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16位大师

姚 喆 | 2021-06-18
收藏

《师道》姚卫伟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年5月版/35.00元

○姚 喆

关键词 教育 发展史 大师

《师道》一书的题材,也许很多读者并不陌生,但作者对于题材的处理手法却有其独特性。所选人物均为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一人一角度,一人一定位,用散文笔法写评传,夹叙夹议,可感可读。

以人带史,人在史中,由个人奋斗史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全书以小篇幅人物传记写大历史风云激荡,所介绍的16位大师,每一位皆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作者写16位大师的教育经历,更是写16位大师的文化追求与精神内核。

以张伯苓为例,他是海军专业出身,但在一次降旗升旗仪式上,张伯苓深深感到晚清政府之积弱无能,只能任由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因此愤而离开军队回到天津,以教书为生,进而创办南开学校,践行教育救国。如今南开学校的系统自小学至大学,南开大学更是享誉世界。创办人张伯苓为中华崛起而办学,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吕凤子开创现代中国职业教育,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陶行知创办晓庄学院……他们的个人奋斗史相随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师道》以人写史,以人带史,阅读《师道》,可以感受大师风范,亦可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的烽火弦歌。

角度独特,联系实际,夹叙夹议,给当代教育以启示。作者坚持论从史出,在浩如烟海的近现代教育人物史料中寻找写作题材,并对题材巧妙剪裁,其一人一角度、一人一定位的的撰稿思路,使得全书16个篇章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能完全独立成篇,带给读者流畅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给出了独特见解,给当代教育以发人深省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梁启超是政治家,同时他又是学问家,在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学界称之为“百科全书式”人物。但《师道》刻画梁启超,作者着眼于“教育梁启超”,构建了与教育有关的“三个梁启超”,即“新式教育梁启超,国学教育梁启超、家庭教育梁启超”。特别是“家庭教育梁启超”,作者通过对史料的挖掘分析,联系当下的家庭教育实际,揭示出梁启超的家庭教育观。梁启超作为家长,他对孩子的教育不重分数,重在为人处世的品行养成。他言传身教,以胸怀天下、感时忧国的精神品格影响孩子,这对当下的家庭教育有深刻启示。

垂世立教,薪火相传,给予普通人精神力量与价值引导。《师道》中的16位大师,人格的高尚伟大与学问的精深博大相统一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是教育与文化之高峰,是人生和事业之高标,也是对平庸生命与高贵灵魂作出理性评判的最好参照。马相伯以百岁高龄发表抗日宣言,在颠沛流离中不忘激励全国民众同仇敌忾。如果说马相伯捐出全部田产兴学办学令人敬仰,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千方百计唤醒国人抵御外敌。再如吕凤子,他以办学校做教育为唯一追求。面对物质至上的消费社会,吕凤子的精神具有现实的警醒作用。

形象鲜活,文笔生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可读性强。作者文笔生动,观点独到,全书16个篇章一气呵成,有观点、有材料,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尤其注重细节描写和场景塑造,避免抽象说理。如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见面和别离的场面,以及李叔同创作《送别》的情景再现,都具有细腻生动的文学性。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的陈鹤琴病危时已说不出话来,在他的两位老朋友,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和高觉敷面前用尽全力写下“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如此细节刻画,多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令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带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作者从生活细节中提炼与再现文学细节,使得全书16位教育大师个个特点鲜明、生动可感,有力增强了该书的读者接受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就更加广泛。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