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关于《世界汉学诗经学》之《日本诗经学要文校录》的随想

河北教育出版社 张柳然 | 2021-11-03
收藏

诗经学效果图

即使在当今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界,像王晓平老师这样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文学都有相当高深的造诣,兼具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学术际遇的学者,不可多得。王老师做过牧马人,他在柴油灯下学习了《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改革开放之后,王老师师从温广义先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20世纪90年代,王老师走上大学的讲台;之后,王老师获得日本留学的机会,又在日本的大学任教。坎坷的求学经历和刻苦的学习让王老师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日本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多年来,王老师撰写了《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佛典•志怪•物语》《智水仁山——中日诗歌自然意象对谈录》《梅红樱粉——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化》《日本诗经学史》等多部关于日本汉学的著作,整理了大量日本汉学文献。其中,《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被誉为中日近代文学关系研究的奠基之作。今年出版的这部《日本诗经学要文校录》便是王晓平老师最新的关于日藏《诗经》写本的学术作品。王老师将自己的阐释学与文献学功底充分倾注于这部专著之中。

我在读研究生时曾有幸聆听过王老师的教诲。在讲台上,王老师总是面带笑容,用饱满圆润的声音将域外汉学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他告诫学生,要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位置,了解未来文化的走向,要用中国独有的智慧找到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法。王老师身上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华风骨的学者风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课堂上,王老师传授给学生们整理古籍写本的要点,让学生在电脑上录入他在日本的旧书堆中寻得的日本藏《诗经》《六臣注文选》等古书的书影,让我初次接触到写本释录与整理工作。如今,见到王晓平老师的《日本诗经学要文校录》面世,看到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学习的文献资料化为学术成果,一开始十分惊喜,继而充满惭愧:学生本就才疏学浅,天资不佳,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太多长进。只能亡羊补牢,希望未为迟也。

《日本诗经学要文校录》是夏传才、王长华主编的丛书“世界汉学诗经学”中的一部,是一部46万字的关于日本《诗经》研究的文献资料,收录了六十多篇日本学者关于《诗经》的文章。此书所收录的文献形式灵活多样,包括摘抄、序、跋、附言、札记等。许多文章的作者在日本文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17世纪萱园学派的创始人荻生徂徕、曾师从黄侃的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日本学界研究中国古文字的权威学者白川静、历史小说家海音寺潮五郎等。书中的很多内容,是王老师多年来在日本的旧书店和旧书展的旧书堆中“淘”书的成果,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首次与这个时代的中国读者相见。王老师对这些来之不易的写本、刻本加以校勘和标点,尽力呈现文献的原貌,并撰写了简明扼要的研究家介绍置于文章之前,令读者在具体、客观的信息中获得对日本《诗经》学的进一步认识。书后附有日本诗经年谱稿,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与日藏《诗经》传播与研究相关的资料,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帮助。从事《诗经》研究的学者、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者或《诗经》研究爱好者,不应该错过这部珍贵的作品。

六经是我国传统学问的基础,《诗经》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根基。在先秦时期,古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三百多篇诗歌口口相传下来。形成文字以后,内容深邃而丰富的《诗经》不断滋养着我国的传统文学。不仅我国的文学家会从《诗经》中汲取营养,在被视为日本文学源头的《万叶集》中也可以看到《诗经》的痕迹。

我在中学时期背诵过《诗经》中的诗篇,到研究生期间才读《诗大序》与《郑笺》。自中学起,学习《诗经》时,沿着教材上 “诗言志”的方向,思考作者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探索诗句间若隐若现的政治和道德意识。而自己在读《诗经》时,眼前只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广阔风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眉眼风情,读不到政治教化的意味。年少无知时心中暗怨,孔夫子一句“思无邪”,让后世学者对《诗经》中的情真意切、风情万种视而不见,可惜,可惜。如今在《日本诗经学要文校录》中,看到海音寺潮五郎先生对“思无邪”的解释——“不是人为地编想出来的,是天真的流露”,不禁心弦震动,豁然开朗。其实,从时间的角度看,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都会因自身的兴趣、际遇在《诗经》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对《诗经》进行不同的解释,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从空间的角度看,生活在另一个国境的学者能够为《诗经》研究提供不少新奇的视角,自然也值得本国学者参考。例如,赤冢忠先生从古代民俗学的角度阐释《召南·甘棠》《召南·行露》,认为两篇诗歌是以一对夫妇口角为内容的对唱,观点十分新颖有趣。

从《日本诗经学要文校录》中,可以看到日本的学者对《诗经》等中国经典的热情。古今中外从事《诗经》研究的学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诗经》中汲取营养,滋养新时代的文化。占据中国诗歌起源的位置的《诗经》在日本有如此的生命力,就像泉水之源一样,不断地涌出新的力量。正如海音寺潮五郎先生所说:“相信天地之灵,人生活的节律中能够寄托全部精神的那个时代和它的诗的精神,是人类理想的生存价值,这永远不会变。”故而海内外的学者,可以和《诗经》等人类的璀璨经典一起,踏上一条不断完善人类文化的道路。在本书的后记中,王晓平老师乐观地写到:“下一步,我们希望看到的,就不是一种文化对《诗经》的解读,而是几种文化对《诗经》解读的综合比较研究著述了,或许这一天也不会太远吧。”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