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代的眼光回望经济思想史

2017-08-01
收藏
摘要: 该书致力于原生态地呈现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并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他们的功过是非。
《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西方经济思想史论》张旭昆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68.00元

  该书致力于原生态地呈现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并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他们的功过是非。

  ○李志琴(书评人)

  以重商主义为起点,西方经济学理论经过近五百年的演化,已成蔚为壮观的大江大河。那些经济学大师们的思想犹如散落在长河中的珍珠,有的璀璨如日具有里程碑意义,有的点缀其中熠熠生辉却又留有瑕疵。

  如何把这些经济学思想发展演化的历史忠实记录下来,呈现出西方经济学的本来面貌,是经济思想史研究要解决的核心命题。张旭昆教授所著的《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是一部西方经济思想专题史著作,致力于原生态地呈现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并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他们的功过是非。

  作者之所以选择“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这个时段来论述西方经济思想史,大概缘于其对经济思想史上发生过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的界定(作者曾出版通史性著作《西洋经济思想史新编(上、下卷)》,对此有专门的论述):第一次革命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主要标志,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第二次革命是边际革命,由此综合而成新古典经济学;第三次革命是凯恩斯革命,以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

  在书中,作者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财富生产与经济发展、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效用与消费理论、企业(厂商)与企业家理论、货币理论、经济波动与国民收入决定、公共经济学理论、人口与资源经济学等13个专题为横坐标,以“古典经济学时期”和“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为纵坐标,看似简单的划分,却基本囊括了西方经济学的重要专题。

  尽管经济学家们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交集,但经济思想各个专题的边界往往比较模糊,如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之间、货币理论与经济波动理论之间,真的要划分专题并确定专题的边界绝非易事。如何把整个经济学划分为不同专题,是一门需要极高“技术含量”的功课。因此,作者能大胆地对经济思想进行分门别类,这一努力值得肯定。

  作者淡化对学派的介绍(如历史学派、制度学派等)和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区别,而是把边际革命以后的经济学家都放入宽泛的新古典经济学范畴。如果从经济思想发展的时间顺序上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宽泛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实是指称了新古典经济学盛行的时代,这样,该书议题的展开也就顺理成章了。

  书中尤其注重分析生活时代背景对经济学家理论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影响。18世纪中叶,英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结构剧烈改变,经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亚当·斯密从供给侧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劳动分工)和提倡自由市场。马尔萨斯、李嘉图、穆勒和马克思等经济学家也特别关注经济增长,都把经济增长置于其分析研究之核心。工业革命以后,严峻的收入分配状况使得分配问题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尤其是在李嘉图的强大影响下,英国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无可挽回地倾向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与此同时,当时仍然属于落后国家的德国,学术研究出现“时滞”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所研究的系统是不确定的,甚至连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和稀缺性假设)也备受非议,没有某位经济学家或某个经济学流派能“包打天下”或“包治百病”,即使是被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断受到挑战。正因如此,作者不仅在各个专题中逐家展开经济学家的理论和观点,还在每个章节对本专题进行点评,解释某个理论的价值所在以及某个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这种对学说本身进行比较和评价的方式,显然十分有利于读者跳出单纯的知识学习和理解的窠臼。因此,对于有意于了解经济思想史或探索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入门读物。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