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参考文献:《技术史》“重出江湖”纪实

邢 璐 | 2021-06-18
收藏

《技术史》[英]查尔斯·辛格等主编 姜振寰等主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年7月版/1980.00元

○邢 璐(中国工人出版社)

关键词 技术史 全译本 出版

牛津版《技术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篇幅最大、资料最全的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被称为“人类社会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全书用1000万字和3000余幅手绘插图,跨越从远古至20世纪的时空,以全景式的视角,记录下了技术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技术史》八卷全译本,是这部经典作品首次在中国出版全译本。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7年春天,又一个普通工作日结束了,我仍在电脑上翻看着。一条微信打破了僵局,是董宽总编辑发来的:“找找这套书版权还在不在。”我点进下面的链接,发现是一套7卷本《技术史》,中文版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网页上这样介绍道:“《技术史》英文原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花费30年出齐,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篇幅最大、资料最全的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

我回复了“好的”,便按照封面上的英文书名搜了起来,没想到竟然几乎一无所获。仅凭着牛津大学出版社这唯一可靠的线索,我给其代理方安德鲁公司写了一封问询邮件,之后几乎把这件事忘在脑后,因为引进、出版这套丛书看起来实在太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万万没想到,在之后的四年中,我们克服了各种想到的和没想到的困难,成功引进了这套丛书,即将推出更加完善、精美的全译本《技术史》。

360天追踪版权

等《技术史》的版权问出了一点眉目,董总让董虹博士和我一起商量报价事宜。几经问询,《技术史》的版权情况终于得到了确认。在商量报价事宜时,董总提出,这次重新推出《技术史》,要与上一版有所区别。首先,要把第8卷索引卷翻译出版;其次,可以推出一套32开精装版本和一套16开精装版本。但是,这套神秘的图书却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肯向我们彻底显露真颜。外方回复,由于年代久远,他们手中没有纸质图书,没有电子文件。

为解决这个问题,董虹开始联系上一版《技术史》的主编团队,希望能够从译者那里得到原文,并商议新版译文审校事宜。我们最先联系到了上一版《技术史》的编委会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姜振寰,他希望能与我们面谈。于是,2017年8月,董虹和我第一次来到哈尔滨,这次出差不仅让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彻底掀开了《技术史》的神秘面纱。

哈尔滨夏天的风舒适清冽,董虹老师和我满载而归。在初次询问版权将近一年之后,2018年2月,我们终于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合同。至此,《技术史》不再是一条神秘的“参考文献”,而变成了一套有图有字、有知识有智慧的“硬核”稿件。

“五地六校”组织修订译稿

在签订版权协议后,我们面临着下一个难题:译稿如何修订?在与姜振寰教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当时的查询手段有限、时间有限,上一版译稿存在着各卷不统一等问题。上一版主译均为国内技术史方面的专家,想要重新组织技术史专业译者团队,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们想先了解各位主译的参与意愿,再做决定。于是,从冬到夏一百日,从北到南三千里,我们到全国各地邀请各位主译出山。

虽然大部分主译已年逾古稀,仍旧保持着学者风范,饱含着对这套书的感情,回忆起往事滔滔不绝,并且都对重启《技术史》中文版的出版表示了认可。2019年4月,中国工人出版社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签订译稿授权协议。

全社联动打造图书精品

2018年6月,《技术史》第一次编辑工作会议召开,编辑团队最终确定为8人,全社近三分之一的编辑参与《技术史》项目,可以算是豪华顶配。而围绕《技术史》展开的编辑团队业务交流活动都十分纯粹,让我们找回做书的初心。

2019年6月,《技术史》编译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制订了《技术史》全译本编译规范。编译规范在整个编辑过程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卷帙浩繁、参与人员众多,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因此,我们在正常的三审三校流程之外,进行过多次卷内、跨卷核查统一。在记不清次数的一轮轮审稿工作中,加班加点、线上下结合、请教切磋,都已是常事。虽然我们远不能说这套花四年时间打磨的全译本《技术史》已经尽善尽美,但是我们已经在时间、能力允许范围内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能够将一套面貌一新的《技术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2017年到2021年,四年磨一剑。希望《技术史》全译本的出版,让中国工人社在提升品牌形象、打造图书精品之路上更进一步。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