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人视角:腾讯的成功之道与商业逻辑

○叶 雷(书评人) | 2016-09-30
收藏
摘要: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只会在原地打转。因为战略就是企业的罗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


  《腾讯之道:我们应该向腾讯学什么》对腾讯的成功之道进行了解读和复盘,从内部视角披露了腾讯的成功方法和商业逻辑,是目前能从实操层面指导企业向应该向腾讯学什么的腾讯方法论。

  站在陆地上,俨然就像一个身穿燕尾服的绅士,气度不凡;一旦到了水里,就变成了一艘灵活的快艇,轻松快速;尽管有时候也会羞羞答答、一摇一摆、不知所措,甚至是连跌带爬、狼狈不堪,但它却成为了最古老的游禽,有着“海洋之舟”的美称。它,就是憨态可掬的企鹅,也是企业腾讯的代称。曾经以模仿山寨成为“公敌”的腾讯,如今已经没有人否认它是一家成功的企业,是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走出了自己的创新和特色之路,成了被学习的对象。相比于众多解读腾讯成功之道的书籍,由前腾讯产品总监、首席敏捷管理教练艾永亮,前腾讯战略发展顾问、高级讲师刘官华,腾讯项目管理顾问梁璐,3人合著的《腾讯之道:我们应该向腾讯学什么》一书,不是腾讯的企业传记,而是以内部人视角、从9个维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憨态可掬的“企鹅”帝国的成功方法论,对我们研究和学习腾讯,颇有价值。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只会在原地打转。因为战略就是企业的罗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1998年11月,马化腾等5个年轻人一起创办的腾讯公司,之所以成长为今天的巨人,与其战略进步不无关系,腾讯实现了从跟在用户后面到引领用户、从模仿改良到创新超越的升华。现在,腾讯的定位是只做两件事情:一是借助QQ、微信这类全民性的服务平台,把自己打造成互联网连接器;二是打造精品内容,做好基于明星产品的内容产业。背后,得益于腾讯专设的战略发展部,负责制定总体的宏观战略,如聚焦战略、泛娱乐战略、双打战略,策划、发动和实施新战略,推动腾讯的创新和新业务的布局,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地为企业的重点业务和部门输出战略人才。

  创新总体上可分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维持性创新主要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显著特征是巨大的累积性效果;破坏性创新又叫颠覆式创新,或者叫原创性创新,显著特征是巨大的机遇和巨大的风险并存。尽管腾讯直到如今都难以摆脱“什么都模仿”的标签,但也有“腾讯式创新”的名词。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外行看热闹”,腾讯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但像书的作者这样的“内部人”,则是看“门道”,不仅细数了腾讯在战略、机制、组织架构、平台、生态和连接层面不为人知的创新,还在对比中详细解读了表面类似抄袭背后的大创新,开发理念上的本质不同。而且,正是因为大创新与每时每刻微创新的修正随机进化相结合,在非原创领域做出创新产品,才使得QQ与ICQ、QQ群与聊天室、微信与米聊等类似产品在体验上的本质区别,并不断赋予产品新生命,从而得以傲立于“互联网丛林”食物链顶端。

  一家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就是第一生产力。腾讯这家拥有两万多名员工的巨型企业,究竟是如何管理员工的呢?总体上和很多互联网企业一样,像爱用户一样爱员工,在想尽办法解决员工大的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从细节改善员工体验,不把目标放在时间点上,而是关注一个时间段的变化,给员工提供足够大的发挥空间,尊重员工个性,呵护创新种子,鼓励员工用跨界、整合的思维去激发创新,允许和接受员工试错,推崇PK的竞争文化,但不允许“不作为”。当然,腾讯最富有特色的,还是“游戏化”的员工成长体系,充分细化员工的“职业”和“主线任务”,设置80多个专业通道,让大家都有发展进步的机会;同时,会在员工职业通道的不同层级上,设置不同的能力模型,量身定制员工发展计划,并辅以腾讯学院的培训以及内部的分享会,帮助员工进步。

  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成功,往往都不像外界看到的那么平稳。就连马化腾自己都说:“我们能走到今天,其中有很多机遇的成分。”尽管腾讯一直以低调、务实著称,其实在腾讯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执行和并购,都曾经历过那种一个应对不慎就可能会为自己招来灭顶之灾的坎儿。未来,腾讯也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腾讯之道:我们应该向腾讯学什么》一书告诉我们腾讯为什么会迈过这些坎儿,并从实操层面为我们展示了“应该向腾讯学什么”的全景。尽管腾讯是一个学习的好榜样,然而,每个企业都是不一样的,只有一个腾讯,也只有一个马化腾,“腾讯之道”有些是我们学不会的,有些是我们照搬也无效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有用的。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