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国界

○刘 涛 | 2018-10-23
收藏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38.00元

亚当·斯密(1723~1790)是全世界名气最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写的《国富论》一书,出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影响遍及全球。因此,世人尊称他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然而,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毫不留情地对亚当·斯密进行了多处批判与反驳,直指其理论的狭隘之处。两者产生学术分歧的根源究竟在何处?

  在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专门写了汉撒商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谈到汉撒同盟。李斯特认为“英国人与汉撒商人的自由贸易关系使英国农业脱离了未开化状态以后,他们所采行的以汉撒商人、比利时人与荷兰人为牺牲的保护贸易政策,使英国获得了工业优势,然后借助于它的航海条例,使它进一步获得了商业优势。这些事实看来是亚当·斯密所不愿意了解或不愿意承认的。”李斯特从国家利益角度分析了亚当·斯密的学术研究,认为亚当·斯密之所以没有根究汉撒联盟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以致超过研究者的能力范围,而是因为研究的结果,恰恰是身为英国人的亚当·斯密所不愿让人知道的,违背了其当时站在英国立场上所提倡的绝对自由贸易原则。

  不论李斯特对亚当·斯密的评价是洞悉还是偏见,这里显而易见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经济学家的国籍。纵观《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国家立场是深入骨髓的,批判他人的观点也好,阐述自己的理论也罢,大多与作者本国的经济状况、国际地位无法割裂。

  与现在的德国不同,李斯特进行学术研究的时期,德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的发展落后于同在欧洲的英国和法国。英国在1860年代发起了工业革命,直到1930年代,德国才开始了工业革命。在李斯特眼中,由于英国和法国占有竞争的优势地位,所以竭力提倡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企图以大量廉价的商品冲击德国的市场。李斯特在当时写《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目的在于研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增强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富论》第四篇第二章,亚当·斯密举了裁缝和鞋匠的例子,用以说明一个国家通过贸易保护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荒谬:裁缝向鞋匠购买鞋,鞋匠向裁缝购买衣服,比起裁缝自己制作鞋子、鞋匠自己制作衣服,购买的决策是精明的,因为购买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的代价小。李斯特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指出,亚当·斯密、萨伊等人从一开始“就抹煞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原则”,“完全否认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存在”。李斯特认为,“有些在私人经济中也许是愚蠢的事,但在国家经济中却变成了聪明的事,反过来也是这样”。在第九章写到美国时,李斯特同样不加掩饰地讽刺了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亚当·斯密和萨伊曾断言,美国‘就像波兰一样’,注定是应当经营农业的……上述两位理论家指出,在美国以极低代价可以获得最丰饶的耕地,情况既然是这样,美国人民就生来被老天指定专门从事农业。”

  从李斯特生活的时期到现在,经过了将近200年,交通更加方便,沟通更加便捷,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但是,分歧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