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翻译类图书与司法进步

○向程 | 2020-09-16
收藏
                                                                               
《法律术语翻译二十讲》李长栓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5月版/42.00元

 如今,中外法律交流日益密切,外语学习者与口笔译译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法律翻译类图书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补习中外法律概念,指导译者更准确地翻译,还可促进普法宣传,为司法改革提供借鉴。《法律术语翻译二十讲》一书就体现了出版法律翻译类图书的重要意义。该书以重要的法律概念为线索,通过分析和比较,揭示中外法律制度的差异,辨析术语的含义,探讨翻译方法。作者李长栓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副院长、中国法学会会员、联合国兼职译员/审校,从事法律翻译20余载,对国内外法律有深入了解,他所分享的经验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了解法律,帮助法律学习者学习外语,帮助翻译学习者更准确地翻译”。

  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法律知识。电影《十二公民》相信很多读者都很熟悉。大学时代的我对于美国的司法制度非常陌生,有一篇与美国司法制度有关的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Twelve Angry Men(《十二怒汉》)。这篇课文为我打开了新知的大门,让我第一次接触到陪审团(jury)、无罪推定(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合理怀疑(reasonable doubt)等概念。惊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如果故事中的8号陪审员嫌麻烦,随大流,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从一个疑点出发各个击破,耐心说服所有人,那么被起诉的男孩岂不是会被判有罪?陪审团的成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公民,并非专业的法律人士,他们真的能够作出可靠的裁决吗?陪审团制度好在哪?我国的司法实践能从中借鉴些什么?

  这些疑问在《法律术语翻译二十讲》这本书里都可以得到解答。通过第一讲“Jury 陪审团”小节以及第七讲“陪审团制度及相关术语的翻译”,作者对陪审团制度作了详细的阐释,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陪审团的职责、筛选陪审员的过程、陪审团制度的优缺点等方方面面,以及我国对这一制度的借鉴。翻开该书,还可以看到论述中西司法制度、世界两大法系、诉讼法、国际人权法等领域的相关概念,更可以看到许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帮助翻译学习者更准确地翻译。该书绝不是只讲了一词一句的翻译而已,更是在讲要做好翻译,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念,学会哪些方法。以第六讲“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翻译举例评析”为例,作者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英译本中摘取了若干译例,对原译进行分析,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还分析了译错的原因,阐明了给出正确译本的过程,提出了诸多指导翻译的真知灼见。比如,他写道:“读翻译过来的文章,一个概念只能放在来源国的语境下理解,这是读者的责任。同时,如果同一说法在两个语境下意思有重大不同(如judiciary),则需要注释说明,这是译者的责任。译者尽量采用便于读者理解和不会导致读者误解的说法。”他指出,在我国“司法”一词一般包括检察和审判两种职能;而在西方,“司法”(judiciary)仅指审判职能(法院)。所以在翻译我国语境中的“司法”一词时,切不可机械套用,而要根据具体所指来灵活翻译。

  为我国的法治进步添砖加瓦。近年来,民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司法有关的热点事件往往引起千万人次的转发评论。这些现象或许可以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关注法律、关注司法的进程。作者在长期从事翻译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笔耕不辍,记录下他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该书不仅能让人开阔眼界,也有助于培养法治思想,树立法治精神。

  在中外法律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法律翻译类图书能为外语学习者、译者的学习与实践提供指导,促进普法宣传,正是出版法律翻译类图书的意义所在。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