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木版水印
2012-07-31
收藏

创新让传统特色印刷走向大众

 在若干年前仅位于荣宝斋东斋一隅,作为小众化商品的木版水印作品,到如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化品牌产品,荣宝斋将木版水印这项传统印刷技术不断传承与创新。在设立“木版水印工艺坊”之后,通过直观演示,让这项传统的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技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木版水印从政策性保护到以发展促传承的根本性转变。

■商报记者   文枫

2011年7月12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欢会活动”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项目之一在联欢会活动上精彩亮相,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荣宝斋展台前,仔细观看荣宝斋的工作人员正在指导一位我国台湾青年印制国画作品,还亲自印刷了一幅齐白石的《菊酒》作品,总书记还鼓励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要好好传承与发展。

《菊酒》这幅在木版水印作品里,工艺复杂程度仅高于信笺、诗笺的小画,利用木版水印技术进行印刷,需要雕刻8套版,每套版需要印制三至四遍,数十次之后,作品完成。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源于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主要有三道工序:勾描、雕刻、印刷。勾描是木版水印的基础。在对画家作品进行分析之后,把画稿上不同的笔触和颜色进行分版,将同一色调的笔迹均划归于一套版内,小幅色彩简单的作品,分版在十套以内,画面工细复杂的要分到几十套,大幅的甚至要分到几百套到上千套。雕刻是将勾描好的墨稿粘在木版上付刻。雕刻的板材大多是梨木,将表面刨得平整光滑,雕刻者依据墨线,通过刀的走向和力度的变化,将线条的转折、顿挫雕刻出来,边雕刻还需边参看原作,确保将原作的笔法和特征完美呈现。各分版刻成后,再依次逐版套印成画。“印制作为最后的主要工序,它要求印制者要有熟练的印制操作技术,要熟知绘画技法,要求技师能准确把握水印工具的快慢节奏和力度变化,要能整体控制周围的湿度,甚至印制者还要控制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复制出原作所特有的艺术风格。”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经理、木版水印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文英向记者介绍道。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从诗笺开始印制,数十年来对这一传统技艺不断加以改进、创新,如今像大幅的《奔马图》、《簪花侍女图》、《清明上河图》等艺术作品,无论是宣纸还是绢本都能够印刷,标志着木版水印技术的成熟。据了解,被后世公认的荣宝斋木版水印巅峰之作是《韩熙载夜宴图》,这套木版水印从1959年开始筹划,1979年完成,实际用时8年,勾描、刻版1667套,需印刷8000余次方能成画,最后仅印刷了35幅。

“如今,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相当成熟。现在更多的是在产品的质量、形式、内容上进行创新,推出的产品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高文英介绍道。据了解,目前荣宝斋的木版水印产品推出了绝版印刷、定版定制、签字产品等多种高端的新产品。“像一些名家签字版作品,能增加书画的收藏价值,相应提升了作品的附加值,一幅画作,加上作者签名后,价格能上升到万元,贵的能达到数万元。”高文英介绍道。

同时,目前木版水印的生产流程也在进行创新,以前的作品是在勾描、雕刻之后,再进行印刷,往往一幅作品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据高文英介绍:“现在是边勾描、边雕刻、边印刷,并且勾、刻可以由多人同时操作,再由一个人完成印刷,加快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也增加了画作产量。”

在不断加强创新的同时,荣宝斋对木版水印技艺的宣传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国家重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企业重视等,在多途径宣传之下,木版水印这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尤其是2008年8月,荣宝斋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设立了集表演、展示与销售功能于一体的“木版水印工艺坊”后,木版水印这项技艺更是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在慕名而来的读者面前,平均每天差不多都有数百人来店选择产品或参观。名人、政要、学者、普通读者等方方面面的参观与宣传,让木版水印这项技术为大众所熟知,也为大众所接受。除了社会影响,“木版水印工艺坊”也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据高文英介绍:“木版水印作品的销售,从2007年的319.3万元增长到2008年开业后的642.7万元,2011年更是超过2000万元。”

“木版水印完全手工印刷,无论是水墨、矿物质颜料色彩都是根据画作的需要来选择进行创作,讲究更多的是蕴味、墨趣、创意,这与现在很多机器印刷的高仿画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高文英总结道。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