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音乐类图书出版现状如何?
魏 硕 | 2021-05-28
收藏

关键词 音乐类出版物 选题策划 媒介融合

○魏 硕(文化艺术出版社)

提到音乐类专业出版社,国内读者首先想到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学习音乐的热情高涨,无论是青少年参加各地区音乐协会举办的专业考级,还是成年人业余学习器乐演奏、歌唱,都需要购买知识结构编排系统且完整的教材和乐谱、歌词集等,于是国内相继诞生了多家音乐类出版社,并一直发展至今。

除专业音乐类出版社外,还有一些艺术类综合出版社,也以出版音乐、舞蹈、戏曲图书为特色,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管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戏曲类图书、古琴类图书等。 

近年来,图书出版市场不断创新,新书品种层出不穷,民营图书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成立并发展壮大,其中一些利用与出版社合作的形式引进大量外版西方音乐类图书,加上灵活多样的品种和设计风格,逐渐在图书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如后浪出版公司等。

若将市面上的音乐类图书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按体裁分类,主要有乐谱、院校教材、音乐词典、音乐杂志、音像制品等;按内容分类,主要有音乐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通史、音乐分类史、器乐演奏教程、音乐普及读物等。

普及类音乐出版物的开发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普及类音乐出版物品种有数百种,尤其是近年来图书公司的选题策划、外版图书引进,专业出版社的多次再版图书等,使普及类音乐出版物市场异常活跃。虽然普及类音乐出版物目前还是以引进版图书为主,但国内也不乏销量很好的原创音乐普及类图书,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田艺苗编写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靠谱》等。

从读者需求出发,策划普及类音乐出版物的选题时,需要利用丰富有趣的内容、从通俗到专业的精确层级划分、美观现代的封面和版式设计来吸引读者。出版社在追求内容创新的同时,也要保证翻译、印刷等质量问题。比如引进外版音乐图书,大量的外文译名和庞大的索引容易出现前后不统一、错译、页码不准确等问题,这就需要作者和编辑耐心细致地写作与整理。只要广开思路,便不难突破音乐出版物只有乐谱类、史论类、教材等体裁的局限。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的促进下,各出版社及时转换思路,快速做出反应,如复合出版物将视听资源与文字结合起来,为读者带来更加直观有效的学习感受。音乐类图书有其可以作为复合出版物的天然优势。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来收听或观看音频、视频;也可以关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收看图书内容及其附带资源,如线上教学视频等,使线上与线下资源相融合;作者亦可配合出版社做直播活动、线上阅读活动等,打破光盘、软盘等传统模式。

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音乐类图书的专业性强,乐谱集、教材版本古老,辞典类工具书具有内容稳定等特点,因而市场需求弹性本应很小,但普及类音乐出版物具有内容形式多样、体裁种类广泛、受众层次分明等特点,需求弹性相比于一般工具书、教材来讲较大,读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因此,无论专业音乐出版社还是综合文艺类出版社,都应该更加注重普及类音乐图书的选题策划,并对数字出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版权问题加以警觉。

市场需求弹性大。因为普及类音乐图书的市场需求弹性较大,间接地为读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也为非专业音乐出版社和图书公司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大门,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发音乐普及类图书,并获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

选题新颖,体裁多样。对于专业音乐出版社来说,要利用好自身品牌和专业优势,不能故步自封,广开思路,通过现有的作者资源来编写、开发符合大众市场的普及类图书。此外,也要利用好再版图书,把好质量关,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对于其他出版社或图书公司来说,则可以在音乐类普及图书选题上施展拳脚,灵活策划。通过引进版权,筛选、挖掘西方音乐类书籍,做到形式多样。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鉴于音乐类出版物的视听特点,在数字出版时更要注意版权保护,出版社数字编辑注意加强版权管理,提升编辑的数字版权保护意识,经常组织学习数字出版相关法律法规,为音乐类复合出版物提供充分的版权保障。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