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是个不一样的国家?

郑渝川 | 2022-07-19
收藏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所著的《文明的比较》一书,主要的观察对象就是书作者的祖国英国,以及已来往十六次之多的中国。至于日本,以及书里提到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用来作为一种陪衬。

中国读者可以愉悦地阅读艾伦·麦克法兰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的夸赞。麦克法兰既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着迷,又高度欣赏中国的新近发展。这在欧美学界并不算罕见或者特立独行,但还是很突出的。

麦克法兰说,“中国以外的人经常对中国持有一种病态的、过时的态度。他们中的大多数鲜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偏激不实的报道和对中国成功日益所增加的恐惧混合着,扭曲了他们仅知道的那一点事实。甚至在那些邻国中,特别是日本,经常歪曲中国历史,对中国人民抱有偏见”。

麦克法兰所谈到的“基于无知的狭隘”,其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世界范围来看,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学习本国以外的世界的东亚国家,人们的国外知识以及信息素养更高。而在欧美世界尤其是美国,本国以外的世界并不是那么重要——虽然一些政治学家,以及很多经济学家对于美国的一切都是那样着迷,甚至为欧美世界平民的知识匮乏辩护,认为这是首先关注本地问题、达成善治的表现。

但正如麦克法兰所说,这种对于本地、本国以外的现实、问题的认知匮乏,相当危险。而今世界处于一个全球化秩序撕裂,跨国移民大量增加,互联网放大民粹主义情绪,而可能诱发更激烈排斥反应的危险状态。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半段,欧美世界就曾上演过激烈的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政治狂暴。

道德中国

《文明的比较》这本书简要叙述了书作者的“中国印象”。麦克法兰认为中国统一的书写语言以及基于此发展出的趋同文化,是使得中国几千年保持向心力的关键。而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儒家意识形态,郡县制,以及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国文明在春秋战国和秦汉以后所形成的重要特质,就是恪守既有的边界范畴,而没有发展到高度好战的地步。换言之,在中国已知边界范围以外,中国会采取完全有别于国内的处理方式,而不会因为某个时期的战争策略、武器、战术领先而妄自开战。

这方面特质,是西方文明背景下的人们很难理解的,因而也产生了相当程度上的误读,或者说,有意错误解读——当中国一而再表达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完整,绝不允许比如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决心时,西方某些人就会有意将这种决心扭曲为西方式的侵略野心,宣扬中国对其他邻国甚至更远地区的控制野心。

为什么中国会有上述特质?因为中国这个国家,或者说文明,主要是在儒家意识形态、道德律令推动下发展的,高度重视个人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伦理秩序。换言之,如果某个君主有雄心壮志推动扩张,依照儒家意识形态,其行为很可能会被解读为“乱命”,很可能引发“天命”谴责。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政治治理偏重于道德、伦理、惯例,而非成文法,注重考虑某个行为对于社会关系和道德指南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古代往往会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而在法律条文上与西方不同时期的立法可谓天差地别。

所以,中国的发展其实是完全符合马克斯·韦伯所称的所谓清教徒伦理,即依托于勤俭、诚实、不懈工作和理性。儒家意识形态使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注重政治和社会的伦理关系,而对于形而上的问题,以及过度细节化的技术、经济问题的关注度不足。在麦克法兰看来,从1949年以来,中国发展的奇迹,就在于努力摆脱了传统积弊,但没有放弃过去的优势。

其他文明的特质

《文明的比较》这本书认为日本虽然许多特性源于中国,近代以后又向英国和美国学习,但却将学来的物件和元素都进行了改造和颠覆。日本文明与中国文明其实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麦克法兰举例说,中国人喜欢规整和对称,茶杯也要双双对对,但在日本,却有意排斥平衡、对称和和谐,竭力保持事物的粗犷、隐晦和未经修饰的状态。

麦克法兰说,日本是个小型化的国家,日本的世界观就是将事情做得尽可能小而优雅,一花一石也可以代表整个世界。日本虽然引进了儒家思想,却将政治上的效忠置于血缘关系之上,意味着当父亲与天皇发生冲突,合乎政治伦理的选择是处置前者,然后服从后者的安排。

日本人的关系相较于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们,更为密切,显得十分礼貌。但这种礼貌基于一种隔膜。日本对于阶层、种族、国别的划分和界定十分清晰,因而礼貌的日本人在结为集体后,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那些较弱国家的态度会表现出傲慢甚至残暴。

书中还探讨了欧洲文化圈和英语文化圈的文明特征。书作者认为,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特质更接近于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却会在每过数百年或一千年时发生剧烈的危机,然后在满目疮痍基础上重新获得活力和创造性,再攀高峰;而英语文化圈与日本的相似性较高,体现为连续的、渐进的而非革命性的演进。但这也不是绝对化的划分。比如,在经济发展的视野方面,中国和日本都在向内看,而欧洲和英语圈都在向外看,后二者显然因此更热衷于对外战争,也确实在近代更早地发展出贸易、营销、制造和金融体系。

在应对差异方面,古代中国对于非侵略者型的邻国、周边文明,将之视为朝贡国,双方发展有限的政治联系、朝觐关系、贸易来往,避免彼此间的激烈冲撞。而在中国内部,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社会差异,也有很高的包容性。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存在的。日本则采取内部凝聚力的模式,排斥一切不相容和不纯的他者。欧洲文化圈实际上多年来通过通婚实现了有差异的种族、民族和宗教群体的共存,但也频繁出现强烈的排斥反应。英语文化圈要求实现文化和社会的严格分离,在社会层面,所有群体必须遵守共同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而对于社会和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在19世纪后期开始,获得了显著的增进。

《文明的比较》

书名:《文明的比较》

作者:(英)艾伦·麦克法兰

译者:荀晓雅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