市场的矛盾不断趋于激化。2014年,全国纯销售为777.99亿元,库存则为1010亿元,早已形成倒挂之势。

 库存与出版生产具有高度依存关系 库存是联接出版与市场的纽带,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中,库存与市场的关系更紧密;但是在一个以生产为导向的经济体中,库存与生产的关系更紧密。我国出版业通过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有着明显的不对称性。一方面,图书消费已经基本市场化;另一方面,图书生产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足。这就造成了生产与市场的脱节时常发生。出版生产的非市场化集中表现为出版单位的企业属性不足,寄销制加剧了这一脱节。

 影响库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总印数,总印数的每次较大幅度的增长都将带来更高的库存的增长。出版社要想控制库存,必须先控制总印数,实现从规模增长到效益增长的转型。

 

库存的危机

 

 10年来,库存的高位增长,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巨大负担,并且孕育着经营危机。特别是对于中小出版社而言,在市场不能同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的增长意味着库存压力与日激增,经营面临巨大风险。

 数据显示,总印数、总销售与库存的比率,10年来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特别是册数,下降显著。就册数而言,总印数与库存之比、总销售与库存之比,2013年、2014年降到历史最低,这意味着每多生产一批图书,比过去更多地转化为库存;每多销售一本图书,比过去需要更多的库存支持。2014年,每生产1.23本图书,就有1本成为库存图书;每销售3本图书,就同时增加1本库存。

 定价和销售金额与库存之比,其最低值在2008年。特别是定价总码洋与库存之比在2012年之后表现出提高之势,其原因主要是价格上涨所致。价格,似乎成了行业的最后的救命稻草,但是价格上涨的空间也已经不多了。

 

几点建议

 

 库存问题主要的不是一个管理问题,而是一个产业问题。要根本上解决库存问题必须从产业入手,在政策上、制度设计上有所作为,改变生产与市场的关系,达到或者接近达到库存有效联接生产与市场,而不是成为生产与市场的垃圾场。

 推动转型 造成库存问题的体制性原因之一就是出版活动的非市场化,盲目出版、经验式出版主导出版活动,出版企业作为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一些早已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方式难以实施。要根本解决库存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把出版社和书店升级为现代企业。就出版社而言,需要实现四个转型:第一,由单一图书出版向多元出版转型;第二,由出版生产向知识服务转型;第三,由产品生产向品牌经营转型;第四,由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型。

 推动产业一体化 我国出版行业结构的核心依然是早期工业时代的完全竞争式的自由市场结构,出版与发行相脱节,发行与市场相脱节,各环节之间依赖经验式的市场竞争来维系。要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前提下,加速推进产业一体化。第一,推动行业标准化,打通出版、发行与市场;第二,推动行业信息化,实现出版、发行与市场的信息流;第三,推动出版发行企业间的资本融合,实现全面一体化;第四,推动地区间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协作,实现大市场。

 推动消费经济形成 市场是行业发展的最终动力,要把行业的发展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资助,将资金直接转移给消费者;第二,加大政府公益性文化投入,通过市场方式进行采购;第三,关注中小城市市场;第四,倡导全民阅读。

 加强管理 就微观而言,出版企业要加强管理,要像管选题那样重视库存问题。第一,建立库存、销售、生产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尽可能与经销商实现物流信息的对接;第二,建立市场分析制度,每月、每季、每年,每个重要的品种、每个重要的出版类型都要有定期的分析报告;第三,重视营销和发行,选派优秀人才充实营销发行队伍;第四,实行编辑、发行人员报酬与库存挂钩制度,控制成本;第五,出版集团对所属出版企业实行库存指标考核。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