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元老”给孩子讲国宝的故事
江玉婷 | 2021-03-09
收藏

“在那爷爷笔下,白玉瓶、青铜鼎不仅仅是玻璃罩封存的文物,还是和所有人息息相关的,和现实生活未曾脱离的,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步印文化责任编辑胡静文说道。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步印文化策划出品,是故宫元老那志良讲给孩子的文物“私房课”,出版不久便入选中宣部组织实施的2019年“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及由首都博物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联合主办,首博文化、“耳朵里的博物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成长教育周报》共同承办的“2019博物馆主题优选童书”。

那志良的一生与故宫相连。1925年初,故宫尚未建院,17岁的那志良走进故宫,参与文物清点工作,从此拉开守护国宝的70年生涯。1933年初,山海关失陷,故宫文物南迁。那志良全程参与国宝转移,相继辗转于上海、南京、四川峨眉等地,一行人守护13491箱文物,无一件文物丢失,几乎没有损坏。其中,包括大众熟知的翠玉白菜、石鼓、《快雪时晴帖》。后期,那志良参与修建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文物伦敦展等系列重大工作,是故宫建院史上的重要见证者。

“之所以叫文物‘私房课’是有原因的,这套书的诞生和那爷爷家中的孩子有很大关系。”胡静文介绍,那志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时,常常给家里的孩子讲文物,所以那志良懂得儿童的兴趣点、关注点,能用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调动起求知欲。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共10册,每册一个主题,都是在博物馆里能够接触到的,也与课堂息息相关的文物类型:《青铜器》《玉器》《瓷器》《竹雕》《画里的故事》《印章》《古时候的儿戏》《汉字》《笔墨纸砚》《画里的鸟》。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累计销售14万套。“能成为常销书,说明很多家庭对这类书是认同的。”步印创始人郑利强表示,今年步印文化升级了青铜器、玉器、瓷器3册,丰富配图、加大开本、重新校订内文,改为可单本或组套购买,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的畅销,很大程度来自于对文物的精准解读和平实表达。那志良毫无保留地把几十年研究诉诸笔上,用生活化的场景和语言,剥开文物的斑斑锈迹,将它真实、亲切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比如,鬲就像现代人使用的饭锅一样,是一种生活用品。起初,鬲就像一个有三个腿的“桶”,很能盛东西,能在下面放木柴烧火,后来人们为了从火中取走而不烫手,加了两个“耳”,也就是把手,用竿子一穿就能抬走。接下来,古人通过抬高足的位置、变细足等方法改良构造,让底部腾出更多的空间放柴禾,从而提高蒸熟效率,这就是鼎。

在文物之外,那志良还在字里行间传达朴素的哲学思想。在专门讲瓷器的一册书中,他阐释器具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每种器皿有每种器皿的用途,用惯了,就不愿意用别的代替。”这也是书中弟弟小中生气的原因——他要喝水,姐姐顺手用瓷碗接了一碗水,他觉得姐姐在故意气他。“他的著作文章里常常看得到感性与悲悯心的表现,用辞有幽默感,又有亲和力,这都是作学问的基本功。”那志良的孙女那汝瑜这样评价。

图书出版后,步印文化开展了系列营销活动,在线上微信社群和QQ群等渠道组织百余场分享活动,同时在故宫、北京时代美术馆及青岛、芜湖等地的图书馆、书展举办几十场线下活动。其中,《那爷爷将国宝的故事》《中国历史长卷》还在首都博物馆直播间亮相,观看量超过60万人次。此外,步印文化还为教师及图书馆负责人提供图书相关课程及阅读活动方案,辅助教师举办读书活动。

“文物涉及历史、地理、社会文化,也包含科技、艺术,体现了古人的创造力和对世界的看法。这些都对现代生活有参考和启发价值。”郑利强希望更多家长能意识到文物的价值,让孩子爱上文物,爱上传统文化。

(江玉婷)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